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2017-04-05孟德娜
孟德娜
摘要:当前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引发了全新的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学生信息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思政课堂也因信息权利受到冲击,虽然慕课教学模式下的思政课堂新颖独特,但始终不能忽视大学生的信息权利。所以需要将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成彰显大学生信息权利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舞台,在保障大学生信息权利的同时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权利;思政课堂;慕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37-03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高等教育管理者以及高校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关注如何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开展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慕课作为动态课程、视频展示、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的结合体,能实时监测师生互动、理论教学、教学进度效果以及课外参与等,具有辅助教学和灵活教学的特质。因此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能否和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相契合,就在于是否能彰显大学生信息权利,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信息权利才能真正地提高慕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权利
大众是信息时代的信息主体,多元组合的信息权利形态促使大众有更多的可能和足够的力量表达自身权益诉求、民意需求以及利益要求。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权、政府行政权以及军事霸权不同的是,信息权利是网民通过时事评论或观点发布等形式在沟通交流中彰显属于自己的权利。
(一)信息权利受众的发散性
传统权利行使方向的单一性因扩展的信息权利而发生改变,信息权利的发散方向有公开的,也有匿名的,也有自下而上的,有点对面、点对线、点对点且传播形态是裂变式的。因此就有人比喻说,假如你的粉丝数量超过100就好比一本杂志内刊,粉丝数量超过1000则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就是一本杂志的分量,按照传播力量以此类推,有1000万粉丝就等于拥有电视台。大众化信息权力主体使每个大学生网民都有点评时事、表达意见、发表观点、阅览信息的条件,大学生作为信息权的散播者和享有者聚集在一起就是强大的信息舆论场,在这个领域会开展各种点赞、互动会、评介及评语,一旦这种场所散开会影响更广阔的信息群体,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舆论信息支柱。
(二)信息权利传播的迅速性
各种分散的个体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因网络而连接成一个个群体,在信息获取和接纳方面这些群体阶层边界消隐、区隔模糊以及地位屏障虚设,就能自由和顺畅地传输信息,这种无阻隔和无障碍的信息传输达至信息延播的高效、即时和迅速并实现信息权利的无限膨胀。传统媒介在发布信息前要层层审核,此时就会导致信息滞后,新兴的网络媒介在处理信息方面打破了传统僵化的制度规约,其处理速度和传递速度都远远高于传统媒介,信息互动除了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也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同时这种延播的迅捷性还体现在一览无余的受众点评,所以更广和更大范围的信息互动与交流都会冲击和撼动传统信息传输。
(三)信息权利构成的主体性
权利以视频、图片、符号等信息载体散布于社会中各个领域中,多元化的信息权利显现于社会个体以及群体对海量信息的自由使用,更体现于各阶层社会群体的利益谋求和价值诉求。而信息权利主体也向大众阶层转化,信息话语也向大众话语转化,每个接收信息的个体都有对信息事件的监督权、传播权和评说权。大众信息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大学生,日益凸显的主体地位活跃在各类信息平台中。正是大学生信息权力的主体性打破了传统信息垄断情况,多层面、多视角、多路径以及多渠道的信息来源于传播,使大学生群体拥有强大的信息管控力和传输力,全面提升了对信息阐述、反馈和糅合能力。
二、信息权利对思政课堂教学造成的冲击
(一)改变了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目的在于对大学生内化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大学生信息权利主体地位彰显在无形中冲击了思想政治教学。首先改变了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传统方法和意义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即通过标语、文字、课堂、文件、报刊、专题报告、视频、纪录片、小组讨论、业务培训以及理论学习等理性传播方式内化观念。然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盛行的消费主义和视觉文化的冲击以及喧嚣的多元化价值观使大学生群体受外来意识流派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的注意力已不能被主流价值的逻辑推导、传播演绎而吸引,再加上部分固定表述呆板更容易造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精神缺场。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为了和大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以及信息获取的多维性相适应,从而应对大学生的生活迷茫、政治关注以及利益诉求,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目的。
(二)冲击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
网络平台提供的巨大空间能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碎片化、即时化以及生活化的信息传递中实现随意扩展,还会以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蔓延,不可避免会导致主流与非主流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灌输在所有学术体系及知识技能的灌输中最难,特别在当前享乐主义泛滥、物欲主义横行的年代,挤压了主流意识对大学生内化和塑形的空间,因为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拉拢、贴近以及侵蚀都是冲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识灌输。大学生自身具有信息甄别权、选择权、传播权,若政治权威和意识主流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强大号召力的价值呈现、话语解读以及意義诠释,那么就无法保证大学生信服,更增加了对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难度。38
三、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一)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功能
慕课是互联网、移动技术和大数据的结合体,该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其优势有以下方面:①实现教育个性化;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思想,然而在当前高校教育条件下几乎无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一般高校的教学模式以专业为单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都无法详细了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此类课程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慕课的课程设计和运行方式就围绕学生的“学”,它在大数据环境下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基础和性格特点提供不同授课方式和课程模式。之后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系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②实现学生自主性;“以学为中心”是我国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从始至终倡导的重点,但当前思政模式仍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依旧占据教学主导。慕课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自身兴趣出发,学生能自主选择思政教师和学习内容,这种可选择性课程和学生学习兴趣服务相契合,对学生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实现师生的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交流在思政教学中也十分重要,教师通过互动交流掌握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我国高校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交互性,即使实现了也无法改变教学大环境。慕课模式的出现使高校这种大班制师生交互性成为可能,学生在慕课平台中相互切磋学习,同时还利用信息交流工具支持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都起着极大的推动意义。
(二)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1)以协同合作构建和谐平等的思政教学模式
自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凸显“合作”和“竞争”的理念,这两种技能也会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要素。合作学习是开展“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小组活动,要求合作小组成员在背景、能力、成績、性别等方面有一定的互补性。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础在于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技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训练,让学生学会反思、倾听、补充、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评价等。要让学生知道在别人发言时除了要认真聆听,更要认真思考,学会客观评价别人的发言并提出更好的建议。同时要培养学生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当自己的观点被他人否定时要变换角度重新思考或为自己主张的观点寻找新的理由。若无法统一小组意见时则学会尊重多数人的意见,整理和归纳本小组意见并在全班开展交流。与此同时强调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将自身融合到合作学习当中,与学生交流感情和诚恳对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实现最佳效果。
(2)以慕课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转变
在众多社会思潮和意识流派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独树一帜并以其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展现出强大的思想感召力和理论魅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信息时代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隐藏方式附着在信息符码之上,以完整显示主流意识精髓和价值。同时运用信息模化方式影响大学生,实现大学生的国族认同、执政认同、社会认同以及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师在这种回应性教学模式中不回避社会上的负面事件和负面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精神干扰,认真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顿,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结,释疑解惑。近年来随着不断增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剧的社会竞争导致大部分青年人的心态开始变得焦虑和浮躁,他们在这种现实生活中已经无法放慢脚步细细品读构思宽泛的鸿篇巨制,再宏大的国家大事也无法吸引其视线,他们也逐渐适应于碎片化的扫描方式、视觉化的唯美以及感官化的情感体验。主流意识的传统理性传播能适时地满足大学生外化需求,能在碎片化信息中注入意识,在慕课教学模式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从断层化、零乱以及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且新颖独特的精华信息,再将其凝练为信息组合体用机读编码的格式整合成思想政治教学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库,共大学生品读和阅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大规模的开发必然冲击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不得不使教育界思考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网络媒介的丰富性将主流形态也涵盖在教育中,以生活化、感性化、形象化、情景化的信息传输方式形成大学生可吸收和接纳的思想理念。可以说只有保障和尊重大学生的信息权利,才能提高慕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能促使慕课教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推动思政教学的全面改革。
[责任编辑:盛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