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

2022-07-06杨艳秦潇潇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

杨艳 秦潇潇

【摘 要】实践理性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本文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以地处西南边疆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个案展开田野调查,围绕场域、惯习和资本对个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表征、发展与逻辑进行梳理與阐释。期望通过探索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与启示,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同时,以地方经验补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化研究资料,以西南边疆实践展开同布迪厄理论的本土对话。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理性;逻辑阐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个案研究

【作 者】杨艳,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秦潇潇,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云南大理,671000。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2-0072-0008

较早对实践理性的研究多为伦理学和道德科学,将实践理性划归价值哲学范畴,[1]之后拓展到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康德提出实践理性这一概念时将其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黑格尔将实践理性理解为精神意识的一种活动,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实践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实践理性即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2]受马克思实践哲学及批判精神的影响,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从实践出发,以反思性为基本原则,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建构与实践,[3]提出实践理性主要反映为“场域”“惯习”“文化再生产”。马歇尔·萨林斯(2002)的《文化与实践理性》一书力图将人类学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科学的“实践”理论结合起来,认为文化是在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活动背后的实用利益中逐渐形成。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实践理性的研究集中于哲学、社会学、民族学。高宣扬(2004)著书结合“文化再生产”“生存心态”“场域”“资本”及“语言象征性权力”等关键概念,就学校教育文化特权的再生产、权力正当化、生活风格及文化品味等当代消费社会的中心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4]12崔思凝(2017)认为惯习、资本和场域的互动构成了行动者实践,进而分析了公共政策的过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布迪厄实践理论对中国社会政策过程研究的启示。[5]谢立中(2019)对“实践”“实践逻辑”的含义做岀了独特性诠释。[6]魏成、王丽(2019)从场域、资本与惯习入手,分析了社会组织的困境,探析社会组织在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互动中提升能力的可能性。[7]冯冰(2019)在其著作中根据布迪厄实践理论“场域、习性、资本”的核心概念,对浙江省四个不同阶层的外来群体分别做了概念批判性的检验和应用,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检验核心概念是否具有跨地域和跨文化的普适性。[8]9针对民族地区,赵巧艳(2011)借助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关键概念,以龙胜金坑梯田旅游与红瑶女性角色变迁为调查内容,探讨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的关系,解释了金坑旅游与红瑶女性角色变迁的互动机制。[9]刘婷(2017)将民族文化的当代重构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借鉴布迪厄的实践理论阐释了广西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10]上述实践理性研究多从功能主义视角聚焦于文化具象阐释,以其为理论框架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还比较欠缺。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其范式总体上可归结为理论、历史和现实三类。理论模式主要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和思想由来;历史范式则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范畴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土壤;现实范式则主要从新时代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践出发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办发〔2019〕65号)之后,更多学者投身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近年来相关研究数量大幅增加,但以地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个案从实践理性视角切入的研究尚无。所以,从场域、惯习、文化再生产等实践理性的核心概念入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进行内在逻辑的梳理与阐释,具一定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基于此,笔者所在调研组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巍山县)为田野点,自2020年开始对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展开了近两年的田野调查。巍山县历史悠久,系南诏国的发祥地、古都,也是茶马古道重镇和彝族寻根祭祖圣地,1956年成立自治县。2012年4月,巍山县在云南省内率先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4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其永建镇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星。因此将巍山县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具有典型性,通过此个案研究可补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化的地方经验,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同时以西南边疆实践展开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对话。

一、场域、惯习与资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表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轫于古代华夷民族共同体时期,在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中逐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发展、深化。[11]从“华夷一统”“天下观”等思想的传承、近代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理论,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提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逐步完善。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特点,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亦应是由浅入深,首先体现于其表征。而最基本的表征是实践场域,以及基于其发生作用的惯习与资本。

(一)复合场域在实践中交织

“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的一个关键空间隐喻,[12]136他将场域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13]134实践发生于被称为“场域”的结构化斗争领域,[12]10即多种关系相互作用的空间。布迪厄提出的“场域”概念,主要从结构主义角度将象征性商品的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场域”概念不必局限于经济领域,亦可聚焦于具体的文化事项,如巍山县个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空间,主要体现于政治、学术、社会、教育场域等。政治场域系由各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构成行政关系网络和共治共享共赢的社会空间;学术场域主要为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社会场域基于每一个个人,发生于乡镇、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机关、军营、家庭、宗教活动场等各个社会单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基础性场域;教育场域则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与宣传网络。以上四种主要场域在实践中又相互交织,发挥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不同作用。当地政府力求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共建联创和协同示范,使更多群众能参与其中。如永建镇样板示范区建设,以东莲花村为中心打造“五朵莲花并蒂开”的联盟模式,包括回族聚居的东莲花、上西莲花、下西莲;汉族聚居的西南莲花、东北小东莲花村五个村,进一步发挥翁家垭口、巍山一中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立体联盟,实现政治场域、学术场域、社会场域和教育场域的交织联动,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此外,在不同场域相互交织中,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域中亦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巍山县东莲花村,ZB(男,回族,49岁,初中文化,东莲花村村委副主任,东莲花清真寺管委会成员)向调研组介绍清真寺基本情况时提到:“前段时间刚接待过一批专家,我尽自己所能提供了材料。虽然只是小小的村干部,但从小在这里长大,对村子充满热爱,也相对熟悉,对村子历史文化进行了持续关注或者说研究吧。”375D44F4-17E8-42F7-9821-B99EA0AC7B17

(二)形成于历史生活的惯习融入

场域是构成实践表征的基础,基于场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发生作用的另一重要元素是惯习1,它是历史的产物,按照历史产生的图式[14]73~76,产生个人的和集体的实践活动,其形成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调研中笔者发现,源于历史文化的惯习是巍山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又一要素。其一,实践基础来源于南诏历史文化,文化元素依附于公共空间可以表达共享的集体性历史记忆和人文价值[15]。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南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多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氐羌文化、藏文化及南亚、东南亚文化等外来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了“兼容开放、宽和温馨、和谐诚意、忠勇坚贞、文明图强”的南诏文化。巍山县民宗局YSZ(男,彝族,48岁,本科学历,巍山县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室主任)在介绍创建工作时谈到:“南诏历史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其包容性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将南诏历史文化融入巍山县创建工作尤其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问及南诏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关系时,南诏博物馆的解说员SR(女,汉族,33岁,本科学历,南诏镇开南村村民)说:“南诏国在实现六诏统一的同时,奉行‘独奉唐朝为正朔,为巩固中原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其二,实践形式来源于日常生活,作为生活文化系统的惯习构成于实践活动,且总是趋向实践功能。在入户访谈时调研组询问村民们通过什么方式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如何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ZLQ(女,回族,58岁,小学文化,东莲花村村民,家庭主妇)指着庭院中的小喇叭说:“我们平时都是听广播,这个小喇叭会提醒我们做礼拜,从里边也常常能听到你们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知道我们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很多村民尤其是上了年纪不太识字的老人,都表示自己就是通过平常坐在庭院中听小喇叭来了解当今的国家政策和时事,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被作为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具。

(三)处于重要位置的资本共存

不同资本在场域中处于不同位置,场域的性质和主要特征则取决于处于主要位置的资本。[16]13布迪厄认为资本可分为经济、文化等资本,笔者则认为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此实践场域中共存着政治、象征、经济和文化四类资本。一是政治资本,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政治行为上,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颁布的各类政府文件、组建的专项小组、形成的日常机制和宣传政策,如组建“一把手”责任制、制定《巍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二是象征资本,讨论社会结构和符号表征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各种资本如何获得合法性。具体到巍山县个案主要体现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及个人的评选中获得的相关荣誉称号、主题教育馆等传达的文化意义上,如创建了75个州级示范单位,表彰了168家县级示范单位、4215户民族团结示范户,深入地挖掘示范典型的感人故事等。三是经济资本,体现为政府划拨的专项创建资金、社会企业帮扶资金等,如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巩固提升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中全县共投资33.92亿元。四是文化资本,如制定“弘扬南诏爱国精神、凝聚团结进步力量”的主导性思路目标,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建设了6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和2个民族文化广场,完成牛街乡架妈佐(傈僳族打歌)、马鞍山茶春梅文化、紫金乡泥利午(毕摩文化)等6个传承项目传习点和青云(彝族打歌)传习中心建设。上述资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创建工作实践发生着资本共生能量的变化,政治资本阶段性主导,推动与整合其它资本进入场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大众化以后,发挥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的重要作用,多种资本互利共存。

二、从自发到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发展

基于对实践三要素的梳理,以场域、惯习、资本为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阶段性过程可概括为由自发到自觉的三个发展阶段:惯习实践、政策实践、日常实践。

(一)萌发:源于自发性的惯习实践

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处于形塑过程中的结构,通过社会化个体生成(ontogenesis)的过程体现于个体[13]184,是实践的萌发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形成亦与此息息相关,作为一项人类的实践活动,共同体意识早已在文化资本占据主要位置的场域中自发形成,通过历史自发性形成的惯习促进着各民族的交融,发挥着凝聚民心、促进团结的社会作用。体现最鲜明的惯习实践是节庆,节庆实践源于历史发展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性活动。如巍山县打竹村彝族火把节,相传为纪念南诏的邓赕诏柏节夫人,也有传说是为祭祀大理彝族腊罗伯的祖先“密枯”[17]195,由祭火神仪式衍生出祭田神祈求丰收,以及各种以避恶、灭虫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虽然当地各民族过火把节的时间略有不同,白族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永建地区回族和彝族过六月二十四日,但一起参与節庆的内容却十分一致。节庆当天,各家各户都要凑柴、出劳动力,在门前竖起小火把,火把顶为升斗形纸扎的“火把头”,整个火把四周挂满火把梨及糖果,“火把头”和插在火把间的小彩旗上写着“清吉平安”“风调雨顺”“六畜生旺”“人寿年丰”“四季发财”等吉祥语,以村为单位的附近各族群众都聚在火把周围载歌载舞。[18]220访谈当地居民时,ZZQ(女,彝族,44岁,小学文化,巍山古城商户)热情地讲道:“我们这边各家各户不仅要凑柴,男的还要早上带着米去献祭密枯神,祭毕后大家一起吃饭,然后带着分发的猪肉、稀饭回家,那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来过节,村里聚完家里聚,热闹得很。”在源于特定历史文化、全民参与、共同劳作、共同分享的社会性节庆实践中,共同体意识得到自发凝聚。375D44F4-17E8-42F7-9821-B99EA0AC7B17

(二)制度化:探索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的政策实践

政策实践一词由詹森(Jansson,Bruce S.)1984年在《社会福利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率先提出,被界定为“利用思维工作、介入和价值澄清,发展、通过、执行和评估政策”[19],是一个包含着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过程。具体到巍山县个案,经过最初共同体意识自发构建的漫长历史进程,党和政府长期致力于探索从民族大团结到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实践,重要资本占据主要位置的场域及历史中自发形成的惯习对于政策实践的形成、发展与创新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推动了政策完善进而形成新的政策实践。其制度化发展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让象征资本和经济资本在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特征的实践场域中形成。2013年,云南省开始实施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点带面形成经验、示范全省。巍山县基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4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其永建镇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星,[20]实施了“民族团结生态宜居示范、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和谐寺观创建示范、少数民族劳动力素质提升示范”四大工程,相继制定了《巍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二是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积极传承具惯习内涵的地方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实践的不断完善与本土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巍山彝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打歌”,也称“踏歌”,彝语称“阿克”,“阿”是娱乐的意思,“克”含有砍的意思,起源于古代部落战争,清代绘制在巍宝山龙潭殿内的松下踏歌图就反映了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共同参与打歌的活动。当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打歌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巍山古城中的文献广场、南诏文化广场等多处活动广场,成为了彝、白、汉、苗、回、傈僳各族群众携手打歌的重要场所。

(三)大众化: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实践

中办发〔2019〕65号文件指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此为指导,巍山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日常生活,将文化交相互融变为自觉日常实践作为创建工作的方向。大三家村是巍山县东部的一个彝族村落,地处高寒山区,村民种植作物以烤烟、粮食为主,过去生产、生活和交通条件相当艰苦,2016年大三家村82户村民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在这样的一个彝族山村,如何使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提升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增强“五个认同”中,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大三家村的每个村民身上,是基层政府所思考的。其较有特色的举措是通过举办被誉为彝族传统文化“活化石”的“赛装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2019年7月26日,巍山彝族“赛装节”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在大仓镇大三家村启动,[21]211来自马鞍山等6个乡镇的各民族群众分别带来了赛装队,展示了显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享符号的旗袍和代表民族特色的彝族服饰,传承人们还对彝族刺绣、烤茶进行了活态展演。参加赛装节的小姑娘MYQ(女,回族,15岁,初中生,大仓镇甸中村人)说:“虽然我是个回族姑娘,但特别喜欢彝族服装,长大后也想给自己做一套彝族衣服,穿着肯定很漂亮。”此类日常实践潜移默化地营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增强了群众对各民族丰富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

三、逻辑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创新

惯习、资本、场域三者之间各有特定逻辑但又相互关联,这种关联的综合性结构即实践理性的运行逻辑。描述实践表征和阶段性发展后,可以通过对实践逻辑进行规律阐释,进一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各要素的关系,梳理其互动中的发展与地方创新。

(一)在资本的区域联动中推动场域再生产

布迪厄认为场域需要“真正质的飞跃”[13]142,即场域再生产。巍山县个案中突出体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立体联动机制运行下的场域再生产,通过建成示范带、长廊等模式,将过去单独示范单元形成的多点场域进行点线面的结合,形成更广阔立体的新场域。

场域再生产需做到两点:一是实践主体积极投入经济资本推动场域再生产。如西莲花村,多种形式的经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该村文化产业示范工程建设中,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成立了下西莲花村发展互助社和核桃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竹村泡核桃产销合作社,建立了回辉登村刺绣协会等,聘用的产业工人遍布半个巍山,带动了周边乡镇近万各族群众的再就业。核桃加工户YJW(男,汉族,43岁,初中文化,下西莲花村村民)说:“我们厂里的汉族、彝族女工能熟练地加工核桃,年纪最大的已经六七十岁,年轻的二十岁左右,很大程度缓解了她们家里的经济压力。”厂里一位老工人WSF(女,彝族,62岁,小学文化,官庄村村民)谈到:“我虽然年纪大一点,但每天也能加工几十公斤,日收入一百多块。很多年轻人和我们打上了‘干亲家(认干亲)。”据统计,交易量最大的2019年,全村加工铁核桃、药材近6000吨,用工超过15万个工时,支付工人工资600多万元,熟练工人能领到加工费上万元。本土经济组织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示范工程,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物质基础,还广泛地带动周边村民走向共同富裕,发挥了经济资本迅速增长和跨区域集聚的社会效应。

二是基于资本联动能让群众广泛参与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主线的新场域中。一方面需要积极打造创建联盟,形成创建联盟示范带、示范圈,使新场域有点、线、面的结合和立体性;另一方面还要调动政府、社会组织及群众的积极性多方广泛参与,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民族團结进步的协同创建机制,以接地气的方式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主线,才能让新的场域形神兼备。巍山县个案的具体做法是,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开展“美食节”活动,依托传统习俗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产业项目”的双推进,如永建回族商贸城和美食一条街形成的示范带,在外部氛围营造上增加了红旗、中国结、对联等中华民族共享标识。调研组访谈了民族团结广场的个体商铺老板MJC(男,回族,58岁,初中文化,东莲花村村民):“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这儿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我们这里一直有在二月初八办美食节的习俗,好多村子都有办,不仅本村村民,邻村的和县外的朋友也都会来品尝特色美食。”群众能广泛参与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主线的新场域中,在宣传中华美食文化和民族饮食文化的同时去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375D44F4-17E8-42F7-9821-B99EA0AC7B17

(二)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培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惯习

作为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会不断随经验变化而变化,并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被强化或是调整自己的结构。[13]178经验形成于一定历史时期和区域,优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内心、流露于言行、内化于思想,能够促进族群心理共塑,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深化个体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凝聚。所以,基于具地方特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的惯习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行业规范教育、乡规民约及家风建设中,是从根本上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与思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仅指对地方特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体到巍山县个案中,实施了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打造文化精品、促进特色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创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如东莲花村推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南茶马古道窗口、回族建筑珍宝馆”的三张名片。东莲花村小学退休老校长ZHJ(男,回族,65岁,大专文化,东莲花村村民)讲到:“我们村孩子对南诏文化、马帮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比较感兴趣,学校专门编写了地方读本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我们老一辈教书人正在做,也很欣慰能亲眼见证。”与东莲花村马家大院景区负責人MYJ(女,回族,29岁,大专文化,东莲花村村民)交流时她介绍到:“带游客体会集回、汉、白、彝为一体的建筑风格是我的日常工作,参观的过程中我会讲解马家大院的历史文化,重点介绍东莲花村历史上就已经形成的民族大团结传统、从民族团结到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历史传统融入当前的民族政策。”访谈中我们还注意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的惯习逐渐养成,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四组关系,即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方能保证培塑方向。

(三)多种资本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实践中实现共建共生

在新场域中培塑新惯习,引入资本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资本与场域的互动过程就是多种资本谋求共生的过程,当各种特有资本在新场域中达到共建共生,就能更好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巍山县个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多种资本共同作用的运行结果,体现为各级资本的共同投入与共建。2013年至2015年,以实现“四大示范”为目标,巍山县重点实施9个项目,建设总投资14274万元,其中的民族团结生态宜居示范工程总投资2749万元,省级补助500万元,州级补助500万元,县级整合1031万元,群众自筹以及投工投资718万元,1多方资本共建为示范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县民宗局创建办工作人员ZHZ2介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纳入县“十四五规划”中,各级专项经费能确保投入。”除经济资本外,政治资本、象征资本和文化资本亦在新场域内得到一体化推进,共同发挥作用。M局长(男,回族,大学学历,巍山县民宗局局长)在座谈中总结:“得益于各上级部门对巍山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积极鼓励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累计投入资金41652.49万元,推荐了1名省级民族团结优秀工作者,14名州级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对全县6275户民族团结示范户、60户光荣脱贫户和帮扶明星企业、2个双推进示范村进行了表彰和授牌,建成6个传习点和青云(彝族打歌)传习中心。”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政策基础,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金大量进入提供了经济资本,示范集体和个人评选等奖励鼓励体现了象征资本,构成中华文化的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是为文化资本。

结  语

围绕场域、惯习、资本三个关键词,通过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运行的要素、过程与逻辑(如图1),笔者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就是在各领域进行场域再生产的过程。具体有三点感想:

<\\Dfs\电脑室\录排专用\2022年\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广西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图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tif>

图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逻辑图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具内在结构与运行逻辑。结构上,当前大场域以政治、社会生活、教育、学术四个子场域为主,每一个子场域具有自身的运行逻辑,并发生着相互作用,大场域在多个子场域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质变。内容上,资本、惯习、场域的循环运动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资本以场域为载体在一定场域中形成并发生作用,其积累依赖于场域空间,资本的积累又促进了场域变迁,新的场域吸引着更多资本参与制度化运行、资金投入、文化传承,通过不断积累的实践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惯习更具倾向性地推动场域范围的扩大,从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循环。其次,惯习的双重结构是场域再生产的基础。惯习一方面具建构性、创造性和再生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被建构性、被动性和稳定性,其来源之一是场域内的位置和资本,在场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掌握不同的资源和资本会予行动者相对应的性情倾向,慢慢地影响惯习,完成惯习的创造和再生;另一方面,惯习又对场域的结构产生影响,在互动中重塑场域,实现场域再生产,如东莲花村美食街的村民在共同日常生活中早已形成共聚一餐、亲如家人的状态。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场域的再生产并非一蹴而就,其规律表现为从表征向深层精神结构、从物质场域向精神场域的质变。从最初政治、社会场域发挥主导作用,逐渐提升至教育、学术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经历着从物质到精神、从具象到抽象、从技术到认知的升华。只有先通过场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的特定中介环节,预先经历一次重新形塑的过程,才能对场域中的行动者产生影响,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一次守正创新的重新形塑,培育形成精神谱系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构筑共同精神家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真正落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与“重在交心”“重在基层”。375D44F4-17E8-42F7-9821-B99EA0AC7B17

参考文献:

[1] 王炳书,高剑.十年来实践理性问题研究述要[J].探索,2009(3).

[2] 王庆贺.后申遗时代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及其实践理性[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3] 高亚春.布迪厄:在实践中超越——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契合[J].江海学刊,2006(4).

[4]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5] 崔思凝.惯习、资本与场域:布迪厄实践理论及其对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研究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7(9).

[6] 谢立中.布迪厄实践理论再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7] 魏成,王丽.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三个维度——基于内蒙古E旗Y社会组织的观察[J].阴山学刊,2019(1).

[8] 冯冰.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中国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9] 赵巧艳.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的互动——以龙胜金坑红瑶为例[J].人文地理,2011(6).

[10] 刘婷.民族文化当代重构的实践理性——以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1] 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過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2).

[12]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3] [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4] [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5] 杨艳.独龙族传统生产生活逻辑的价值反思——兼论“美蒂斯”的传承与复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10).

[16] 宫留记.资本:社会实践工具——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17]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20.

[18] 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俗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

[19] 马凤芝.政策实践:一种新兴的社会工作实践方法[J].东岳论丛,2014(1).

[20] 杨锡伟,卜成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合力——巍山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县综述[J].社会主义论坛,2017(6).

[21]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巍山年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

A PRACTICAL RATIONAL RESEARCH O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BASED ON THE DEMONSTRATION WORK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Yang Yan,Qin Xiaoxiao

Abstract:Practical r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ethics and sociology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this paper takes the demonstr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Weishan Yi and Hui Autonomous County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as a case study to carry out a field investigation,focusing on the field,habit and capital to sort out and explain the characterization,development and logic of casting the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It is hoped that by exploring the law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demonstration and creation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forging the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it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in ethnic areas.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supplements the research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 with local experience and conducts a local dialogue with Bourdieu's theory through southwest frontier practice.

Keywords: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practical rationality;logical interpretation;the demonstr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case study

〔责任编辑:农世杰〕375D44F4-17E8-42F7-9821-B99EA0AC7B17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
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合作视角下开发个案研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用爱引导幼儿乐学的个案研究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样态研究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感觉统合训练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高校初任教师专业成长过程透视*
箱庭疗法治疗中青年无奈个体的过程及效果
相对剥夺视角下的权力腐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