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视域下高职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4-12-31乔扬韦庆翠张衡锋马甜曲良谱
摘" 要:该文详细阐述乡村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关联性、必要性及具体路径,并通过效果评价验证其有效性。该教学模式不仅可丰富园林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增强乡村美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促进乡村文化与园林艺术的传承发展,将高职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乡村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程以乡土美育为视域,构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思政+乡情+审美”融合的教学方式,课程项目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乡村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设计创作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推演能力,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乡土情怀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村美育;高职课程;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42-05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the relevance, necessity and specific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nd verifies its effectiveness through effect evaluation. This teaching model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s, improves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but also enhances the practic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landscape art. Besides, the model combin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constructs the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ing \"ideology + locality + aesthetics\" in landscape design courses, and helps student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environmental desig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cognitive ability, analytical ability and deductive ability,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landscape design talents with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ocal feelings.
Keywords: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landscape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construction path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强调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根据《纲要》,高校应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课程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纲要》还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学科或专业[1]。同时,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提供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立德树人成效和文化素养。这一指导纲要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和规范,为高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园林景观专业作为与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生存和生活空间紧密相关的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推动课程改革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乡村环境设计课程以课程思政为教学框架,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乡村环境设计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乡村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影响。乡土美学作为教学依托,强调了对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重视。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设计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发掘和利用乡村的资源,提升乡村环境的品质和吸引力。乡村美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强调了通过艺术和美学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设计来创造美丽的乡村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乡村美育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乡村美育融入课程建设的关联性
美育除了学科及技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也包含了艺术对受众潜移默化的熏陶,美育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有利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政策导向。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性在美育的加持下可以得到有效提升。2015年9月教育部就提出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加强美育对各学科和社会实践的渗透与融合。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要打破艺术课堂的边界,创立高校美育思政生态教学系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美育教师配备要满足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的艺术课程需要,每一所学校都要建设好艺术实践基地,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现代化美育教学体系[3]。
乡村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根脉,承载着人们共同的乡韵乡愁,同时也包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乡村美育立足于乡土色彩和资源,激发乡村师生和居民的审美潜能,培养他们对植根于乡土的中华优秀传统审美文化的认知和信心,以及运用乡土材料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乡村美育也为城市师生和居民拓展了审美生活空间的审美视角和教育视角,鼓励公众亲近田野、体验民俗,提升精神素质和文化品格。
乡村美育是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及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乡民的衣食住行、村落与自然、民俗与信仰,都可以构成美育的空间。乡村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刻的体验和启发。他们可以欣赏到乡村的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这些体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使他们更加关注和尊重传统文化,形成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4]。
以乡土美育为视域,构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思政+乡情+审美”融合的教学方式,师生在乡村调研中体验乡村环境、掌握乡村资源、感受乡村文脉和掌握乡村空间的情况,学生凭借对在地景观的美育五感体验,归纳整理乡村传统文化、乡土树种、乡土材料等,在进一步的设计推导中反思乡村空间更新的模式,学生提升设计创作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推演能力,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
2" 乡村美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 丰富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形式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入乡村规划、生态修复、社区参与等实际案例,引入生态伦理教育,强调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开展跨学科合作,邀请历史、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授课,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知识。
创新教学技术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VR、AR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利用数字技术,如无人机航拍、RTK、3D建模等,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设计园林空间。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和乡村美育实践,增加课程的公众参与度和影响力。
2.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
增设美育相关课程,如艺术史、设计美学、生态美学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乡村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开展跨文化教育,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设计风格和理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5]。通过心理咨询、团队建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2.3" 增强乡村美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学院与乡村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的设计应用于乡村环境美化、文化传承等项目中,开展乡村美育公益,为乡村校园、社区提供环境美化咨询等,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对乡村美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同时,收集项目实施后的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数据,用于指导未来的教学和实践。
2.4" 促进乡村文化与园林艺术的传承发展
将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融入园林设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识,参与保护和活化工作。记录和传播乡村历史、民俗、传统技艺等,增强文化自信[6]。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和经济价值的提升,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责任感。
2.5" 深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以思政教育为核心,融合乡村美育的园林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教师的思政素养和美育能力培训,定期更新教材和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7]。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议、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3" 乡村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具体路径
将乡村美育资源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整合,强调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学习乡土美学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融入乡土元素,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例如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乡村美育的案例和实践,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感受到乡村美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师设计富有思政元素的乡村美育活动,在乡村美育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乡村的红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景点,了解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通过学习乡村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乡村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注重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引导学生通过景观设计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关注乡村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通过设计乡村景观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等。通过学习乡村社区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乡村社区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考虑乡村社区的需求和发展。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环境改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景观设计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乡村振兴意识。
学校通过建立乡村美育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思政的跨学科合作机制,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共同研究乡村美育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和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多元立体化教学思路,可以实现乡村美育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思政的融合,使学生在乡村美育活动和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获得思政教育的启迪,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8]。
3.1" 案例探究
渭南市南焦村依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产业发展互促视角下的特色村镇功能提升技术”,根据乡村禀赋与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基因,打造乡村特色活动空间;兼顾村庄涝池、排水渠等基础设施提升;采用“驻村设计师+乡村基建队”建造模式,利用本土材料与工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该项目基于特色基因传承的乡村功能进行提升改造示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快速实施,且低成本;找准乡村特色基因,以“艺术化处理”对小尺度空间更新改造,塑造成连点成面的特色节点。将小尺度空间以点带面构建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乡村公共空间网络,利用催化式的小尺度场景营造介入更新实践。
1)课程导入:视频播放我国古今景墙发展历程,教师讲解景墙历史、景墙文化、市井文化和城市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案例教学,引出文化传承的思政点。
2)学习情境:视频解读南焦村景墙设计、石牌坊、观音庙等,PPT展示南焦村历史与景墙改造及其他技术革新,教师播放视频,情境引入,学生了解景墙类型;教师讲解景墙尺度、材质、功能作用;并布置教学内容、说明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记录知识点,了解教学内容与重难点。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南焦村历史,引发学生爱乡,建设家乡之情。通过图片展示景墙施工过程,加强今后设计、施工中的工匠精神和安全意识。
3)知识讲解:教师讲授景墙设计规范、设计重难点、影响因素、材料与质感、色彩关系、排水系统实施方法及乡建模式如何施展,同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获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发散思维,对景墙进行概念设计并宣传工匠精神,利用新兴技术进行革新和提高生态意识。通过对南焦村景墙的设计了解关于文化润色历史内容和乡村特色产业、历史人文,让学生明白景观设计可以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角度进行。
4)项目实践:让学生用手绘形式对景墙进行初步设计,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并进行尺寸标注、文字说明。同时教师结合案例引入工匠品质、创新意识。观察学生实操过程,并进行指导交流,记录问题。教师和学生各手绘一套景墙设计图。小组讨论分析利弊,确定设计图。在设计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提取红色文化元素和优秀品质进行设计,小组讨论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思考,团队协作,确定最终设计图。
5)小组讨论:首先小组根据设计图,分工细化细节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修改设计图。让学生展示完成效果图,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巡回指导,维持课堂纪律。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合作友善、奉献精神,通过对图纸的细化设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品格和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设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总结拓展:老师进行点评,答疑解惑,并对本节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对案例思考、设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出展望。调研泰州市传统古村落现状,小组讨论分析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完成相应报告。
3.2" 现场调研
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走访乡村,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观察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农耕方式等。积极参与当地的传统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通过亲身参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乡村传统的内涵和价值[9]。在调研过程中,及时收集相关的资料和记录重要的观察和访谈内容,这些资料和记录可以作为后续研究和分析的依据。
通过现场调研,自然资源包括土壤资源、水文资源、气象资源、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包括地形地质景观、自然景观、农村产业景观、农村设施景观、农作系统景观和乡村建筑景观;产业资源包括蔬菜、果树、中药材的种植业、绿化苗木、林下经济的林业、特种养殖的畜牧业、库区养殖、流域养殖、海洋养殖的渔业、成分提取和制醋的副业;文化资源包括传统雕刻艺术及手工艺品、宗教及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和节庆文化;人力资源包括名人的痕迹、具有特殊技艺的民间匠师。基于此可以更全面地感知乡村传统,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当地居民的传承情况,可以为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3.3" 设计主题
乡村景观更新设计中,在明确规划内容的基础上,避免生搬硬套的形式意象的主题植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碳中和知识背景,树立低碳建设的理念,讲解雨水收集技术、水循环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原理,应用于乡村更新建设中。同时,注意乡村原本废弃物处理模式,在规划中预设垃圾回收网络站点,为营造乡村生态低碳的环境打下基础。在乡村景观项目规划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新能源,落实碳达峰目标。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乡村设置数字艺术装置,数字艺术赋能乡村,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艺术景观装置。
3.4" 设计创新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以乡土材料为立足点,分析材料的特点,将材料的常规形态打破重组,将其材料的特性与地域文脉相融合,利用新工艺创造复合型新材料,提升乡土材料的多层级应用。例如,在山东日照凤凰措乡村的再生设计中,景观墙采用了大面积的堆石和小面积的耐候钢板相结合的方式,使景墙在视觉上具有节奏感[10]。耐候钢板的简洁中和了石墙的密度,丰富了墙壁的质感。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专家引导学生将材料体验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室中绘制赋能景观造景的新材料,乡村中亲自搭建制造新材料,建造乡村景观更新的样板段。
3.5" 成果输出
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学院师生对泰州传统村落开展项目调研,立足于在地乡村,使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对国家政策有深刻理解,通过与泰州传统村落当地村民及负责人深入沟通,教师完成项目任务书的编写,作为学生课程项目的实践依据。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在地村落空间规划、村容村貌改造、生态治理等工作。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中国乡村振兴设计创新大赛、“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长三角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和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相关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各项大赛项目为契机,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绿水青山,心怀敬畏着手设计规划,将掌握的设计主题营造和设计技术创新运用于实践中。
4" 结束语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乡村美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在乡土美学方面的人文艺术素养。教学应以感知和体验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和认识乡村美育的意义和价值。课程教学应该结合理论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乡村美育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乡村振兴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乡土进行对话和交流,认识乡村实践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乡村振兴。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乡土美学的方法论,将乡土的美与其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教学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通过与艺术设计的互动来实现精神的超越和价值意义的生成。课程教学应该敏锐捕捉乡土美学中的美学观念,并与乡村美育进行协同育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乡村环境知识,形成体验型学习体系[11]。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将课程思政与乡村美育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周琴,王妍捷.“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51-54.
[2] 艾文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1.
[3] 陈怡.美育视野下高校艺术教育的优化路径[J].艺术教育,2023(1):265-268.
[4] 常鑫,桑懿.设计介入乡村自然美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研究[J].包装工程,2024,5(46):279-289.
[5] 苏文航.乡村振兴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旅游茶园景观设计为例[J].大学,2022(32):164-167.
[6] 龚晓鑫.美育未来——论美学介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J].艺术教育,2023(5):259-262.
[7] 张启蒙.课程思政背景下美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49-51.
[8] 刘媛.至善、至美、至未来——园林景观设计造景思想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2(5):82-84.
[9] 李雅楠.新时代背景下鲁中山区乡村乡土景观材料活化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2.
[10] 杨小舟,孙莞,周丽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与美育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3(1):94-96.
[11] 石大伟.课程思政背景下乡土美学与乡村美育协同育人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23(3):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