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2016-10-09方法林

大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核心

方法林

[摘 要]经济供给侧改革必然促进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其内涵和路径包括教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实施“优化组合”,推进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确保质量保障评估和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等将成为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核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25-03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创新性的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李克强总理2015年12月17日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新供给学派研究小组”的代表贾康早在2013年就提出,中国未来改革的核心应从供给侧入手。一时间,“供给侧改革”这样一个略显生僻的经济术语成了2015年末我国从官方到学界讨论的政策高频词,这必将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不仅攸关中国经济航船的稳健前行,更与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国家的重大经济改革必然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由此让笔者思考,作为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对经济的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的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人才供给任务,是时候要考虑如何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起源

“供给侧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就开始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英国的经济开始走向衰落,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经济遭到严重削弱,撒切尔夫人步入政坛后面对英国当时国内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增多等诸多问题,实行了供给管理与结构性改革。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供给管理措施。我国学术界早就开始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2004年傅道忠[1]撰文 “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需求管理政策显得力不从心,客观上要求积极财政政策从原来的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供给管理为主。刘伟等[2]提出 “需求管理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对供给管理的要求愈加明显”。李宁等[3]提出“需求管理在短期内就能见效,但这种需求管理政策往往会使经济效率低下,形成经济滞胀,要解决滞胀问题就要放弃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转向重视供给储蓄投资和生产”。刘霞辉[4]提出“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趋向变动主要由供给方要素驱动。也就是说,长期增长依赖于要素供给(既可以增加数量,也可以提高效率)上升和技术状态的提高”。贾康[5]提出:“既然在中长期发展中如何破解瓶颈制约是国人面临的共同的历史性重大考验,那么我们就应站在前人肩膀上,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秉持理论密切联系并服务实际的创新原则,追求经济学经世济民的作用,从供给端发力,在实践中破解瓶颈,服务全局,把握未来”。曹国亮[6]指出“中国经济政策偏向于需求侧管理,即通过刺激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这种方式似乎在目前已经遇到了瓶颈,最高决策层适时推出供给侧改革”。郝身永等认为[7]“在当前背景下为化解产能过剩,提升经济效益宏观经济管理,在不忽视需求侧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供给侧,目的是在供求基本平衡中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注入持久性内生动力,以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再平衡”。肖明[8]提出 “供给管理”,是指通过解除对人口、制度、土地、资源、金融、创新等的抑制,增加有效供给。随后《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证券时报》《世界经济报》《华夏时报》《中国城乡金融报》等重要报纸相继发表文章评论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年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上提出了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柳友荣在《中国教育报》上发文指出“也应重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杜召强在职教圈微信公众平台撰文提出应加强职教“供给侧”改革与推进“互联网+教育”,熊丙奇发文提出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核心在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等。一时间,“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高频词在教育界震颤起来。

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核心与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包括简政放权、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其核心方法是提高生产函数中的全要素生产率,具体手段就包括制度改革、调整资源配置结构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经济改革必然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也指出“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应从高等教育供给的一侧进行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一词随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行稳致远、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了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和内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生命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其内涵包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施高等教育的“优化组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确保质量保障评估和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等将成为改革的重点。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教育要发展首先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中共中央高屋建瓴,在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教育必须要改革,表明了国家实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态度,开启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先河。

(一)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高等教育发展在量上取得突破,截止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公平和效率的对称增长。教育的全面发展中日益突显的问题也比较显著,诸如教育投入产出率低下,高等教育外部制度环境条块分割,政府部门越位和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课堂教学质量总体状况堪忧,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学非所用的现象严重,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荒的双重压力,教育不公和教育腐败的蔓延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学校的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生异化等等。教育的问题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行政化的教育、八股化的考试、僵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异化,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谋划教育制度的总体改革,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从1999年开始就启动了我国现代化全局的建设,并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战略决策。历经16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列世界第一,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居世界第三。高等教育的规模是有了但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比规模的发展更加重要和迫切,应意识到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现代高等教育中有很多高校出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愈来愈低,学校缺乏生气,教师缺乏责任,学生缺乏动力,教与学各自为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的情况。而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所谓“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痛处还是教学”。国家实施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战略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人才,着力将我国高等教育大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和重要举措,也是当今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高等教育的“优化组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全面深入,但也出现了一些如大学发展定位不尽科学合理、盲目攀比、升格热、贪大求全、发展战略和目标趋同化等种种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国务院对外发布了一系列优化组合的政策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促使各层次、各类高等学校,根据各个地区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需求,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不趋同,不攀比,避免资源配置重复浪费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各占其位,各司其职,办出特色,创出名牌。

(四)稳步推进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跨界思维的基础上,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鼓励企业积极投资职业教育,以扩展教育机构的内涵与外延;实现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与用人的劳动就业制度的整合和融通,搭建国家资格框架;建立国家级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以确保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投入、监控等诸方面的统整与协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 注 释 ]

[1] 傅道忠.产业结构优化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应性调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0):67-70.

[2] 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07(2):4-15.

[3] 李宁,等.论供应学派革命的产生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55.

[4] 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J].经济学动态,2013(10):9-19.

[5] 贾康.从供给端破解经济发展瓶颈[J].中国投资,2013(12):98-101.

[6] 曹国亮.供给侧管理在中国的推出及国际经验[J].品牌营销(上),2015(10).

[7] 郝身永,那艺.更加关注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15(4):1-5.

[8] 肖明.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逻辑[J].21世纪经济,2015(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核心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