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态几何中线段函数关系问题的探究
2022-05-30崔曙刚
崔曙刚
[摘 要] 动态几何中的函数关系问题较为特殊,需要在分析图形特性的基础上构建线段之间的函数关系,故问题解析需立足几何特性,结合与“数”联系紧密的性质定理破题. 文章结合考题探究解题方法,并深入总结思考,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几何;线段;函数关系;勾股定理;相似
问题综述
数学因“运动”而精彩纷呈,动态几何也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围绕图形运动出现了一些探究数量关系的问题,涉及点动、线动、面动多种类型. 图形运动带来了一系列的规律,衍生了众多研究函数关系与图像、面积最值、线段长度等问题.
函数关系与图像是其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类型,往往问题以动点为依托,形成线动,探究其中点、线、面之间的函数关系,如线段之间的关系式、几何面积函数等. 问题解析要采用“以静制动”的策略,即分析运动中的规律,把握其中的特殊状态,将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 解析过程要充分采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模型构建等思想方法,简化图形,降低思维难度.
问题探究
2021年无锡市中考几何压轴题为动态几何问题,且以“点动”为背景探究关系构建,下面笔者深入探究问题的破解方法.
1. 考题呈现
考题:已知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E是射线BC上的动点,以AE为直角边在直线BC的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EF,∠AEF=90°,设BE=m.
(1)如图1所示,若点E在线段BC上运动,EF交CD于点P,AF交CD于点Q,连接CF.
①当m=时,求线段CF的长;
②在△PQE中,设边QE上的高为h,请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h,并求h的最大值;
(2)设过BC的中点且垂直于BC的直线被等腰直角三角形AEF截得的线段长为y,请直接写出y与m的关系式.
2. 问题解读
问题图形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把握图形构建过程,充分提取其中的特殊关系.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关系构建思路:动点E→动线段AE→动△AEF. 而复合图形中存在如下特殊性质.
四边形ABCD:正方形,具有正方形的性质;
△AEF:等腰直角三角形.
3. 逐问剖析
第(1)①问为设定BE长m=,则动态图形固定,求CF的长,可依托CF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
过点F作BC延长线上的垂线,设垂足为G,如图2所示. 根据题意可知,在△ABE和△EGF中,有∠B=∠G,
∠AEB=∠EFG,
AE=EF, 所以△ABE≌△EGF(AAS).由全等特性可得GF=BE=,EG=AB=BC,所以EG-EC=BC-EC,即CG=BE=. 在Rt△CG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CF==.
第(1)②问实则分析m与h的函数关系,其中m表示BE的长,h为△PQE的边QE上的高,需要依托几何性质来构建函数关系. 分析可知高的位置较为一般,需要对其加以转化,几何中可通过全等或相似来实现线段转化,具体如下.
将△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E′,再过点P作EQ的垂线,设垂足为H,如图3所示.
根据旋转特性可得△ABE≌△ADE′,∠B=∠ADE′=90°,∠BAE=∠DAE′,∠AEB=∠E′,AE=AE′,BE=DE′,所以∠ADC+∠ADE′=180°,即C,D,E′三点共线. 在△EAQ和△E′AQ中,有AE=AE′,
∠EAQ=∠E′AQ
AQ=AQ, ,所以△EAQ≌△E′AQ(SAS),则∠E′=∠AEQ,EQ=E′Q. 因为∠PEC=90°-∠AEB,∠QEP=90°-∠AEQ=90°-∠AE′D=90°-∠AEB,所以∠PEC=∠QEP,所以EF是∠QEC的平分線,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PH=PC. 由(1)知∠BAE=∠CEP,∠B=∠C=90°,可证△ABE∽△ECP. 所以=,即=,可得CP=m(1-m),所以PH=h= -m2+m=-
m-2+,由函数性质可知,当m=时,h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第(2)问则是研究BC上垂直平分线被△AEF所截线段长,E为动点,其位置将影响到△AEF的位置,进而导致所截线段长不同. 分析线段长y与BE长m的关系,可以以BC的中点为分界点来分别讨论,并结合图像构建关系.
①当点E位于BC中点的左侧时,即m<,如图4所示.
设点H为EP和MG的交点,因为∠BAE=90°-∠AEB=∠HEG,∠B=∠HGE=90°,可证△ABE∽△EGH. 所以=,即=,所以GH=-m2+m. 因为MG∥CD,G是BC的中点,则MN为△ADQ的中位线,所以MN=DQ. 由(1)问可知EQ=DQ+BE,可设DQ=x,则EQ=x+m,CQ=1-x. 在Rt△EQ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EC2+CQ2=EQ2,则(1-m)2+(1-x)2=(x+m)2,可解得x=,所以MN=.从而可推知y=NH=MG-GH-MN=1--m2+
m-,整理可得y=1-m-+m2.
②当点E位于BC中点的右侧时,即m>,如图5所示. 因为MG∥AB,则=,=,所以HG=. 同情形①,可得MN=DQ=,所以NH=MG-HG-MN=1--=,即y=.
综上可知,y=1-m-+m2或y=.
总结思考
1. 策略分析
上述为动态几何综合题,共分两大问,从解析过程来看,需要利用几何线段来探究其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第(1)①问属于特殊情形,而第(1)②问及第(2)问则属于一般情形下的线段关系探究. 从根本上来看,需要解析图形的结构,把握性质特征,利用几何知识来构建关于线段长的函数关系.
对于动态几何,求线段之间函数关系的问题需要关注其中的特殊結构和关系. 一是特殊结构,即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对三边关系的体现来构建函数;二是全等关系和相似关系,利用全等关系来实现等线段转化,利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来构建线段的比例关系,进而构建函数关系. 故求解线段之间的函数关系,有两大解题策略:
一是提取复合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构建线段关系;二是提取复合图形中相似三角形,由相似性质构建线段比例关系,或提取其中的平行线段,构建线段比例关系.
2. 题型探究
动态几何中分析线段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考题中所呈现的直接求线段间的函数关系,二是与面积或周长相关的,间接分析线段间的函数关系. 对于题型二,则还需要构建对应模型,如周长问题中将其转化为线段之和,重点分析其中的未知线段;面积问题中结合面积公式构建面积模型,必要时可采用面积割补的方法. 下面笔者举例探究题型二中的动态几何面积函数关系问题.
例题:如图6所示,在Rt△ABC中,已知∠C=90°,AC=12,BC=5,点M在边AB上,且AM=6. 动点D在边AC上运动,且不与点A和C重合,设CD=x.
(1)设△ABC与△ADM的面积之比为y,试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当x取何值时,△ADM为等腰三角形?写出你的理由.
解:(1)点D在AC上运动,△ADM的边DA会随之变化,但该边上的高不变,边AM也不变. 结合面积公式可得S=AC·BC=30. 过点M作AC的垂线,设垂足为H,如图7所示. 因为MH∥CB,则△AMH∽△ABC,可得=,所以MH=,AD=12-x,所以S=AD·MH=(12-x).可知y==(其中0 (2)要使△ADM为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 ①当AD=AM=6时,可求得x=6;②当MD=MA时,可求得x=;③当AD=MD时,可求得x=. 综上可知,当x=6,x=,x=时,△ADM均可以为等腰三角形. 教学建议 上述深入探究了动态几何中的线段函数关系问题,问题虽为几何,但同时具有了“数”的特性,也是该类问题最大的特点. 在教学探究时,需要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掌握动态问题的转化策略,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建议1:强化基本函数,总结函数性质 线段函数关系问题的解析过程必然涉及基本的函数,如常见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探究时需要归纳函数,关注函数的变量及取值,同时结合图像了解函数曲线特征性质. 尤其是二次函数,需要结合图像分析其顶点坐标,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对称性,以及分析最值的研究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从单调性、变量取值、曲线图像等方面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 建议2:归纳解题方法,总结构建技巧 动态几何中的线段函数关系问题,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为几何赋予了“数”的特性,而构建过程需要立足几何特征,把握几何性质,这就要求探究时重点关注具有“数”属性的性质定理. 勾股定理和相似比例式在问题解析时最为常用,前者构建了三角形的三边平方和关系,后者则构建了两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关系. 两大性质定理巧妙地串联了线段之间的关系,是破题的核心定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性质定理,掌握关系构建的方法技巧. 建议3:把握特殊位置,“动中取静”破题 动态几何问题具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因动点引起的几何变化,可采用两大策略破题:一是关注图形中的特殊位置,利用特殊点来分类讨论;二是设定线段未知量,推导线段关系,实现动态问题的相对“静态”. 以上述考题为例,就采用了策略二,设定关键线段,提取线段关系,将问题转化为关于线段参数的函数.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两大解题策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并结合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