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2017-02-09张淑环
张淑环
摘 要 新编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力求营造儿童文化,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课程综合。教学应依托教材,营建童趣课堂,促进儿童的深度体验和探究,增加儿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乐趣,自觉内化与践行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获得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整体发展。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03
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的新编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基础上修订编写而成。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新教材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经四纬课程框架,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不断学习、活动、提升,用空间逻辑取代了原教材的生活事件和时间逻辑的编排,[1]力求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体现活动课程特色,富有儿童文化情趣。如何用好新教材,服务儿童的智慧成长,需要我们展开新的探索。
一、营建童趣课堂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置身真实平凡的生活之中,才能使学生发现更多新鲜的感动和愉悦。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四个卡通人物及设置一系列活动小栏目,营造儿童文化,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我们要立足这一特色,用儿童化的课堂氛围,让法治意识自然而愉快地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
新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创作、改编了诸多“微绘本”故事和童谣、儿歌,富有童趣,启迪智慧。儿童在阅读教材时会发现,这里有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盼盼和圆圆:他们是教室里儿童的亲密伙伴,不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与教室中的儿童互动交流;还有四个卡通动物朋友: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它们巧妙地出现在各种活动场景中,穿针引线;更有活动小栏目:如故事屋、游乐场、音乐厅、小论坛、加油站等,这些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教材中大量留白的设置,使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的儿童都能与文本对话。这些都赋予了法治教育童真与童趣,吸引着儿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成长不烦恼”一课为例,本课第一课时侧重心理健康疏导。以游戏热身导入课堂,教师先呈现孩子们入学以来在校园生活的相册,引导学生叙说快乐的成长记忆。接着,生动讲述微绘本“噜噜猪的烦恼”,学生融入故事之境,联系自身,敞开心扉,尽情诉说自己的烦恼。此时,教师帮助孩子们分析烦恼来自两个方面:学习和与人交往。“同学们,有了烦恼会令人沮丧、自责、孤独……面对烦恼,你是怎么做的呢?”当孩子说了自己的日常做法后,教师不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入另一个绘本故事“我不想生气”:小兔子遇到烦恼会深呼吸,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待一会儿,会站在自己和别人的角度再想一想,会找爱她的人诉说……这里没有教师生硬的告知,只有动人的故事在无形中给孩子以启迪。
童年,不会在一个故事里结束,而是不断发生故事,焦虑和烦恼还会继续。故事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变形的能力——在故事的叙述中,孩子们会逐渐思考如何与他人交往,开始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追求公平与公正……并找到面对事情的态度和做法。而故事也是孩子的生活本身,在故事营建的儿童化课堂中,儿童主动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不断理解思考生活。而教师也身处其中,与儿童一起演绎道德与法治学习新故事。
二、转变学习方式
2016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布可谓是对知识为本教学观的拷问。唯有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指向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等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才能促动儿童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自觉内化与养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诸多活动栏目,如观察哨、碰碰车、实践园、体验馆等,并设计了单元体验活动。这些都旨在帮助儿童开展探究体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栏目,引领儿童亲历、体验生活,初步培养儿童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一位教师在设计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争当健康小卫士”体验活动时,设计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健康知识大闯关”,意在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活动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小组竞赛方式,围绕健康知识的话题,设计了必答题、抢答题和附加题。第二板块“情境演练”则设计了小组长抽题,分配角色的环节,请小组成员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结束则请其他小组分别打分,并派代表说明打分理由。活动前,教师与学生先讨论明确了竞赛规则;活动中,根据学生意见灵活调整。如在附加题环节学生思维活跃,经商议,大家一致同意除了谚语,还可使用有关自我保健、预防疾病、卫生习惯的名人名言回答问题。
这样的活动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前积极搜集保健知识和相关谚语等,并在竞赛中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理解、商议制定竞赛规则,切身体验到什么是规则,并深刻领悟到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生活是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凭借的“中介”和手段。眼睛进沙子了、做游戏不能耍赖、突然肚子疼等都是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仅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四个单元的体验活动“大声说出我的爱”“学校常规我知道”“争当健康小卫士”“与规则同行”都强调作为主体的“我”,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儿童生活为主线,请儿童站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中央,将儿童的生活经验带入教学活动,帮助儿童获得探求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法治意识才能自然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三、整合教育资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机整合了多种教育内容,包括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我们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开发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整合知识与生活,获得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
一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单元,从游戏的规则、交通的规则到生活的规则逐渐拓展,以游戏、讨论、体验等方式,引导儿童建立规则意识,理解遵守规则、规则公平的意义和要求。如在教学“红绿灯在站岗”一课时,教师可提前带两三位学生到学校旁边或儿童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拍摄红绿灯的变化,以及过往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将视频带入教室。通过请儿童评议,使其明白健康、安全是生活的前提。之后,出示一张比较全面的交通安全场域图,如红绿灯、斑马线、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让儿童仔细观察,讨论在这些地方行走时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接着,可以开展诸如“小交警”等游戏,引导儿童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选择如交通信号 、行人通过红灯路口等,帮助学生懂得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知法守法。此外,还可以结合小公民法治教育研究主题,参与中、高年级小公民法治教育活动,如《关于城市中小学上学、放学途中交通拥堵情况的调查研究》听证会等,加深学生对交通法规的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
教材中诸多主题都可整合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情景。如“让爱住我家”(二年级下册)单元体验活动,我们可以邀请父母走进课堂,开展亲子游戏。“学习途径多”(二年级上册)一课的“实践园”活动、“拥抱你我他”(一年级下册)一课的邻里活动,可带领儿童走进图书馆、电脑房,走进社区,用多元开放的资源,开阔儿童视野。课程资源的整合能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综合性、真实性、丰富性、开放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程实践,避免让儿童浅尝辄止地经历活动,而是真实地参与生活,深层地体验生活,获得真实的道德认知,从而引发内心的道德情感。
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为学生和教师打开了一扇认知和探究的新窗口,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师生一起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鞠文灿,杜文艳.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2.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