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耳石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2015-03-16原红艳张淑香
原红艳 张淑香
药物与耳石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原红艳1张淑香1
目的 比较药物治疗、手法复位和耳石复位仪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 将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168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6例,分别为药物治疗组、手法复位组和耳石复位仪复位组,其中药物治疗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12 mg、甲钴胺500 ug、维生素B110 mg口服,3次/d,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5 ml(87.5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 d;手法复位组使用Epley复位法治疗;耳石复位仪复位组采用全自动SRM-IV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治疗。三组均于治疗后7、28 d时复查,比较其疗效。随访半年,比较手法复位和耳石复位仪复位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7天后药物治疗组、手法复位组及仪器复位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5.72%(20/56)、89.29%(50/56)、92.85%(52/56),治疗28天后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6.42%(26/56)、94.64%(53/56)、96.43%(54/56),药物治疗组疗效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手法复位组与复位仪复位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手法复位组和仪器复位组复发率分别为15.79%及1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及耳石复位仪治疗PC-BPPV患者的疗效相当,总有效率高,均可作为治疗PC-BPPV的首选方法。
BPPV; 药物治疗; 手法复位; 耳石复位仪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40929.1338.002.html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1 vertigo,BPPV)又称耳石症,表现为患者因头位改变而诱发阵发性短暂眩晕,发病率很高,约占周围性眩晕的60%,占所有眩晕的1/4~1/3[1]。其原因及发病机制认为[2]是由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至半规管,随头位改变耳石震动内淋巴液引起两侧前庭平衡功能失调从而诱发眩晕,而后半规管BPPV(PC-BPPV)是由于耳石脱落至后半规管引起的眩晕。针对耳石脱落的学说有多种治疗方法,如耳石复位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乳突振动等,其中耳石复位法包括手法复位和耳石复位仪复位。本研究探讨药物治疗、手法复位及耳石复位仪复位三种方法治疗PC-BPPV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年8月~2013年4月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并诊断为PC-BPPV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BPPV诊断依据[3]。头颅MRI或CT未见明显异常,并除外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耳炎及梅尼埃病等,无严重心脏疾患,颈椎无严重病变或骨折。将168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6例;药物治疗组男25例,女31例;年龄22~65岁,平均54.3± 12.3岁;首次眩晕发作至本次就诊时间为2 h~2年。手法复位组男27例,女29例;年龄26~66岁,平均56.7±11.2岁;首次眩晕发作至本次就诊时间为6 h~2.5年。耳石复位仪复位组男26例,女30例;年龄20~63岁,平均56.7±13.4岁;首次眩晕发作至本次就诊时间为3 h~2年。三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依据 参照BPPV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病史,Dixhallpike试验中,眼震表现如下特点,且具有短潜伏期(<30 s)和疲劳性,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眩晕。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者头向患侧转45°后快速卧倒,使头悬至床下,与床平面成30°角,患耳向地时出现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12 mg、甲钴胺500μg、维生素B110 mg,3次/天;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5 ml(87.5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 d。手法复位组使用Epley复位法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让患者坐在治疗台上,治疗者帮助其取仰卧位,将头下垂30°;②患者头向患侧转45°,由坐位迅速转为平卧,头下垂30°;③头慢慢转正,再向健侧偏转45°;④将患者头和身体一起转向健侧,使患者侧在治疗台上,头部与仰卧位成135°;⑤再将身体恢复到坐位,头向前倾30°,双腿下垂至治疗台。耳石复位仪复位组应用全自动SRM一1V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采用360度滚转复位法进行复位,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快速使患者沿垂直轴旋转,使患者向患侧偏离水平轴平面45°,即如果右侧后半规管受累,患者的身体向右偏转45°;第二步:患者迅速后仰,超过仰卧位30°(Dix—Hallpike位置);第三步:继续旋转,使患者面部朝下;第四步:重新回到坐位,完成360°旋转。每个体位保持45秒,通过带有显示系统的视频眼罩(美国产EDI视频眼震电图系统)观察眼震情况,如果患者出现眼震,直至眼震消失再转动到下一体位。
1.4 疗效评定标准[3]三组对象均于治疗后7、28 d复查,观察各组的疗效。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眩晕、头部不适及位置性眼震等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头部不适及位置性眼震等减轻,未完全消失;无效:眩晕、头部不适及位置性眼震等无变化,甚至加剧或转变为其他型BPPV。
复发标准:随访中发现患者在同一或另一种体位出现眩晕症状,或体位试验检查与治疗时的眼震不同,或头、身体转动或移动伴发旋转性眩晕,均视为症状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三组对象治疗7、28 d后疗效比较见表1,可见,治疗7、28 d后,药物治疗组疗效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组与耳石复位仪复位组比较,治疗7天及28天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治疗7 d、28 d后的疗效比较(例,%)
2.2 各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28 d后手法复位组和仪器复位组对临床治愈的患者(药物治疗组因治愈患者例数较少,故不入组比较)随访半年,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随访3、6月后的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又称耳石症,按照累及的半规管可分为后、外和前半规管BPPV。其中以后半规管BPPV(PC-BPPV)最为常见。目前BPPV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2]:嵴顶结石症学说和管结石症学说。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方法为变位试验,即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治疗方法多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即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4,5],即通过调整体位使异位的耳石复位,即通过头位改变使漂浮于半规管内淋巴液中的耳石回到前庭从而改善症状。Epley耳石复位法是治疗PC-BPPV最常用的方法,被推荐为治疗PC-BPPV的一线疗法,其显著优点是复位成功率高,一次复位成功率高于80%[6,7]。该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有部分患者存在恐惧心理,不能密切配合,而采用药物治疗。
全自动SRM一1V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应用原理[8]:①人体三对半规管处于相对垂直的三个平面中,通过相应平面的运动可以使所处平面的半规管获得最大刺激;②半规管受到刺激会诱发眼震,眼震的方向与所受刺激的半规管有关;③半规管的空间位置与人体姿势相对应,通过调整人体姿势与重力作用相结合,可以将发生异位的耳石送入椭圆囊。该系统进行多维平面旋转,使相应半规管受刺激,诱发眼震通过摄像机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由医务人员根据眼震做出相应的临床诊断,通过调整固定在座椅中的人体姿势,改变半规管的位置,结合重力作用,对异位耳石进行复位。应用全自动化SRM -IV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对BPPV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可实现任何一个半规管的360度滚转复位,可有效使耳石在半规管内流动进入椭圆囊,克服了手法复位不易准确掌握动作要领、难于统一、个人经验不同而效果不同的缺点[9,10];同时佩带视频眼罩,提高眼震检查阳性率,复位效果直观。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法复位组与仪器复位组比较,治疗7天及28天后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均显著提高了PC-BPPV治疗的有效率,缩短了缓解症状所需的时间,使患者及时恢复社会劳动力,提高了生活质量。治疗半年后随访,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明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可靠,两种复位法均可作为治疗PC-BPPV的首选方法。但对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特别是头位改变时避免按压颈动脉窦。而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组疗效明显低于手法复位及仪器复位组,说明药物虽可增进脑血流量及内耳血流量,可减轻旋转感及伴发的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不可作为手法复位的替代治疗[6,11]。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手法复位及仪器复位治疗的BPPV患者症状改善显著,总有效率高,而仅用药物进行治疗者,治疗周期长,疗效也较差,但因其可改善耳蜗和前庭微循环,促进内耳供血,故可作为BPPV患者的辅助治疗,以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1 吴子明.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BPPV诊疗指南介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502.
2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46~1047.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63.
4 米拉吉·卡地尔,阿孜古丽·图尔逊江.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291.
5 Guo XD.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J Neurosci Rural Pract,2011,2:109.
6 Bhattacharyya N,Baugh RF,Orvidas I,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139(Suppl 4):47.
7 李艳敏,巫九官,林霞.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470.
8 孙勍,马立涛,李娜,等.前庭功能诊治系统SRM-IV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83.
9 Li JC,Epley J.The 360-degree 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J].Otol Neurotol,2006,27:71.
10 单希征,马丽涛,彭新,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3,8:340.
11 宋岩,白伟良,马秀岚.手法复位配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 217.
(2014-03-17收稿)
(本文编辑 周涛)
10.3969/j.issn.1006-7299.2015.01.022
时间:2014-9-11 9:01
R764.3
A
1006-7299(2015)01-0082-03
1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天津 300162)
张淑香(Email:hyson2002@126.com)
·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