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加强课程综合 突出实践育人
2025-02-15濮志坚倪狄兴
[摘 要]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一。安昌中心小学以“坚实、纯朴、奉献、致远”的“青石板”精神为引领,根据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和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整体规划,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构建以培育奉献有志、坚实有才、纯朴有信的“致远少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聚焦核心素养、加强课程综合、突出实践育人”为原则,按照课程性质实施针对性教学与评价,不断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致远少年;课程综合;核心素养;“青石板”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95-04
课程因学生而生,课程因教师而长;学生因课程而智,教师因课程而慧。学校立足课程育人目标,依托地域文化和学校办学理念,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着力设计培育“致远少年”的课程实施方案,以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背景分析与育人目标
1.背景分析
学校坐落在千年古镇、师爷故里、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始建于1907年,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学校在继承办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依托古镇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等资源,挖掘古镇“坚实、纯朴、奉献、致远”的“青石板”精神,不断深化一所学校和一条老街的关联。同时,因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人员流动大,近年来生源快速扩充,导致校内教育资源捉襟见肘。为继续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应对生源增加导致的教育资源紧张问题,学校对课程实施背景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进行分析(见表1)。
2.育人目标
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积淀,学校提出以培育奉献有志、坚实有才、纯朴有信的“致远少年”为育人目标。
奉献有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之中。
坚实有才:乐学善学,勤于思考,具有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自理自立,热爱劳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
纯朴有信: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表现能力;坚毅勇敢,自强自信,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及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意识。
二、课程体系与内容
学校课程以“聚焦核心素养、加强课程综合、突出实践育人”为原则,尝试打破学科壁垒,探索跨学科主题教学,倡导项目式学习,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联建、纵横融通,尽可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追求课程的丰富性、开放性和整合性。
学校明确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二者协同育人,面向未来,行于实践;传承历史,挖掘“青石板”精神的特质“坚实、纯朴、奉献、致远”,建构纯朴立德课程、致远启智课程、坚实健体课程、典雅塑美课程、匠心逸劳课程等五类“青石板”系列特色校本课程;合理设置机动周课程,开设以“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以校内外劳动基地为阵地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多彩校园活动”计划为蓝图的体艺、节会课程等。
三、课程实施与形式
1.国家课程实施
(1)数智赋能,构建精准课堂
在精准教学视角下,从课前思考、路径设计、精准施教、精准反思四个方面入手,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有机融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结构化的情境和素材,设计层次递进的关键问题,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搭建平台。这样有助于在精准施教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精准反思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进一步保证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闭环。
学校构建以课前思考为基础、以路径设计为抓手、以精准施教为核心、以精准反思为主线的深度学习课堂模式,在实施精准教学的基础上,建构深度学习模型(见图1),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平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前思考,厘清教学思路。课前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核心目标。同时,基于核心目标,借助平台开展前测,智能分析学情,制订教学目标。二是路径设计,搭建深度学习平台。通过调整或整合教学内容,选择结构化的情境和素材,设计层次递进的关键问题,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搭建平台。三是精准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通过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组织多样化的交流展示活动,实施指向素养发展的课堂评价。四是精准反思,助力二次教学。教师通过课堂实践,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并结合作业反馈对学生实施精准化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
(2)纵横融通,改进学习方式
学校要加强学科内的知识整合,使学生整体理解并把握学科的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一是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破学科壁垒,根据语文、英语、艺术等学科的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特点,挖掘共性,设置主题,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家庭、社会,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促进知识结构化发展。二是实施项目式学习。融合各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提取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设计项目,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利用安昌古镇特有的校外教育资源,依托学校原有的《我是古镇小师爷》《青石板乡村行》《老街情愫》等课程资源,结合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特点,整体把握,有机融合,开展以古镇老街为载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调查、探究、服务等形式,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2.地方课程实施
学校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审定的地方课程科目,在四年级开设《越香越韵》课程,在五年级开设《中医药与健康》课程,并结合课程特点以单独授课与跨学科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地方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家乡、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校本课程实施
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的实施可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将分散型的校本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突出整合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以社团式、主题式、项目式、实践式等不同形式实施教学,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1)社团式
学校统一课程的开设时间,将校本课程纳入周课表,提供菜单式校本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组建社团,实施课程教学。教务处提供社团活动场地,协调社团成员的招募以及对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社团可按组织形式组建,如校级社团和年级社团;也可按主题内容组建,如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智创类、语言类等社团。
(2)主题式
学校根据学生的成长节点和各类活动的整体设计情况,按月制订主题,实施主题式校本课程。如结合低年级的入队礼,在五月份和九月份开展少先队知识主题课程;结合三年级的成长礼和六年级的毕业礼,在六月份开展感恩主题课程;结合“世界读书日”,在每年四月份开展读书节主题课程。主题式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的学习模式,每一门主题课程按年级特点提供相应的课程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若干个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为完成学习的标志。
(3)项目式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接受挑战,主动探究,经历解决某个问题、形成某个方案、创造出某件作品的过程,并完成重要知识的学习。教师可通过明确驱动性问题、制订活动计划、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等环节实施教学。实施项目式校本课程时,备课组应结合本年级、本学科的特点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项目小组进行学习。
(4)实践式
实践式课程指基于现实情境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旨在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从而习得技能,增强感悟,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实践式课程主要包括研学课程、劳动课程、公益服务课程等。
四、课程评价与成效
1.国家课程实施质量评价
(1)评价内容
对国家课程实施质量评价,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展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各班级课程安排表的落实情况评价,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二是课程教学实施的质量评价,即围绕精准课堂教学范式以及基于精准教学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三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情况评价,即对各年级整合制订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计划实施进度评价、学习成果评价以及质量评价。
(2)评价方式
学校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一是问卷调查。向全体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对各班级的课程落实情况、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各教学流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统计。二是教学调研。对每一位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调研,通过深入课堂、学生访谈、备课检查、作业检查、反馈交流等途径,对该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三是班级巡诊。对每个班级进行巡诊,通过随班观察、课堂观摩、师生座谈等形式,对各班级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四是素养测评。对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各教研组依据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项专题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2.校本课程实施质量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是否与国家课程紧密联系、是否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能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的发展、能否彰显学校的文化和特色等维度,对校本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2)对实施质量的评价
学校根据相关课程的选课热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等,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实施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
(3)对学习成效的评价
即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程度、阶段性成果为依据,通过过程记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汇报演出、自我评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做出评价。
3.学生综合水平评价
(1)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
学校以强化素养导向、提升考试评价质量为原则,细化评价和考试命题原则,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学业质量评价改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强纸笔考试,重建试题属性,解决学生刷题抢分的问题;二是重视表现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依据开展非纸笔测试,解决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三是强化过程数据分析,促进评价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变数据为证据,解决学生有分无德的问题。
(2)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学校通过校园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实施成绩、成习、成就、成像的“4C”成长考核模式,进行“卡证章”一体化评价,并记录考评结果,体现数字评价与过程性、结果性、增值性、综合性评价的融合,为学生成长赋能。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吴轶玲,王凯. 打造基于地域文化特质的现代化优质成长型校园: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育兰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24(Z1):75-85.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