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迟缓个案的实践研究

2020-05-14楼少漫

家长·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

楼少漫

摘要:学前期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阶段,2~4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学习语言,对于孩子而言效果最好。说话是交流的重要工具,孩子只有学会了说话,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可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但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发现个别幼儿出现语言发展迟缓的司题。本文就以男孩小C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语言发展迟缓进行个案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个案研究

【案例背景】

小C是一个小男孩,眼睛大大的,灵动可爱。在新生入园报道日那天,我们见到小C时,热情地与小C打招呼,但小C只是用眼睛看看老师,略微吃力说出了“老师好”三个字。之后,小C妈妈只是简单与我们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小C妈妈希望老师能有时间进行家访,单独交流和沟通。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了妈妈焦虑与不安的原因。 原来小C在3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语言发育迟缓,目前仍然无法与成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与对话,只能说简单的两个字‘是或者‘否。而且这个状况还直接影响了小C注意力的发展上,为此妈妈也是把小C送到相关的学校进行训练。虽然稍有起色,但对入园后小C可能发生的状况以及在幼儿园的表现,妈妈还是产生了无限的担忧和不安。针对小C这样的孩子,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应该怎么引导呢?

【个案剖析】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小C,老师首先要了解‘语言发展迟缓是什么?才能有更具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一、借助专业知识,了解成因

我们从专业书籍中了解到,语言发展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若发现儿童有语言发育迟缓现象,应努力查找病因。若儿童无以上明确原因而出现的语言发育明显延迟现象,则称为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或发育性语言迟缓。而根据这些特征,临床表现又分为两种: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二种。前者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后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受限制。当患儿开始学语时,语言缺陷即显示出来,小儿可发出一些音节,但不能组成词。记不住普通的词,词汇十分贫乏,不能用完整的句子去描述他所需要的东西,因此语句十分生涩难懂。患儿对语言的学习速度很慢,常比正常儿童慢2-3倍,语言明显落后,如l岁多了不能叫爸爸、妈妈,4岁还不能说完整的句子等。

二、家长沟通了解,构建策略

针对书籍中的描述,教师再次与小C妈妈进行了一次沟通和了解,主要目的是想向妈媽了解小C在特殊学校中上课的环境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引导方式,希望能以此为借助点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策略。从小C妈妈处了解到,目前小C所学的课程,主要环境是以“一对一”的模式开展的,教师所引导小C的也是指令性比较强的技巧性的内容。以此,我们针对小C的情况也设想了几条策略,以帮助小C更快地适应幼儿园是生活,更快地融入小朋友中间去,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帮助小C尽快进行语言描述。

【引导策略】

一、针对性面对面交流

我们参照小C在学校上课的模式,虽然在幼儿园中不能完全相同,但尽可能地把与小C交流的方式进行调整和更改一下。例如:晨间谈话与点名环节、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把小C的座位安排在距离教师更近的地方,这样不管是任何活动中,不管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与小C交流,这样不仅增加与他交流的互动性,同时对他在活动的表现状态也能进行观察,以便进行更好的引导。

二、自主性的倾听故事

在第一次的家访中,小C妈妈也反映,在家里,小C比较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听故事和看动画片,看动画片在幼儿园不能有效地做到,但听故事还是可以满足小C的。根据小C的喜好,从小C入园之后,我们在午睡时、餐前活动中,都会播放简短、生动的儿童故事。这不仅仅是帮助小C,同时对班里其他孩子倾听能力、耐心等待的习惯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三、模仿性的同伴互动

进入幼儿园生活,就是进入了一个小型的社会性交往场所,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在小班阶段,对幼儿发展起最关键性引导作用的就是同伴的有效性互动,从同伴的互动中,幼儿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自我的感觉感受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这一点考虑出发,为了给小C-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我们给小C安排在了几位比较活跃、比较爱表达、会说的小朋友身边,也希望能借助同伴的力量,给予小C更多语言词汇的支持。

【我们这样做】

片段一:晨间谈话与点名(9月17日)

教师:“今天我们要换一种方式来点名,请小朋友来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瑶瑶:“我最喜欢吃苹果。”教师:“我们可以从1号开始吗?”一个一个点下去,轮到小C的时候,教师“小C,你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小C:“草木(莓)”教师:“很棒,那你可以完整地说一次‘喜欢草莓”小C:“喜欢草莓”教师:“回答得真棒!”

从9月中旬开始的点名环节中,我们把点名环节改成了不再是让孩子们进行单一的回答“到”,而是每天创设一个问题,根据问题来回答。比如:“我喜欢的水果”“我喜欢的游戏”“我最想去哪里”等。通过这一环节,小C的回答已经从最简单的“举手”动作示意变成了能用短句描述。虽然时间只有两个月,但每天不间断地坚持,小C还是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发现了小C还是缺乏自主表达的习惯,他仍『日是以“模仿”教师的语言进行模仿式的跟说,而不是自发性地描述表达。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在引导小C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片段二:起床穿鞋子(10月10日)

教师:“请小朋友们安安静静地起床,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教师走到小C面前,他已经开始准备穿鞋子,但小C的眼睛却一直在东张西望。“小C,你要不要老师帮忙?”小C:“要”,教师:“把鞋子先摆好”,教师开始指令指导,小C跟着教师的指令一步一步地操作。“小C,你能说说吗,第一步怎么做?”小C:“摆好”教师:“什么东西摆好?”“鞋子摆好”教师:“对,是的,小C说得真清楚,那接下来呢?”小C直接把脚伸进去穿好鞋子“小C,你能告诉老师吗?”小C停顿了好一会,身边有小朋友开始帮忙,但老师制止了他们的帮助“你慢慢说,告诉老师,鞋子摆好之后呢?”小C:“穿进去”教师:“答对了,但要一只一只地穿”。

在国庆节之后,小C已经能努力地完成一些简单技能的指令描述,然后慢慢地跟着指令学着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在之前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小C虽然都已经学会这些技能,但基本都直接靠手完成,没有进行指令重复,这直接导致当操作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的时候,小C会呆坐在一边,或者是东张西望,或者是随意摆弄。借助这次小C穿鞋子的机会,让他能对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指令性的顺序进行重复性的描述,在描述过程中一边说,一边再动手做。不仅能加深动作的深刻印象,同时也帮助小C更好地锻炼了手眼协调的能力。

【反思与思考】

从小C入园,已经过去近三个月的时间了,在这三个月中我们用一系列的引导策略来帮助小C,同时我们也在第一时间与小C妈妈进行反馈与沟通。通过小C妈妈我们也了解了小C入园后,在家里的一些变化。比如:词汇量增加了,话也说得比以前多(仍然是以短句为主),人也比以前越发开朗了,看到陌生人會主动打招呼了等。

在经过了三个月的引导之后,我们发现了小C在这三个月中一些明显的变化:1.在面对面的语言环境中,小C能积极、努力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虽然语词简短,但能引起小C表达的欲望。2.同伴的语言能引起小C语句的模仿,给予小C更多的词汇信息。3.情绪性的语言表达让小C有了突发性、偶发性的语言习惯。

根据小C目前的语言状况,我们也对后续的引导做了一些略微的调整:1.面对面交流的时机还需要增加一些,给与小C更多交流的机会。2.同伴的互动性对象要多一些,不能是单一的互动对象,而是要多个不同的对象,增加语言互动的可能性。3.倾听故事时,进行简单的故事描述,以此来丰富语言的词汇量。根据这一条,将在班里开展‘餐前小小故事会,请每个孩子在家中准备一个故事,利用餐前的时间,请小朋友上台来讲故事,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故事量,同时也能提升孩子们展示自己、表现的自信心。

在每一次的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并且感受到小C的努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家园合作,才让小C的语言表达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种子,每人花期不同。有的花起初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相信孩子,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顾婷.沉默不一定是金——语言发育迟缓幼儿的个案研究[J].好家长,2018(84).

(责编 吴娟)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
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合作视角下开发个案研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用爱引导幼儿乐学的个案研究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样态研究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感觉统合训练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高校初任教师专业成长过程透视*
箱庭疗法治疗中青年无奈个体的过程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