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2018-11-06王淑叶于京隔杨本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状位规管裂隙

王淑叶,于京隔,李 靖,林 毅,杨本涛*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43;2.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磁共振科,山东 德州 25350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

表1 29~75岁年龄组间不同性别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例)]

图1 上半规管分段法示意图 图2 患者男,55岁,MPR斜矢状位图像示右侧上半规管顶壁前部骨质缺损(箭) 图3 患者女,41岁,MPR斜矢状位图像示右侧上半规管顶壁中部骨质缺损(箭)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为上半规管骨壁存在骨性裂隙而引发、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特征性临床症候群[1]。受限于检查手段,早年对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报道相对罕见。近年来,随着CT硬件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层CT普及后,采集薄层高分辨率高清晰度骨算法图像,利用斜矢状位MPR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显示上半规管骨壁全貌[2-3],实现了对上半规管裂的精准识别。有关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国外报道[4-6]的数据差异较大(0.5%~27.3%),而国内鲜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颞骨HRCT图像,统计国人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探讨上半规管裂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的发生率,并分析其HRCT表现,为建立适合国人上半规管裂的流行病学资料数据库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6—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因眩晕、听力下降或筛查等原因接受颞骨螺旋CT扫描、年龄≥3岁受检者的影像资料,排除年龄<3岁、颅面骨发育畸形、精神疾患、耳部手术或外伤史、颞骨或颅底肿瘤病史及图像质量不符合诊断需求者,最终共纳入3 904例(7 216侧)患者,男1 897例,女2 007例,年龄3~90岁,平均(40.1±19.4)岁。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10组:3~6岁组(n=239)、7~10岁组(n=251)、11~14岁组(n=175)、15~18岁组(n=143)、19~28岁组(n=416)、29~38岁组(n=547)、39~48岁组(n=656)、49~58岁组(n=759)、59~68岁组(n=502)和>68岁组(n=216)。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为岩骨上缘至外耳道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40 kV,电流250 mA,准直器宽度64×0.625 mm,螺距0.89,球管旋转时间0.75 s,FOV 180 mm×180 mm,矩阵512×512,以骨算法重建原始图像,层厚0.67 mm,层间距0.33 mm。

1.3图像分析 采用EBW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及骨算法重建,以轴位为定位层面,斜矢状位图像重建基线为平行于上半规管长轴,重建层厚 0.50 mm,层间距0.33 mm,窗宽4 000 HU,窗位700 HU。

1.3.1上半规管顶壁分段 于斜矢状位上半规管显示最佳层面,将半环形的上半规管以60°平分为3等份,0~60°为前部,61°~120°为中部,121°~180°为后部,见图1。

1.3.2上半规管裂的评估 由笔者及1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以盲法共同观察所有HRCT图像,判断有无上半规管裂,意见有分歧时经协商达成一致。上半规管裂诊断标准:于斜矢状位上半规管显示最佳层面,连续2层或2层以上显示上半规管骨壁不完整。确定存在上半规管裂时,记录其发生部位,并测量裂隙宽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组间上半规管裂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 3 904例中,共检出上半规管裂16例(18侧),总发生率为4.10‰(16/3 904);其中男性与女性发生率分别为3.69‰(7/1 897)和4.48‰(9/2 007)。16例上半规管裂患者年龄为29~75岁,平均(50.6±10.8)岁,不同性别及年龄段间的分布见表1,同一年龄组男、女性间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组间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图4 患者男,58岁,左侧上半规管裂 A.MPR斜矢状位图像示左侧上半规管顶壁中部骨质缺损(箭); B.冠状位图像示左侧上半规管顶壁线样裂隙(箭) 图5 患者男,39岁 MPR斜矢状位图像示右侧上半规管顶壁后部骨质缺损(箭) 图6 患者女,60岁 MPR斜矢状位图像示右侧上半规管顶壁后部(岩上窦压迹处)点状裂隙(箭)

2.2上半规管裂发生侧别及部位 16例上半规管裂中,14例为单侧发病,其中发生于上半规管前部1例、中部11例、后部2例;2例双侧发病,均发生于上半规管中部;见图2~6。

2.3上半规管裂的裂隙宽度 18侧上半规管裂中,裂隙宽度为0.4~4.8 mm,平均(2.79±1.37)mm,其中7侧宽度≤2 mm,6侧位于上半规管中部,1侧位于后部;10侧宽度>2~4 mm,1侧位于上半规管前部,8侧位于中部,1侧位于后部;1侧宽度>4 mm,位于上半规管中部。

3 讨论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即上半规管骨壁发现裂隙,产生内耳活动的“第三窗”[7],部分患者可因强声刺激、中耳压力及颅内压力变化等因素而出现一系列以前庭受损(如慢平衡障碍、眩晕等)及耳蜗受损症状(如低频听力下降、耳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中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自声增强和强声刺激诱发的眩晕[1]。

既往仅凭单层螺旋CT无法清晰显示上半规管骨壁全貌。多层螺旋CT实现了容积数据采集,图像的密度分辨率也有显著提高,并可通过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上半规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观察[2-3],因此大大提高了对上半规管裂的检出率。上半规管是不规则的半环形结构,仅依赖单一冠状位或轴位CT图像判断裂隙的精确度差[8],易造成漏诊或误诊,需要结合能够显示上半规管全貌的斜矢状位图像,整合多方位图像信息,提高上半规管裂诊断的准确率[9]。

3.1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 国外研究[4-6]中半规管裂的发生率差异较大(0.5%~27.3%),且部分数据源于尸体检查,样本量较小。在基于CT的上半规管裂研究中,因CT分辨率、图像采集及处理方案不一致,对裂隙的判断标准不统一,且存在种族及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国外数据不能完全适用于国人。本研究针对较大样本观察国人半规管裂,基于经标准化处理的高分辨率骨算法CT图像,采用统一标准进行判断,结果显示我国3岁以上人群中,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约4.10‰(16/3 904),低于既往研究[4-6]报道,可能原因为既往研究样本大多为欧美人,与国人的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存在差异,也可能与以上提及的多种影响因素有关,但也有报道上半规管裂发生率为0.5%[4]及0.6%[10],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组上半规管裂男、女发生率分别为3.69‰(7/1 897)和4.48‰(9/2 007),且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间上半规管裂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本组上半规管裂患者的年龄均≥29岁,平均(50.6±10.8)岁,上半规管裂在各年龄组的发生率为3.66‰~7.91‰,不同年龄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组中<29岁患者未发现上半规管裂,可能与<29岁患者样本数据量较小有关。另外本组中49~58岁人群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易受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影响有关,间接提示上半规管裂的发生可能与良性颅内高压具有相关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3.2上半规管裂的HRCT表现 本组16例(18侧)上半规管裂中有14例单侧受累,仅2例双侧同时受累,提示裂隙多为单侧发生,与既往报道[11]相似。本组18侧上半规管裂中,15侧位于上半规管顶壁中部,1侧位于前部,2侧位于后部。正常人上半规管顶壁骨质正中部骨质最薄,其次是前部,后部骨质最厚[12],推测发生于上半规管前部的裂隙应多于后部;但本组上半规管裂发生于后部者多于前部,可能与岩上窦压迹处的骨质薄且易形成缺损有一定关系,多数岩上窦压迹位于上半规管顶壁的后部。本研究在对上半规管顶壁进行分区时并未将该处单独列出,而是将其视为后部的一部分,由此或可解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但亦可能与样本量、样本选择偏倚等因素有关。本组18侧裂隙的平均宽度为(2.79±1.37)mm,10侧>2~4 mm。

3.3上半规管裂HRCT诊断中的问题 平行于上半规管重建的斜矢状位为显示上半规管顶壁的最佳图像,连续2层或2层以上图像显示上半规管顶壁不完整,即可诊断为上半规管裂,已有研究[13]发现斜矢状位重建图像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且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较高,可视为精准诊断上半规管裂的最佳方位。日常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因素:①受CT分辨率、图像质量、重建方位及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影响,易过度诊断上半规管裂,Williamson等[8]以1 mm层厚的冠状位CT图像观察一组受试者,发现上半规管裂的发生率高达9%。因此,满足诊断需求的CT图像应符合如下条件,即64排及以上CT采集、层厚<1 mm(0.625 mm或更薄)、高分辨率骨算法和斜矢状位重建。②需与岩上窦压迹相鉴别。多数岩上窦压迹位于上半规管顶壁的偏后部,尽管有时骨质菲薄,但仍连续;而上半规管裂多位于中部,会出现明确的骨质缺损。③尽管CT发现裂隙是诊断上半规管裂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实际上影像学发现上半规管裂隙时患者往往并无临床症状,本组16例存在上半规管裂的患者中,仅4例存在眩晕等症状,符合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其中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证实了CT诊断。因此,单凭CT发现上半规管存在裂隙不足以诊断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必须同时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内耳活动“第三窗”的生理学证据才可确诊。

总之,上半规管裂少见,多位于其顶壁中部,且裂隙一般较窄,HRCT斜矢状位重建骨算法图像可为上半规管裂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精准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状位规管裂隙
充填作用下顶板底部单裂隙扩展研究①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正常人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析
主、次裂隙对岩石变形破坏机制的影响研究*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动物也会晕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