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过程的体验教学与反思

2022-05-30万涛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操作学具体验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正方体截面形状”这节体验教学课的过程,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这节体验教学课遵循“四个理解”,引导学生在“做”中体验,关注学习过程,层层深入,从操作层面的直观经验到理性层面的逻辑思考,采用了技术和实物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到了“以生为本”. 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能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学具;操作;过程;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提高与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下面结合2021年6月笔者开设的“正方体截面形状”一课,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验和感受,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时,笔者引入切割钻石的视频——切割工匠们通过画线和标记,把粗糙的原石切割成不同多面体的钻石,切割后的钻石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价值也很高. 可是,如果原石切割不好,会直接影响其价值.

师:如果老师手里有一块原石,你们想通过切割把它变成美丽的钻石吗?

生(齐):想!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生活实例出发,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创设情境,比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观看原石经过切割变成钻石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切割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层层递进,经历过程

师:为了探索这个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聚焦截面形状的问题,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路,我们先来看看切割正方体的截面问题. 首先,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如果每个同学都有一块正方体原石,要求只切割一刀,你们觉得切割面会是什么形状?

生1:如果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切割面会是一个三角形;如果竖着切或者横着切,切割面会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其他的我不太确定.

师:生1想到了切割面可能是三角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其他同学呢?

生2:我也觉得不太好说,因为它不是平面的.

师:既然说不清楚,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3:我觉得可以画出一个正方体,然后进行切割.

师:同学们都画画看吧!(教师巡视)

师:看来画图不能解决问题,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4:如果有一个真正的正方体拿来切割就好了.

师:老师现在給每组一个正方体积木,你们试试看.

(学生拿到积木后开始观察、思考,小组交流、研讨)

生5:老师,我觉得可以切割成一个梯形(生5展示切割的方法,如图1所示).

生6:也可以切割成一个菱形和一个(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生6展示切割的方法,如图2和图3所示).

师(追问):切割面还会是什么形状?

(学生沉默)

设计意图通过“想图形”,学生很难想象正方体切割面的形状,大多数学生感觉很困难. 当教师追问时,学生想到“画图形”,画一个正方体,但是画在纸上的正方体是平面图形,如果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感受正方体截面的所有形状还是有困难. 接着,给出正方体“实物”,可是学生没法把正方体积木切割开,只能通过在表面画线的方式进行想象.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了截面可以为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显然,只靠观察实物得到正方体其他切割面的形状,对学生来说还是挺困难的,这恰恰说明了用正方体学具解决切割面形状问题的必要性. 可见,没有经历过程,没有真正的体验,要想象出所有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是很困难的.

3. 借助学具,深刻体验

笔者这时才从盒子里拿出里面装有蓝色液体的透明正方体学具——“水立方”(两种型号,液体体积占比为10%、40%的正方体分别称为“1号水立方”和“2号水立方”,如图4所示). 笔者把“水立方”发给每一组的学生,他们拿到后便开始动手操作. 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截面形状. 笔者借助希沃技术,把学生的操作演示给大家看,然后让学生把要切割的线在正方体积木的表面画出来.

学生用“水立方”操作,除了发现截面形状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外,还用2号水立方发现了截面形状还有五边形和六边形,如图5和图6所示.

4. 启思明理,层层深入

师:大家观察一下,截面的每1条边是怎样产生的?

生7:每1条边都是水面和正方体的面相交产生的.

师:正方体的截面的形状最多是几边形呢?

生8:最多是六边形,因为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水面和每个面相交,最多产生6条边.

师:当截面的形状是三角形时,会产生哪些特殊的三角形?

生9: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师:截面的形状会是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生10:如图7所示,假设截面△BCD是直角三角形,且BD是最长的边. 因为BC2=BA2+AC2,DC2=AD2+AC2,所以BC2+DC2=BA2+AC2+AD2+AC2=BA2+AD2+2AC2. 因为BD2=BA2+AD2,所以BC2+DC2>BD2. 所以截面△BCD不是直角三角形.

师:非常好!那么,当截面的形状是四边形时,这些四边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1:我们得到的截面的形状有矩形、菱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图形至少有一组边是平行的,这一组平行的边应该是正方体相对的2个面与水面相交形成的.

师:很好!大家再想一下,截面的形状是五边形和六边形时,会有几组平行的边?

生12:当截面的形状是五边形时,5条边是水面和正方体的5个面相交形成的,所以应该有2组平行的边;当截面的形状是六边形时,6条边是水面和正方体的6个面相交形成的,应该有3组平行的边.

师:回答得非常好!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如果原石的形状是三棱锥,那么,切一刀,截面会有哪些形状?

生13:因为三棱锥共4个面,所以截面会出现三角形或四边形.

设计意图“水立方”学具为学生直观地观察截面形状提供了方便. 学生在操作“水立方”的过程中得到了所有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并且能深层次地思考出截面的形状不可能是七边形、直角三角形,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与水面相交形成的边是平行的. 学生由学习正方体截面形状积累的经验,得到了截三棱锥所形成的截面的形状是三角形或四边形这一结论,发展了思维.

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根据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给出的中肯建议,以及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类似教学体验环节,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 理解数学

物理和化学都是实验性学科,与它们相比,数学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很少有实验,甚至没有. 学生希望通过数学实验得到真正经历和体验的教学.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体验,借助实物工具,通过手和脑相结合的方式去体验,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才是真正的数学教学.

本节课以“做”为支架,引领学生经历过程,手脑并用,充分体验,启思明理,借助学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通过操作体验和思考其中的原理,真正推动了数学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2. 理解教学[2]

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脚手架”,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做到灵活运用.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入. 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手脑协同,启思明理,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从哪里来,还知道知识往哪里去. 同时,教学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资源,比如提供教学所需要的教具、学具等,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创新.

本节课,笔者设计的“脚手架”一层一层逐级上升,从“想图形”,到“画图形”,再到“看实物”,最后到使用学具,学生的思维层次在不断加深,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本节课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动手操作,真正地做到了经历每一个过程,充分体验并理解了截面每一个形状的产生过程.

不过,本节课的教学超时2分钟,原因是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深,通过实验来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还不是很适应.

3. 理解学生

笔者上课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在动手操作环节,学生通过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归纳,去总结,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真正地理解了知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得较好. 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所以数学课堂要以生为本,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真正理解学生.

本节课,笔者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一步步思考.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笔者并没有立即把学具拿出来,而是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推理. 且课堂上笔者所提的问题,均由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来解决.

4. 理解技术

本节课是实物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课,微视频的引入、希沃技术的展示和“水立方”学具的体验,这些技术和实物工具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水立方”学具,其功能和作用在这节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将多媒体、授课软件等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把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中,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学具直观、生动,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结果为过程的优点,学具的使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发现数学、验证数学,能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体验,去启思明理,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目前,数学教学还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具,所以学具的制作和创新、使用和推广,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备课的常态.

回顾体验[3]

笔者还是学生时,班里有一个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学生,她一直都想不明白正方体的截面形状为什么会有五边形和六边形. 为了研究正方体的截面形状,她曾在学校买过很多橡皮,在家又拿豆腐块做过实验,把它们做成正方体,用小刀去截……如果她能上这节课,亲身感受“水立方”学具,相信她一定会立刻顿悟.

笔者作为父亲,曾经给1岁多的女儿讲“桌子上的水太热,不能摸”,她不是很理解. 有一次,她的手被热水烫了,从这次经历中,她体验并深刻地理解了“热的东西不能摸,会烫手”.

笔者初为教师时,曾为备好一节课,不断地试讲、总结、寻找原因,去听一些名师的课,学习教学方法,获取教学的真谛;也曾因为学生不理解知识而闷闷不乐. 后来,笔者经历了近10年的教学磨炼,体验了每节课的收获与困惑后逐渐明白,教师应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深挖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精心设计每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体验教学的“酸甜苦辣”.

回顾这节课,在笔者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从“想图形”“画图形”“看实物”到学具演示的过程,积累了从操作层面的直观经验到理性层面的逻辑思考的经验. 这节课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表象的问题变得深刻,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回顾这节课,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感受到了使用学具的必要性.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他们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回顾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促使其参与课堂的平台,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操作、去思考、去發现、去经历探索过程,只有经历了、体验了,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透彻. 在操作中体验、经历探索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培养学生的研究热情,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有效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生长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同时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玉华. 画其图  变其形  明其理  探其用[J]. 中学数学杂志,2019(04):19-23.

[3]万涛. “折等腰三角形”体验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数学杂志,2021(06):16-19.

猜你喜欢

操作学具体验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