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2017-01-04张少利

青年时代 2016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大学生

张少利

摘要:慈善事业亘古流传,年轻而有活力,兼具社会性和道德性,其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传播慈善知识,培养慈善公益理念的中坚力量。把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加强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培养,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水平,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提高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营造和谐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关键词:现代慈善公益理念;思政课堂;大学生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演变,世界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博弈、大发展之中。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东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深远。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变,但是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平衡,导致社会道德出现缺失,“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与人之间交往平淡,出现人,晴冷漠等现象,这些都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很大冲击。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病态,营造积极、活泼、良好的社会风气。现代慈善公益理念所宣扬的平等、共享、责任、专业等关键要素,对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有必要引入高校思政课堂。

一、国家对慈善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我国对慈善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是有曲折过程的。1949年建国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是回避慈善的,有30年中国大陆不谈慈善。20世纪80年代,慈善事业开始恢复并持续发展。政府和慈善组织都发出了声音。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倡“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2007年就单提“支持慈善事业发展”;2008年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支持发展慈善事业”。1981年,我国第一个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现代慈善事业蹒跚起步;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中华慈善开始全面复兴;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激发了国人的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热情,新闻媒体称这一年为“中国慈善元年”,“全民慈善”出现。2016年,酝酿日久的慈善法颁布,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始了新的征程。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9月1日起正式施行。慈善基本法的出台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这是从国家层面给予了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社会,完善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弘扬现代慈善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活跃、良好的慈善气氛,普及“有责任感、平等互助、奉献爱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现代慈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慈善法》第八十八条指出,“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早在2011年时,民政部也有过相关的法令。时年7月15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发布,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各项慈善宣传活动,亲身实践慈善行为,营造全民众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对于学校教育也有相关规定,对于慈善学科建设相当重视,指出要“制订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养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口这些内容为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和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口号需要载体来培育来实践,慈善活动则是非常好的选择。《慈善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法开展慈善活动。”当代大学生有慈善意识,但不强烈,没有形成习惯,需要唤醒。

当前,大学生参加慈善活动的现状其实是不理想的。当前,不少大学生,大多将时间花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上网、打游戏、睡懒觉、逛街等,都热衷于这些。即使是周末,很多学生宁愿待在网上,也不愿走出去,更不要说参与志愿活动了。学校中的慈善社团,加入者多,而真正有慈善意识的可谓凤毛麟角,这样的情形和氛围,不得不令人担心慈善的未来。大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比较高,他们虽然没有经济基础,捐钱捐物力度较小,但可以捐时间、精力和人力。比如周末去陪伴孤寡老人,定期帮助留守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去孤儿院、残疾院看看孩子,带去欢乐和爱心;寒暑假的时候,参加支教活动,为边远贫穷地区的孩子带去希望和知识;既丰富了自身,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也帮助了别人,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啊。

当然,这种现状与慈善意识普及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开设慈善课程,也没有老师专门讲述慈善相关理念。而大学的慈善社团和志愿服务组织,也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所以把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思政课堂,开设相关课程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思政教育领域,全面而系统地讲述慈善问题,能更好的普及慈善公益理念,宣传慈善组织和行为,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投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潮中。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民众的精神文明状态展现着一个社会的现时风貌,而大学生一代的整体素质则为未来社会的“软实力”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大学生要重新思考共享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代社会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慈善理念其实是相通的。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与传统慈善文化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平等、共享、责任、专业等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平等是现代慈善公益理念里很关键的一个元素,是前提,他涉及到慈善的尊严问题、动机问题等。对于慈善人或慈善机构而言,做慈善是自觉自愿的,是顺应内心道德召唤的一种自觉行为,和服务对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是施舍和恩赐,也不存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期待。慈善人和服务对象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今天是慈善人,明天也许就是被服务的对象。双方相互尊重,尊重服务对象其实也是尊重自己。共享是经营财富的另一种理念,是当前很多富裕阶层所向往并践行的,慈善领域是共享领域的一个高点。专业,特指现代慈善公益事业,要有独立的专业运作机制,要有专业化的团队来实施,要遵循相关法律制度,体现诚信、信息公开透明等内容。大学生要从这些关键要素里体悟当今世界运行的法则,思考人类终极的命运,在和平、发展、进步中,审视战争、贫穷、落后,以慈善之心来善待世界,让地球更美丽。

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共建共享、包容互惠是人类都要遵从的理念。我们培育的国家的主人翁和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不仅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更要培育他们的人文素养、慈善情怀,善心和爱心才是世界最需要的。所以有必要把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状况分析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