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2016-11-10王智钢王爱侠张海涛

计算机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产教融合

王智钢 王爱侠 张海涛

摘要:针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建设以校企协同为核心的软件产业生态圈,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来解决困扰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诸多问题。在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优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协同育人多点产出机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以社会认可和满意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机制。

关键词: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软件生态圈

0.引言

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软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软件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转型提升,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技术需求规格也变化很快。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下,学校很难快速把握和适应软件产业、行业、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变化,培养出满足实际需求的软件人才。在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飞速发展、软件应用热点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存在教学条件和资源不足、培养能力目标定位不准、学生很难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等问题。

1.建设以校企协同为核心的软件产业生态圈

学校软件人才培养与软件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脱节、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弱、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差是困扰高校的问题;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软件人才是困扰软件企业发展的问题;毕业生就业难,而地方经济和软件产业发展却缺乏合格的人才是困扰地方政府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共同的着力点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建设以校企协同为核心的软件产业生态圈,实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学校要想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实现自身学科专业的发展,在办学资源投入有限而软件技术却飞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只有引入企业资源,紧跟企业技术发展,紧贴企业软件人才需求,并为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人才输送服务。软件企业要想稳定地获得软件人力资源支撑、降低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成本,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建设或融入良好的软件产业生态环境是可行之路。地方政府肩负着大力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任,在全球经济疲软、国内产能过剩,而信息产业逆势增长的形势下,应当引导、整合、统筹区域内的软件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产品生产、人才培养等资源,构建以校企协同为核心的软件产业生态圈,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软件产品、技术、人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除政府、学校和企业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学会和行业协会的组织、沟通、协调作用。以校企协同为核心的软件产业生态圈如图1所示。

2.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优化机制

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应将本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放在首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本地区软件产业的协同性,既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又为学科发展找到用武之地,还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并促进地方软件产业经济发展。

专业优化机制的核心是不断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产业需求是启动人才培养必须要做的事情。明确产业需求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汇总、分析、提炼所有软件及相关产业工作岗位对软件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落实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上,采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型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和紧跟需求变化。

在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如ITS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简称ITSS),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代表着产业、行业通用的人才需求规格。该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评价指南——设计与开发服务”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设计与开发服务的职位体系分为6个职位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不同的级别,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难易程度把握等可参考这一标准。

3.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就业导向就是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实现与否的核心考察指标。人才培养质量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学校传统的人才质量标准是以理论教学和卷面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的,而在实际就业时,实践和创新能力却更为重要。因此,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应当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岗位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参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4.建设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多点产出机制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教育”将对高校的传统办学模式提出重大挑战。学校应积极面对并勇于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把学科专业发展融入产业生态圈,构建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生态链,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实践平台和用武之地的人才培养链;建设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师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后盾的科学研究生态链;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以学校为后盾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生态链,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研发新技术产品、研究新方法新理论,多点产出、多方共赢。多点产出生态链如图2所示。

软件及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企业实际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应用和维护过程都是很好的教学案例,相应的软件项目文档资料都是第一手的教学素材,这些丰富的企业资源均可用于诸如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既能充实理论教学,也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多点产出机制就是在兼顾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吸引产业优质资源投入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成果多点产出、多方共享。

5.建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学生的能力产出,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具备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首先,应建立支持学生能力产出的产教融合教学组织机制。可在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的共同组织和引导下,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研究制定符合软件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从强调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到什么转变为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灌输转变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从培养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转变为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促进学生从学习者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增强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

其次,应建立适应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教学组织机制。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应使其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同时要转变教师角色,使其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策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配置学习资源、引导学习方向、解答学习疑难、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为主。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强调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模拟企业的组织方式,采用项目小组团队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工作能力,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权利与责任意识等。

第三,应建立支持育人全过程质量评估的教学管理机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每个教学单元进行评估,给出教学单元对课程教学的支持度;对每门课程或实践项目进行评估,给出课程或实践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对课程群进行评估,给出课程群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所有评估的重点是学生能力产出的综合评价和量化值,而不仅仅是评估教学条件、教学投人、最终考试成绩等。实施上述评估必须要建立支持育人全过程评估的教学管理机制。

6.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机制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申请认证的专业要制定预期的教育目标,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要有各利益相关方(如雇主、教师、校友、学生等)的参与,并定期对专业目标进行评估和修订。可以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基本依据,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重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分阶段培养目标的合理设定,实际执行情况与设定目标的对比结果及分析反馈。另外,还需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软件工程专业进行持续跟踪评估,对培养过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毕业生评价、校友评价、就业特色等从学校培养体系外部给出全面评价,评价结果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过程优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7.结语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是破解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的可行办法,是实现高质量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关键。这些机制的核心就是将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科研需求、条件资源、应用研发成果、技术体系等融入学校软件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协同的软件产业生态圈,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满足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促进软件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应用,实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多点产出、互利共赢,合力推动软件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提升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
应用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