APP下载

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打好儿童生命底色

2025-02-15陈亚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5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道德与法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要立足校情,准确定位育人目标,通过“内涵建设,带动学校德育体系‘活起来’”“空间打造,让儿童在学习场域‘站起来’”“经验推广,让学校课程品牌‘立起来’”等路径,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好生命底色。

[关键词]思政课堂;道德与法治;校本行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92-03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学校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聚焦育人核心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基地建设的校本实践行动。学校立足校情定位育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拓宽育人场域,变革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旨在打好儿童生命底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内涵建设,带动学校德育体系“活起来”

1.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结合“琢璞成玉”的教育哲学,学校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重构,完善了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体系,并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性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及跨学科融合课程;拓展课程包括节日、节气、阅读、童耕、八礼四仪等课程以及社团课程;研究性课程主要由红色研学、小法官、小公民等校外基地体验课程群构成。

2.推进课程校本化实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学校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以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以学科综合渗透为辅,通过实施实践体验、社会研学、生活探究等校本化课程,打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平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实现学校“以玉润德,人人成玉”的育人目标。

(1)基础课程的实施

一是基于目标导向的课程整合。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指引下,各年级教师认真研读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梳理教材、设计活动、整合资源,并反复修改与完善,共同合作完成低中高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实践手册》。其中,实践手册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二维码,教师可以扫描二维码下载相关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及延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科学、完备的教学参考。

二是基于素养导向的课堂样态。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学力培养为主线,在精准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项目核心组成员通过团队研讨和精心打磨课例,每周轮流面向全校上一节观摩课,为教师进行示范和引领。经过不懈探索,教师团队先后开发出项目式、议题式、体验式等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样态,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引导学生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打造“预·疑·琢·磋·润”的课堂生态。这样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活起来”,逐渐呈现学校“琢璞成玉”的育人样态。

三是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学科渗透。在全面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校建构了道德与法治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融合的跨学科课程。如“语文+历史”的“走近苏轼”课程、“数学+科学”的“大蒜成长记”课程、“英语+美术”的“彭城风情”课程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拓展课程的实施

一是完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为有效推动课程实施,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学校组织教师通过聚焦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完善具有校本特色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二是健全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实施机制。在实施方式上,主要采取校内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学校统一组织、年级自主组织、学生自主走班选课等方式。实施步骤主要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教师自愿申报,学校择优聘用→深入分析学情,撰写课程纲要→课前准备简案,定期检查督促→跟进教学管理,保证实施质量→定期交流研讨,确保提质增效→采纳实施意见,不断修订完善→及时引导帮助,提升教师水平→教师自我评价,总结课程经验→成果经验分享,引领辐射推广。在课时安排上,社团课程利用每周一下午的大课间实施。在实施保障上,成立领导小组,制订详细的实施流程,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化实施辅导员队伍,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培训。

三是建立跨年级选课系统。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学校建立了跨年级选课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跨年级选择社团课程,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3)研究性课程的实施

为有效推进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学校打破育人场域的隔绝性,与周边校外课程基地单位合作共建,形成了五大研究性课程群——传统文化、红色研学、法治教育体验、小公民、生命教育,并基于五大课程群构建了五个“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要从以下三点落地。

一是统一规划,系统设计。研究性课程每年由德育处统一按年级、分主题制订计划,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按照德育处的研学计划安排表研讨设计方案与活动学习单,自主安排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基地学习、体验、探究。

二是突破边界,融通资源。打破学校课堂育人场域的隔绝性,融通五大校外场域,形成五个关联任务群,促进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落实研究性课程的综合化实施。

三是创设情境,三维链接。研究性课程的实施链接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设计研究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具身体验。例如,学校四年级开展的《水韵少年行,节水在我心》研学课程,链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内容。该研学课程通过实地观摩取水、制水、处理污水的现场,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获得实践体验和情景感知,形成保护水环境、爱护水生态、减少水污染等环保理念。

3.探索素养型评价模式,促进知行合一

为实现以评促教,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学校依据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从评价的标准、维度、流程等方面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评价体系。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年段,采用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与同伴共评的方法,给予学生激励和督促,涵养五德,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空间打造,让儿童在学习场域“站起来”

学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聚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对育人空间进行了整体设计,设立德润童心校内学习中心、德浸童行校外研学基地、德蕴童情数字体验空间,以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1.德润童心校内学习中心

在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整合校内资源,先后建立了法治教育、情景体验、劳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五大学习中心。

2.德浸童行校外研学基地

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学校建立了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了五个校外课程实施场域——传统文化浸润场域、革命传统传承场域、法治教育体验场域、公民素养养成场域、生命安全教育场域,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学科素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学校与徐州博物馆、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民俗馆等单位共建了场馆课堂,通过传统文化浸润场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3.德蕴童情数字体验空间

为满足学生的信息化学习需求,学校通过链接安全教育平台、国家课程资源网等数字平台,搭建了道德与法治网络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平台、课程评价平台,拓展了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钉钉在线课堂、腾讯课堂等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入了云展厅、5G全景、3D动画等数字化教学新媒介,以“云端博物馆线上参观”“汉文化龟山汉墓虚拟旅游系统”等包含本土道德与法治文化元素的数字信息资源为重点,打造新颖化、共情化的数字思政课堂,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为立德树人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三、经验推广,让学校课程品牌“立起来”

1.构建“专+兼”教师发展共同体

学校有效突破了师资不足的困境,以大马路小学王银娣、青年路小学宋梅两大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以校园道德与法治学科工作研修坊为载体,构建“专+兼”教师发展共同体,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2.打造道德与法治精品课程

学校通过主题式校本教研打磨了20多个精品课程,均在区域内展示、推广,其中6个精品课程获得省、市级专家的一致好评。例如,国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为目标,立足徐州王杰部队实践基地,成为一年级入学专属课程;红色研学课程,以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目标,坚定学生“爱国爱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传统文化课程,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等形式,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农耕课程,学校以农耕园为实践基地,构建了小葵花农耕课程群,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实现以劳育德、以劳育美。

3.优化育人生态,凝练师生的琢玉精神

学校通过物型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提炼,逐步形成温润典雅、方正有致的校园文化生态,以及具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育人样态,凝练教师琢璞成玉、润己泽人的良师品质,形成学教共生“琢·磨·洗·润”的学教文化,润泽了学生精诚乐学、志在卓越的进取精神。

4.形成具有区域辐射力、影响力的发展样本

第一,项目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项目立项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项目、规划课题4项,市级课题23项,显著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第二,项目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体验,增强了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兴趣,涵养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第三,项目建设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先后承办了“慈善文化进校园”“道德与法治学科专题研讨”“鼓楼区‘校长在现场’观摩活动”等市、区级大型专题活动,同时与区内外学校建立校际联盟,与多家市外单位建立学术交流渠道,形成了每月一交流、每学期一展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机制。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蒙以养正,培根铸魂。学校通过系统链接学生、课程、空间,构建更为共享开放的育人格局,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生动的具身体验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打牢生命底色,实现全面发展,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20,41(6):64-77.

[3] 孙彩平. 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第一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责编 廖婷婷 杜 华)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道德与法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思考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状况分析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