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语境下农耕文化的价值研究

2024-12-31段青青赵红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新农人乡村振兴

摘" 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地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朴素的情感。农耕文化是在长久的农业生产劳作中形成的,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包括农事、耕具、农艺、农俗、时节、农历及农作物等文化概念在内的习惯和风俗。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初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业是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根基,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将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到乡村振兴布局当中,有助于发挥传统农耕文化的育人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文通过对乡村振兴语境下农耕文化的价值研究,分析农耕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农耕文化的现实价值,探寻综艺节目《种地吧》的社会价值回归,希望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农耕文化育人实践和新时代培育“新农人”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耕文化;《种地吧》;新农人;土地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81-04

Abstract: As the ancient poem describes in poetic lines \"Sowing millet in spring and harvesting ten thousand grains in autumn\", farming contains the most simple emo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arming culture is a habit and custom formed in the long-ter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ork, center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cluding farming, farming tools, agronomy, agricultural customs, seasons, lunar calendar, crops and other cultural concepts. Sinc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s first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arming culture is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tegra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arming culture into the layou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ll help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difficulty of the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explores the return of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variety show Become a Farmer,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farmer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ing culture; Become a Farmer; new farmers; land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要求全国各地区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和总方针,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个总目标的提法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说法有了新的升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指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五个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目的是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3]。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中的精华,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指出:“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1]”这是“农耕文化”有史以来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此外,“农耕文化”作为一个学术用语,对于它的内涵、范围的界定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导致在宣扬农耕文化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境况,且对于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挖掘较浅,宣传工作过于表面,效果大打折扣。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乡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城乡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农村不再是过去那样封闭、落后的状态,越来越呈现出一些“城市化”的特征,尤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体严重流失,耕地闲置或被大量占用,农村土地质量持续下降,农耕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长期影响中华民族心理的农耕文化话语体系以及价值认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4]。除了“农民主体缺位”之外,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另外一个严峻现状是“农业发展断代”问题。关于这2个问题,会在下面作具体阐述。朱启臻在《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中提到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的三方面因素分别是农业收入低、农业劳动艰苦、向往城市[5]。虽然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振兴,培育“新农人”,鼓励年轻一代亲近土地,参与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但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总体特征依然存在,基于经济自利的“成本-收益”分析,大部分年轻人还是选择离开土地,去往城市谋生。

1" 乡村振兴语境下农耕文化价值研究的现实意义

1.1" 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民俗场景是对传统农耕生活最朴素的写照,历史上深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农业文明顺应自然规律,结合农时发展农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依赖于农业生产的中华文明因而成为从未中断过的文明。这与粗放的、掠夺式的游牧文明形成了鲜明对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6]”中国人依赖土地也敬奉土地,对土地的虔诚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男耕女织”“耕读传家”,这些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儒家传统文化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自我价值实现同家国发展结合起来,成为流续千年的主流文化。在千百年的农耕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勤俭节约、团结合作、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进程中,将增强农民思想道德修养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有助于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乡风”。

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强本节用”的思想与乡村振兴中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高度耦合,将农耕文化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乡村特色文旅,不仅有利于乡村自然环境的恢复,也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生态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而对社会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日益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期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优秀的农耕文化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验与智慧。同时,传承好农耕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必然使命。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传承农耕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7]。

1.2" 农耕文化的传承对于“农民主体缺位”和“农业发展断代”问题的启示

“农民主体缺位”指的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出于生计和发展问题,大批青壮年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从而形成“空巢村”。“空巢村”导致农民主体缺位并使新农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8]。而“农业发展断代”更强调年轻一代子女长大成人后从事除农业生产之外的行业,年轻一代不愿意亲近土地,导致农业生产面临着“断代”问题,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在农耕文明时期,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科技和资本等要素重要性增强,但人依然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农民主体缺位”和“农业发展断代”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农民主体缺位”和“农业发展断代”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化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的缺失。老一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生产方式形成我们对农业生产劳心费力且收益低的刻板印象。长辈教育子女努力读书,离开土地的观念,使年轻一代更加追求城市的物质条件,失去了对土地和农耕文化的情感。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当重视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推动农耕文化价值回归,将优秀农耕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盘活文化资源,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改观,明确自身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 《种地吧》——农耕文化育人新思路

2.1" 乡村综艺《种地吧》的价值立意

“农村”“土地”“少年”,这3个简单的元素构成了综艺节目《种地吧》的主题。近年来,许多综艺节目响应乡村振兴的国家号召,选择农村作为拍摄场地,向观众展示乡村的现实面貌。但少有像《种地吧》这档综艺节目,展示10个少年扎根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既展现了农村真实风貌和“新农人”生活图景,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农耕文化和农村发展。节目开播以来多次登上各大数据平台热度榜第1,获全网热搜4 000余次,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4亿人次,豆瓣评分高达9.0,入围第28届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单元和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9]。由于其价值立意的新颖和正能量,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10个少年被央视邀请参与春晚节目的录制,鼓舞了不少像这10个少年一样的年轻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一档好的综艺节目,不仅在于其对现实的细致刻画,更在于其价值立意的升华。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反,《种地吧》完全顺应农时,节目主要时间线就是围绕小麦的播种、成长和收获推进的。从废弃田野变成田园诗歌的过程也隐喻了10个少年成长蜕变的经历。同频才能共振,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利用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呈现方式,将种地纪实同主流文化的宣扬结合起来,成就了这档综艺节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少年们努力种地的样子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土地的力量,愿意去见识更广的世界和更好的中国农业。土地不会骗人,风吹麦浪便是它最真诚的答案,虽然努力和收获之间有时差,但作物在生长,人也在成长,耕耘当下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全程纪实的乡村慢综艺,让观众感到治愈,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体悟着人生的道理。

2.2" 在农耕图景中感受乡村气息

正如《种地吧》导演所说:“种地其实是一件特别朴素且有成就感的事”,这档节目完全服务于农作物的生产时节,完整呈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记录了10个少年从翻土、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这对于许多脱离土地以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来说,起到了巨大的农业知识普及作用。

虽然不少文娱产业都将乡村作为创作题材,但这些节目大都将乡村刻画成一个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其实,农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虽然科技在进步,机械化可以替代一些人力,但仍有很多工作必须要人力完成,而且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农民靠天吃饭”就是乡村的现实情境。对乡村的田园牧歌般的想象往往会遮蔽问题,这些过于“诗化”的创作手段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乡村形象,让人们对农村的认识非常局限和表面,对蕴含在乡村生活中的农耕文化更是浅尝辄止。而《种地吧》却将“踏踏实实”种地进行到底,为了服务于小麦的生长周期,将节目周期从180天延长到200天,种植最朴素的农作物,做最朴素的综艺节目,向观众展示最朴素的农耕生活,也让我们在农耕图景中感受到了最真实的乡土气息。

2.3" 引导更多人关注粮食安全与农村发展问题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水平、更可持续、更全方位的要求。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发展起着重大的基础性作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自2019年以来全球新增1.22亿饥饿人口,2023年目前全球约有7.35亿饥饿人口,全世界还有很多地区深陷在粮食危机之中,尽管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充足,但中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处于紧张态势[10]。节目的开始就是以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导入的,节目中10个少年亲身耕耘,他们对种地的严谨态度和对每一粒粮食的珍惜,也引导着观众关注“三农”问题,认识到粮食安全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节目播出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禾伙人”的行列,开启互联网“云种地”之旅,他们不仅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而且对土地产生了向往和热情,大家相信土地的力量,愿意亲近土地,感受乡村气息并主动学习和传承农耕文化。因此,可以说《种地吧》这档综艺节目不仅成就了这10个少年,更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4" 培育“新农人”的实践启示

“新农人”指的是那些胸怀理想,心系乡土,掌握一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生产组织方式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较之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经营方式,“新农人”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更具科学性且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新农人”的定义越来越宽松化,广大“新农人”在耕耘土地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种地吧》这档综艺节目通过纪实10位少年的农业之旅,折射出不同于传统农民的当代“新农人”的身影。节目中,10位少年借助无人机播种和喷洒肥料,采用大棚、水培系统和智能滴灌技术种植蔬菜,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打破普通农户的蔬菜较难进入商超的定律。除此之外,少年们还利用农闲空隙,前往各地游学,参观农业生产基地,学习农业发展的最新知识和技术。10位少年抓住契机,成立十个勤天(杭州)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喊着“十个勤天,做大做强”的口号,摇身变成十个董事。《种地吧》这档节目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原因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记录这10个少年种植几百亩地(1亩约等于667 m2) ,它还在每一期节目中普及农业知识,介绍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专家,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具有宣传作用。

“十个勤天”对培育新时代“新农人”具有借鉴意义,国家应加强对新一代,尤其是青年的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和壮大“新农人”队伍。以浙江农林大学“七彩新农人”为例,浙江农林大学“七彩新农人”农耕文化育人体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践行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育人理念,构建红、橙、黄、绿、青、蓝、紫文化育人的“七彩平台”,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出发点,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实现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目标[11]。青年是这个时代的生力军,新农村建设是需要一代代接力进行的,加强对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壮大“新农人”队伍至关重要。如何更好地将农耕文化的价值理念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引导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关注传统农耕文明,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亲近土地,躬身实践,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

3"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更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朝阳”产业,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在新时代,培育和壮大“新农人”队伍,解决“三农”问题又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耕文化”教育对于传承优秀农耕习俗、加强农民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新农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价值,推动农业农村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01).

[3] 王立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N].新华每日电讯,2022-12-25(002).

[4] 刘英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J].现代园艺,2024,47(2):191-193.

[5] 朱启臻.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J].中国乡村发现,2016(1):94-97.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14.

[7] 李华婷,古杨梅,周良武.论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意义及路径[J].山西农经,2023(24):21-23.

[8] 杨淑琼,刘河元.“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325-328.

[9] 董钧君.乡村振兴语境下《种地吧》破圈路径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21):135-138.

[10] 黄雯,李梦洁.乡村综艺《种地吧》的节目创新与社会价值回归[J].当代电视,2023(12):29-33.

[11] 黄晓芳,汪和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育人实践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七彩新农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51):41-44.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新农人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展潘集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新农人”吴迪,互联网+农业+现代管理,玩转现代“酷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