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小微企业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2-04-27覃熳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微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覃熳

【摘要】本文基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校行企一体育人运行机制,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同频共振”;构建面向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三方联动,岗课赛证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对接小微企业会计人才培养“六模块、四融合”课程体系;搭建面向小微企业人才培养的“双轨并行、四层递进”实践教学平台,创新“真仿合练,学训一体”教学模式;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名师”教学团队等具体措施,以提高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岗课赛证融合 小微企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2-0024-05

多年来,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课程与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考试内容脱节等问题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主要难题。本项目针对该难题,从2015年底起开始研究,历经5年多的改革与实践检验,总结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理论与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化时代下面向小微企业人才需求的会计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

一、改革背景

(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

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接着,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深化“三教”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可见,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必须进行育人方式的改革,而“校行企合作、岗课赛证融合”不仅可以实现育人方式改革、有效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而且可以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指明方向。

(二)小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原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中公布,2014年前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1 169万户,约占企业总数的77%。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眾创业、万众创新”后,全国各地立即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小微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2017—2019年三年间,年均新增小微企业注册数量达1 000万家以上,其已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要培育更多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持,由此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而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更多适应小微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小微企业发展持供支持,是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须适应企业需求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对会计类一线岗位人才需求旺盛。而基于小微企业一线岗位特点,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难以长期坚守一线岗位,因而小微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尤其青睐。尽管每年不乏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但大部分难以满足企业要求,出现企业招聘难、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办学。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未能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为解决这一难题,本项目从2015年起,通过与会计行业企业合作,以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小微企业岗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与优化教学内容,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会计专业办学能力与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准确

传统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导致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传统的会计专业未能根据中职生生源与学习特点、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等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大专或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学生难以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因而毕业后缺乏应有的职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知识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未能考虑小微企业因规模与业务量小而对人才多岗位、多能力需求的特点,难以精准对接小微企业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岗位要求,岗·课·赛·证融合度差;课程教学与竞赛、考证分离,技能证书考试与竞赛内容未能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因而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小微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

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未能结合会计专业特点与职业岗位需求开展教学,缺乏真账训练与实践,导致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难以对接。基于小微企业会计与会计服务及事务综合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三、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改革目标

本项目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着眼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前景,以“仿真模拟+数字化资源”为载体,在广西同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的指导下,与广西源城投资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重点构建基于小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改革,培养企业急需、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会计技能人才,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以满足我区各类小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思路

本项目秉承“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理念,帮助广西乡村振兴与小微企业发展,以会计职业标准为引领,校行企密切合作,精准对接小微企业,构建中职会计专业“三方联动,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六模块、四融合”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改造“模拟仿真+真实业务”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双轨并行、四层递进”实践教学平台,创新“真仿合练,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分类考核、多元评价”的评价方式;打造一支实践能力与教研能力强、信息化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名师”教学团队,达到带团队、促改革、强技能、提质量的目标。

四、改革实践的主要措施

针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岗课赛证融合度不足、实践教学中实训实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脱节、毕业生难以对口就业等问题,本项目从小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入手,以培养信息化会计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指导下,与广西源城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探索,共育面向小微企业会计、会计服务及相关事务的人才,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一)建立健全校行企一体育人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同频共振”

本项目依托校行企三方合作优势,以小微企业会计及相关事务人才培养为核心,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及企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有机融合,建立供需双方“同频共振”的管理机制体制。在项目研究期间,学校会计专业先后与15家会计相关的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签订了校企合作共育会计及相关事务专业人才协议,制订并完善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管理办法》《教师校企互聘共培管理办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或办法,实现资源共享、过程共管(共同对学生实施教、管、考、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确保共育人才过程的规范性与高效性,促进职业教育供需匹配、供求平衡。

一是成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简称专指委),在学校专指委指导下,成立以系部主任为组长、会计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和会计行业企业专家等为组员的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关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会议。二是行业企业每学年安排2—5名会计专业骨干到校指导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及学生实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习评价等工作。三是新生第一学年分批到会计及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学习,实地了解行业企业及相关事务岗位要求、企业基本运营模式及发展概况、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及需求情况,在现场体验企业文化的同时,明确企业需求与专业学习的一致性;第二学年分批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跟岗实习,由会计企业骨干用“以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指导,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四是每学年组织会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骨干开展联合调研,及时掌握小微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及培养建议,并根据这些建议修订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岗位标准、要求及企业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目的。

(二)构建面向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三方联动,岗课赛证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供给侧入手,以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在行业指导下,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如图1所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小微企业会计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专家指导下,本项目将小微企业会计职业岗位标准、技能竞赛与考证要求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出面向小微企业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同时通过对学生实行公共基础及会计、统计、出纳、核算、办公事务等多岗位模拟与实战训练,实现学生从会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多元化岗位综合能力提升的目标,解决因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构建对接小微企业会计人才培养“六模块、四融合”课程体系

本项目综合考量产业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侧,精准对接小微企业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实际工作岗位职责,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会计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将会计及相关事务工作的职业岗位能力、会计职业资格或技能考证、会计职业技能比赛等标准和要求有机融入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出与新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以会计及相关事务基础业务为工作过程、以会计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其中,“六模块”指的是公共基础素质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会计职业岗位模块、会计职业资格或技能认证模块、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职业实践教学模块等,“四融合”指小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模块化课程教学、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竞赛等四方面项目内容、工作流程等紧密结合、深度融合。根据企业岗位标准,结合岗位的实际要求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以职业资格认证的职业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开发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的核心课程标准,实现岗课对接、课赛融合、赛证融通,解决岗·课·赛·证融合度差的问题,避免教学资源浪费。

(四)搭建面向小微企业人才培养的“双轨并行、四层递进”实践教学平台,创新“真仿合練,学训一体”教学模式

从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角度,搭建基于小微企业会计岗位能力标准与要求的“双轨并行、四层递进”实践平台,通过会计手工操作和电算化处理“双轨并行”方式,将小微企业岗位工作流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竞赛等内容融入实训教学,从财经基本技能→凭证填制、记账、编制报表、审核等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实训→岗位真实业务能力依次递进(四层递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

针对小微企业的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第1、2学期)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与专项技能的训练后,学生能进行基本的记账凭证填制、记账、结账、数据统计、财经应用文写作、办公事务处理等工作;第二阶段(第3、4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及部分真实业务训练、安排跟岗实习后,学生能进行基本的税费缴纳、熟悉会计报表编制方法及会计服务流程等工作,能独立处理一般事务;第三阶段(第5、6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学生进一步熟悉会计报表编制与审核等工作后,能独立处理基本的办公事务。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本项目创新地将真实业务与虚拟仿真相结合,形成“真仿合练,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5所示),较好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解决了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实现了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名师”教学团队

本项目以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通过企业挂职或兼职与企业项目、“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及“1+X智能财税”等职业技能培训、会计电算化软件运用与互联网平台账务处理及税费缴纳等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培训、专业建设与教科研、参赛与指导学生参赛等多种形式,畅通“双师+名师”培养渠道,实现从“合格教师→优秀双师→名师”的递进,促进教师发展。

我校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名师”教学团队。一是在鼓励教师强化技能提升的同时,每年安排5—6名会计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或兼职或跟岗实习1—3个月,同时参与企业项目研究,进一步熟悉与把握会计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人才需求准确信息,锤炼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选派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到高层次的职业院校进修,在提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要领,提高教学水平和项目研究能力;三是选派教师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会计信息化、专业素养与项目研究等培训,进一步明晰校行企联合开展人才共育的要求与具体做法,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四是建立健全教师激励制度及奖励办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支持,大力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或教学能力等比赛,使其主动参与学生参赛训练指导,进一步提高教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水平;五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会计专业行家、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并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师实训与实践过程等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学校创立的专业名师工作室,有步骤、有计划地打造教学团队。

五、改革成效

本项目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精准对接小微企业,“以岗定课、岗课对接、课赛融合、赛证融通”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其将职业岗位标准与要求融入课程,职业技能竞赛及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考试内容与要求以模块化方式融入课程,实施以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能力导向的职业化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收到实效,使我校成为2020年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广西院校职业技能认定试点机构(收银员)。

(一)精准对接小微企业会计职业岗位,制订了基于“三方联动、岗课赛证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本项目根据新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以会计与相关基础业务为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出以学生会计职业能力递进式培养为目标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实施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定位更为准确,学生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均提高20%以上,社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会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对接小微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教学与实践针对性增强

本项目对接会计职业岗位标准,将岗、证、赛内容融入课程,开发出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的基础会计、税费计算与缴纳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设计出课岗证赛一体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目标,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三)对接企业实际和职业活动过程,创新线上线下“真仿合练,学训一体”教学模式,成果显著

依托校行企共建的“仿真模拟+真实业务”专业实训室,按照小微企业会计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岗位职责和要求,运用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将会计仿真模拟与真账相结合。通过采取会计手工处理与电算化处理“双轨并行”的方式,开展包括会计软件操作、会计实务综合、纳税实务等“真仿合练,学训一体”、线上线下互通的模块教学与训练,从会计点钞与珠算等基本技能→填制凭证、记账、报税与编制报表等专项技能→会计业务与服务综合技能→真实业务的跟岗与顶岗实习,对学生实施递进式的实训与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显著提升。近5年,学生参加自治区级比赛获奖率达100%,荣获一等奖人次稳居全区前列,荣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学金人次年均增长15%以上,学生对教学满意率超过90%,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对接职业教育师资标准,打造出一支实践能力与教研能力强、信息化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名师”教学团队

近5年,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95%以上的教师能灵活运用互联网及系统平台将课岗证赛融合思维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与训练中,教学团队成长迅速,多名成员晋升为“双师型”教师,1名教师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主持广西职业技能考评项目并成为南宁市技能考评裁判长,6名教师为技能考评员;教学团队教科研获奖23项次、发表论文33篇、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22本(其中专著2本);教师参赛与指导学生参赛获奖70余项。

总之,在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后,学校會计专业向小微企业输送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均大幅度提升,约95%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约33%的学生在毕业后2—3年即成为企业骨干;学生毕业后2年内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的人数占比从6%提高至24%(同期全国的通过率为22.43%),大大增强了会计专业学生服务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同时,本研究与实践成果在2021年全区110所中职学校近1 000人的大会上进行了经验分享与推广,吸引了100多所职业院校到我校交流学习,并先后被21所中高职院校直接借鉴,受益学生总数累计超过9万人,学生参赛获奖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等平均提高了近20%,在广西中职学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菁婉.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

[2]覃仕克.基于“课岗证赛”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就业与保障,2021(3).

[3]张多蕾,刘永泽,池国华,等.中国会计教育改革40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19(2).

[4]谢小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的探讨[J].营销界,2020(3).

[5]马靖杰,陶文.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J].广西教育,2017(5).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小微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