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图无真相,有图有真相

2022-05-30周薇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不变初三数学复习课

周薇

[摘  要] 以一节初三数学复习课为例,提出无图题求解的教学路径,即小试牛刀,感知不变;对比发现,理解不变;拓展升华,强化不变. 这有利于学生在获得构图一般方法的过程中,领悟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思想.

[关键词] 初三数学;复习课;不变;无图

无图题是中考中重要的一类题型,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探讨其解决的通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无图题的构图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数学概括能力等,在获得构图一般方法的过程中,领悟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思想.

小试牛刀,感知不变

问题1 在菱形ABCD中,AB=6,∠ABC=60°,以AD为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F,∠DAF=90°,连接BF,BD,则△BDF的面积为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笔者抽部分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学生画出了相应的图形. (如图1、图2所示).

师:问题1没有图形,你是如何确定点F的位置的呢?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DF中,什么是确定的?什么是不确定的呢?

生:在这个试题中,菱形ABCD的大小与形状是确定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DF的形状确定,但是位置不确定. 因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F是以菱形的边为直角边作的,但是点F可以在AD的上方,也可以在AD的下方. 如图1所示,当AF在AD上方时,延长FA交BC于点E. 因为AB=6,∠ABC=60°,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得BE=3,AE=3,所以S=BC×AE=6×3=18,而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所以S=×18=9,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S=AF×BE=×6×3=9,S=×6×6=18,所以S=S+S+S=9+27.如图2所示,当AF在AD下方时,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S=AF×BE=×6×3=9,S=×6×6=18,根据前面的计算,得S=×18=9,所以S=S+S-S=27-9. 所以△BDF的面积为27+9或27-9.

师:如果试题中没有给出图形,我们可以根据题意画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图形,然后分析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给学生设置无图题,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同时,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这样画图,进而促进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形成画图的意识.

对比发现,理解不变.

问题2 在△ABC中,AC=2,D为直线AB上一点,且AB=3BD,直线CD与直线B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为,并且CD⊥AC,则BC的长为________.

有了上述的学习经验,大多数学生能画出第一种图形,如图3所示. 在求异思维下,部分学生能画出第二种情况的图形,如图4所示.

师:你是如何想到符合题意的图形有两种?

生:因为已知△ABC,AC=2,只有一条边确定的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是不确定的,所以可能存在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3、图4所示.

师:比较图3与图4,你能发现哪些不变的图形与数量关系呢?

生:△ACD的形状与大小不变,△ACD是直角三角形,∠ACD=90°,直角边AC=2不变,线段AB与BD的数量关系不变,始终为AB=3BD,还有直线CD与直线BC所夹锐角的度数不变,正切值始终为.

师:比较图3与图4,你能发现变化的是什么?

生:发生变化的是点B的位置,由于点B的位置不同,引起了线段BC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当点B在线段AD上时,过点B作BM⊥CD,垂足为M,因為CD⊥AC,所以BM∥A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DBM∽△DAC,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因为AB=3BD,AC=2,所以==,所以BM=,在Rt△BMC中,由tan∠BCM=可得,BC=BM=;如图4所示,当点B在线段AD的延长线上时,过点B作BN⊥AC,交AC的延长线于点N,因为CD⊥AC,所以BN∥C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ADC∽△ABN,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因为AB=3BD,AC=2,所以==,解得CN=,在Rt△BNC中,由tan∠CBN=tan∠BCD=可得,BC=CN=×=5,所以线段BC的长为或5.

师:如何解决无图类的几何试题呢?

生:从上面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出,找出所作图形中不变的图形,然后再根据所给数量关系画图,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设计意图 问题1的解决,使学生建立了画图的意识,尝试把无图变为有图. 对比图3与图4两个图形,是为了找到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变换视角看待问题,在反思归纳的过程中得到解决无图类问题的关键是构图,而构图的关键是找到不变的图形与不变的数量关系.

拓展升华,强化不变

通过上述的探究,学生得到了构建图形的一般方法,此时笔者给出了有一定综合背景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所学知识.

问题3 ☉O的半径为5,△ABC内接于☉O,AB=AC,BC=6,则△ABC的面积是________.

师:在这个问题中,不变的是什么?不能确定的是什么?

生:在这个问题中,☉O的大小是确定的,半径是5,所以可以先画一个☉O,△ABC与☉O的位置关系也是确定的,即△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 对于△ABC,已知AB=AC,BC=6,它的形状与大小是不确定的,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如图5所示,连接AO并延长交BC于点H,连接OC. 因为AB=AC,根据圆心角定理,得=,根据垂径定理,得AH⊥BC,所以∠CHO=90°,CH=BC=3,因为OC=5,在直角三角形OHC中,由勾股定理,得OH==4,所以AH=OA+OH=9,所以△ABC的面积=AH×BC=×6×9=27;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如图6所示,连接AO交BC于点H,连接OC. 因为AB=AC,根据圆心角定理,得=,根据垂径定理,得AH⊥BC,所以∠CHO=90°,CH=BC=3. 因为OC=5,在直角三角形OHC中,由勾股定理,得OH==4,所以AH=OA-OH=1,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ABC的面积=AH×BC=×1×6=3.综上所述,△ABC的面积是3或27.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3的训练,引导学生善于寻找问题中不变的量与变化的量,进而得到不变的图形与变化的图形. 此题是一道与圆有关的试题,考查了圆的有关性质,学生只有分类画出两种符合题意图形,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虽然图形有别,但是解决这两种情况的思路几乎相同.

一点感悟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问题的引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课中的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立足学生解题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变视角重新探求构图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从两个常见的问题入手,通过启发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无图试题的一般方法,整个课堂有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中,得到构图的一般方法,体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思想.

猜你喜欢

不变初三数学复习课
论有效提高初三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以错题集提高毕业班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试分析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提升
逝去的菲德尔,“不变”的哈瓦那(观察家)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浅谈如何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率
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