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2016-09-29贾晓巍

出版广角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不变学术互联网+

【摘要】数字信息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引发了出版业又一次革命性变革。传统专业出版社如何转型,传统学术编辑如何转变为“互联网+”编辑,成为每个学术编辑思考的问题。在转型中,学术编辑需要面对读者需求的改变、编辑角色的改变、媒体元素的改变和编辑知识结构的改变,而学术编辑的价值追求不变、责任不变、读者群不变、作者群体不变。笔者认为,在“互联网+”编辑转型的大潮中,学术编辑的职业内涵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作用并没有因出版媒介和传播方式的转变而弱化,实际上更重要了,对学术编辑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关键词】“互联网+”;学术;编辑;变;不变

【作者单位】贾晓巍,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之后,各行各业争相进行互联网创新实践,响应政府号召。“互联网+”含义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数字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行业发展生态。

实际上,在政府明确提出“互联网+”计划之前,传统的纸质出版业已经不断加速向数字出版的新形态转型了。数字信息媒体在传播时效性、信息量、便携性、互动性、价格等方面较传统的纸质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主动权,更适应大众传播[1]。数字信息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引发了出版业又一次革命性变革。传统专业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最先被卷入这波巨大的变革浪潮中。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一家从事医学图书出版的专业出版社,在传统出版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同样出现了很多思想上、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传统学术编辑如何顺利转型为“互联网+”编辑,成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学术编辑在向“互联网+”编辑转型中,将有哪些“变”与“不变”。

一、学术编辑向“互联网+”编辑转型中的变

1.读者需求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移动技术的发展,使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现实需要;其次,读者的阅读介质从纸媒转变为屏媒,阅读不再只依靠视觉,还融入了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人的感官被全面调动参与阅读,获得更丰富的阅读感受;再次,读者参与互动及体验被不断强调,互联网赋予了读者更多的自由度和控制权[2];最后,出版机构可以通过对读者阅读习惯和需求的大数据精确分析,实现出版物更为有效和精准的传播。

医学学术编辑面对的读者群是已具备医学系统化知识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急需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化文章或课程。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平常工作繁重,没有整块学习时间,而依托数字互联网设计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同时,实时在线学习也给工作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同等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2.编辑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专业出版中,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渠道有限,学术编辑的主要任务是为读者寻找或组织出版资源。数字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使互联网参与者获得信息的效率和能力空前提高,而且也使每个参与者成为潜在的信息发布者,极大地增加了信息内容来源。“互联网+”编辑转型空前提高了出版的效率,使各类型出版物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是面对海量的信息来源,如何辨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有用的信息,成为现实困境。作为学术编辑,如何为读者筛选信息,保证信息来源的质量成为工作的重心。因此,从信息的寻找者和组织者,到信息的筛选者,是学术编辑工作角色的改变。

笔者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转型过程中发现,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出版业发生了巨变,也使医学领域发生了相应的革新。例如,依托数字技术的医疗器械迭代发展,促进了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这些创新可以仅通过互联网工具便可将信息广泛传播。这虽然提高了信息、技术的传播效率,但却让信息缺乏筛查和过滤的过程,导致可靠性备受质疑。同时,数字互联网公司的逐利性,如百度的竞价排名方式,也使医学信息和技术的可靠性跌破了道德底线。因此,作为一名医学学术编辑,有责任为广大读者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减少受众识别信息优劣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为广大读者把好内容质量关。

3.使用媒体元素的改变

过去,传统出版业使用的媒体介质大多数为纸媒,纸媒能够承载的传播元素只有文字和图片。而在数字化转型中,读者的阅读介质已经从纸媒过渡到数字媒体,可利用的媒体元素也扩大到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丰富的元素,发现其使用规律,实现对传播主题的有效表达,是摆在现代学术编辑面前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笔者单位近年来创新生产出几种与数字互联网应用相关的产品,如富媒体纸质图书(二维码图书)、富媒体电子书、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在线图书、医学图书数据库、临床决策系统等。这些产品不仅需要精炼的文字,还需要精美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和音频。作者常常会针对如何选择和使用多媒体元素向编辑征询意见。因此,学术编辑必须掌握多媒体元素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4.编辑知识结构的改变

在传统出版业中,学术编辑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还要掌握媒体传播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但在“互联网+”编辑转型中,这些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一方面,这些知识受到数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了重构;另一方面,编辑还应掌握更多的数字互联网技术,如编辑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媒体元素制作及各种网络应用程序、数据库开发原理、网络安全等知识。

2015年,为了适应国际医学出版的新趋势,笔者受单位委托负责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医学知识服务系统(中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在开发中,笔者发现系统开发不仅需要传统的出版知识,而且还要了解临床决策分析技术、文本语意开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UI设计、网络安全技术、互联网销售技术等新知识。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编辑不仅要与作者充分沟通,而且还要与技术人员、营销人员进行交流。这让笔者感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数字互联网出版的发展需求,要尽快补充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二、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不变

1.学术追求的价值不变

学术出版是以传播优秀文化思想内容为主导的“精英”产品,是整个出版平台上引领文化积累、传播知识的灵魂[3]。学术出版是传播基础研究和具体实践优秀成果的主要方式。现代专业知识是在继承前人经验、智慧和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得到的。因此,对前人优秀成果的挖掘、整理和传播一直是学术编辑的价值追求。如果学术编辑没有去粗取精的本领,或因为某些利益放弃原则,将平庸的作品或成果传播出去,后人使用这些劣质的“砖瓦”搭建出的“知识大厦”就不会牢固。因此,不管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方式如何改变,对高学术价值的追求是学术编辑乃至全体学术出版人的共同使命。

2.学术编辑的责任不变

说到现代出版业,我们不得不提到卢因 “把关人”的理论。卢因指出,“把关人”是对信息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制作后传播的人或者机构,也就是出版社和编辑[4]。一本优秀的专业著作从策划到变成实物,再传递到读者手中,需要经过出版单位和编辑对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这个选择和加工的过程,会因出版单位或编辑的标准不同而不同。就笔者从事的医学学术编辑专业而言,由于医学专业分科非常细,如果编辑对作者从事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学术发展的方向不明确,或者对书稿内容审查不严,那么出版的医学著作不仅会影响医学知识的传播,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在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编辑转型中,学术编辑仍然是优秀思想和知识的发现者、整理者和传播者,承担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传授知识的重要责任。

3.学术编辑的读者群不变

学术出版受众面较窄,是针对具体专业领域的读者出版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类专业人员在社会人口结构中是属于受过良好高等教育,文化层次较高,对信息有一定辨识能力的人群。他们购买专业信息主要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和技术水平,以适应工作中的需要。尽管在出版数字转型中,传播手段和媒介更加多样化,但专业读者对客观、有效的专业知识的需求没有变化。而且,专业读者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强,不加把关就任意传播信息的行为,会使他们对出版机构和学术编辑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4.学术编辑的作者群不变

学术出版的作者不同于大众出版的作者,多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或研究人员,他们掌握着该专业高、精、尖的知识,始终走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常常能够提出一些较新的理论,充当着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角色。对于编辑来说,与这些作者交流无时无刻不是挑战。因此,学术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互联网+”编辑转型的大潮中,学术编辑的职业内涵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术编辑的作用并没有因出版媒介和传播方式的转变而弱化,而是更重要了,对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数字出版要求学术编辑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除专业知识、编辑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外,还应当具备数字媒体应用等相关的新知识。与传统出版不同,数字出版可用的媒体介质、媒体元素更多,出版物分类更为细化,目标市场更为精确,数字产品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更大。因此,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学术编辑要与数字传播、市场、销售、版权部门的同事一起合作,学术编辑策划必须更为精细和谨慎。

[1] 石应江,齐国翠,李哲. 美国数字化出版侧记[J] . 编辑学报, 2014( 5).

[2] 武小菲. 泛阅读时代富媒体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J] . 出版发行研究,2014(8).

[3] 谢寿光. 中国学术出版:现状、问题与机遇学术出版[J] . 出版发行研究,2013(5).

[4] 马婕. 新媒介时代对传统把关人的重新审视[J] . 编辑之友, 2011(4).

猜你喜欢

不变学术互联网+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逝去的菲德尔,“不变”的哈瓦那(观察家)
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
美联储的“不变”与“变”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