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供给侧改革探赜

2022-10-29陈永贵王玮

成才之路 2022年27期
关键词:专业群供给侧改革产教融合

陈永贵 王玮

摘要:高职教育是面向行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类型教育,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供需关系。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向集群化发展,牵引着高职院校的高质量专业群建设的供给侧改革。产教融合是促进高质量专业群建设的最佳抓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寻求利益切合点达成共赢,形成专业群建设的突破口。文章分析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条件,在供给侧寻求变革,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专业群;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7-0009-0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ZZJH-035,主持人:陈永贵)研究成果;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高背景下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574,主持人:陈永贵)研究成果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群是专业发展的高级形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根据自身专业开设情况,以一个或多个产业发展所需的重点专业为核心,聚集和融合技术领域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建设的供需关系,产教深度融合是专业群建设的最佳抓手,能实现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使专业群建设由传统的政策引领转向需求导向,加速供给侧改革。本文对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供给侧改革进行探讨。

一、专业群建设的需求侧刺激

国家政策的引领、产业结构变革的需求、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链形成的需求,构成了专业群建设需求侧的“三驾马车”。

1.政策的引领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政策的推出,都要求高职院校进行高质量专业群的建设,加强供给侧改革。

2.产业结构变革的需求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常都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相关基础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这就对产业的上下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形成新的岗位群。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也使得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变革,促使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到专业群的建设。

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向集群化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大量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既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职专业建设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发展,在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形成资源共享,知识传播和创新、协同发展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二、专业群建设的供给侧改革

如果把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看作是构建一个系统,那么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供给侧有五个必要组成部分:组织管理的廓清、师资队伍的建立、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打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专业群建设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进行整体布局。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高质量专业群建设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拼凑,需要高职院校统筹协调,整体布局。

1.组织管理的廓清

如果把专业群建设看作构建一个系统,那么组织管理的廓清就是在构建这个系统的框架,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支撑。高职院校要找准切入点,选择合适的建设路径,打破传统建设模式,避免路径依赖。组织管理的参与者、实际的管理者、任务分工、相关的管理、评价机制等都要在建设之初就要廓清。

(1)专业群建设路径的选择。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在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院校不断试点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专业群建设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水平。而传统的专业群建设,存在着套搬专业大类、严重依赖路径、为建而建的现象。高职院校应明晰自身的教育特点和专业发展情况,着眼于需求侧,寻求专业群建设的供给侧改革方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产业、行业提供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其高质量专业群建设的最佳抓手即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要寻找双方的互利共通点,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切入点。产业发展对高职院校有着创新型、高水平、高技能劳动力和技术研发创新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产业需求的主要供给方,为满足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在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上作出调整。而人才培养与科研技术的创新又需要产业的实践支撑,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形成互为供需,这就为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互利共通点。前期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多为临时搭建,缺乏长效机制,关键在于能否长期互利。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是资本的投入方,只有让企业在合作中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合作才能长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师生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寻求突破,也可以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与多家区域产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高职专业群建设不能局限于一院一系,要打破院系之间的屏障,必要时可以跨院跨系跨专业跨部门进行专业群的打造。(2)组织管理架构的建立。要建设“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双线组织管理模式,分别从两个方向设计基层教学组织架构。高质量专业群建设不单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同时也是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职责所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应共同参与组织架构建设,发挥自身的专长,并分别从政策引領、统筹建设、运行管理和成效监督等方面组建领导小组,构建管理体系,在各自的领域内为高质量专业群建设助力。要以岗位群模组组建教研室,构建教师团队,灵活管理教学,促进教学团队结构化发展和专业群内纵向管理的集约化,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

2.教师团队的建立

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是专业群建设成效的保障,决定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是否胜任岗位群的岗位。教师团队结构包括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是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教师团队的能力,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保障;对应的师资队伍的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1)教师团队结构。专业结构方面,应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由校内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共同组成。这样,他们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上能优势互补,实时了解产业一线的技术技能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年龄结构方面要形成梯队,便于经验的传递和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2)教师团队的能力提升。建立一支一专多能、德艺双馨、“文武双全”的双师型队伍,是高质量专业群发展建设的保障。高质量的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要保证自身知识的先进性和专业能力的适用性,同时具有创造性,而任课教师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学习、生产实践等方式来完成。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每年不少于一次培训学习,每三年不少于半年的生产实践期。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首选的实践单位应是校企合作企业。而要真实、高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需要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方能使教师的培训与实践不流于形式。(3)专业群教师团队的优先政策激励。专业群教师团队的人事归属管理方面归属于不同的专业系及部门,面临着双重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参与高质量专业群建设的教师团队进行严格考核管理的同时,要制定优先政策,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3.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群建设中投入最大的环节,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这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掣肘所在。(1)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能保障学生实践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对学生的实践安排实行弹性学期、弹性学时管理,以更好地保证学生实践内容要求与企业的生产相契合。(2)仿真实训室的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受企业生产任务和进度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而仿真实训室的建立,则可以成为企业实训基地的有效补充。这样,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合作企业及其他渠道广泛收集典型真实案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能让学生更轻松地获得相关的知识。(3)企业冠名校内实训室的建立。企业冠名校内实训室即由企业出资利用学校的场地建造专业实训室,在企业有相关专业生产项目需要时可以优先利用该实训室完成企业生产项目。校方可根据专业方向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实践,并由企业安排指导教师对师生进行培训。实训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单纯依靠学校财政很难满足专业建设对专业实训室的需求,所以企业冠名实训室是对校内专业实训室的有效补充。

4.课程体系建设

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应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等。如果把人才培养比作建设一栋建筑,其中公共基础课就是思政课是建筑的地基,决定了建筑的高度。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思政教育,根据专业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是建筑的砖石,决定了建筑的强度。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广泛调研,收集产业群、岗位群对从业人员能力的需求现状,邀请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共同参与研讨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的选择要融通专业群各专业,分析群内专业相通的基础课程,重新选订或编著适用教材,以避免各专业相似课程的重复设置,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专业核心课要对应岗位的核心能力,满足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形成专业特色。专业拓展课是建筑的涂料,决定建筑的美度。专业拓展课作为专业课的延伸,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他山之石。产业发展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渴求,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来看,其可以划分为本专业知识和非本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知识体系的综合化、特色化,这有助于不同知识类型的互通和转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种下成长的种子。

5.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产业群、岗位群,目的是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形成的岗位群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出于招生人数和毕业率的考量,对生源实行宽进宽出,评价机制只有内部的学校评价,忽略了外部的社会评价的重要性,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大锅粥”的形式,没有考虑不同的生源对象的需求,培养模式过于单调,不能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高职院校针对不同生源对象的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质量专业群建设的创新点。(1)评价机制的改革。原有的课程、学期、学时、学分的单一内部评价,不足以说明学生的能力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应引入1+X证书、学分银行对学生进行管理,并采取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弹性学时让学生进行学习。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生产实践项目成果转化为学时、学分,使内部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并引入外部的社会评价,通过证书认证机构和实践单位的评价来补充内部的学校评价,进而树立口碑,使毕业生在职业岗位竞争中更具优势。(2)针对不同生源对象采取分层教学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对象主要分为中职学校对口升学的学生、单独招生的学生和参加普通高招的学生,其中单独招生的学生来源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些中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专业课学习中上手快,但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等方面存在不足。一些普通高中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各专业各班的學生入学成绩不同、入学学习目标不同,为了能针对不同生源、不同学生成绩、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应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产业发展岗位群提供不同能力梯队要求的毕业生源。

将不同情况的学生放在一个班级群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因材施教,也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将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放在一个班级群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相互影响、互为拖累,不利于激发主观能动性,容易失去自信心。在传统的班级中,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不被教师重视,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将他们分为三个层次。学习能力较弱、理论学习兴趣缺失的学生为第一层次,主要目标是培养他们的基本专业技能,以满足产业对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学习能力中等、有较强学习意愿的学生为第二层次,主要目标是培養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满足产业对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岗位需求。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意愿强烈的学生为第三层次,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以满足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岗位需求。划分层次后,高职院校要制定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管理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对于符合相应条件的学生进行层次调整,让各层次的学生学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首先,在入学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介绍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对应考核要求及轮换机制,并依据学生个人意愿让其选择对应层次的班级。其次,在学生初选之后进行能力测验(普通高招学生可依据高考成绩进行划分),按照培养比例并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分层后的定期考核、层次轮转为一个月或者半学期,各层次课程科目应大致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在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的调整,以便各层次学生轮转后能够有效衔接。

三、结语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质量专业群建设路径并非唯一,但是不管选择哪种建设路径,专业群建设的供需关系都是重要的参考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充分调研分析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找准突破口,加速供给侧改革。并且高质量专业群建设是整体的、动态的,“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高职院校随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王惠莲.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解构、关键维度及实施向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

[2]马廷奇,王俊飞.从专业到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产业需求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

[3]王纾,宗诚.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管理:现实意义、实践困境与理性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

[4]陈永贵.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对象的分层教学改革方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

Exploration of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Chen Yonggui, Wang Wei

(Henan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Zhengzhou 450013, China)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type of education oriented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a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between them.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refor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s, which leads to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groups, seek the interest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chieve win-win results, and form a breakthroug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mand side and supply side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groups, and seeks changes on the supply side to achieve a higher level of dynamic balance in which demand leads supply and supply creates deman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supply-sidereform; professionalgroup;integration ofindustryand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专业群供给侧改革产教融合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