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4-12-31杨洁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文化现实困境

摘" 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深入挖掘并传承好乡村文化,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品牌,才能真正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等阻力,该文主要谈论的就是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中,如何采取多元化路径帮助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首要,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其次,加强对乡村文化归属感的渲染,通过文化活动增强乡村凝聚力。同时,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文化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确保乡村文化独特性与生命力。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乡村文化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89-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Only by deeply excavating and inheriting the rural culture and carefully creating a unique rural brand can we really promote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 However,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including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system, broke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ther resistanc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adopt diversified paths in the roa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so as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First of all, we should mobilize the villag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Secondl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ndering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rural culture and enhance rural cohesion through cultural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mprove the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to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cultural activities. Finall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culture to ensure the uniqueness and vitality of rural culture. Through these measures,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can be realized and new vitality inject can be brought in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realistic dilemma; path choice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文明连续不断的国家,其现代化进程必须保持历史的连贯性,既要发展独特的现代化特色文化,又需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我国农业大国的身份决定了乡村文化在文明历史中的璀璨地位[1]。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必须拥有独特的乡村文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适用于城市,也需体现在乡村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因此,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基石,文化振兴对美丽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是农村现代化质量的体现[2]。然而,乡村建设往往面临滞后问题,科技、信息、技术的滞后限制了乡村文化的推广。为此,我们应利用文化传播的便捷性和适应性,以乡村文化为抓手,重构其发展思路。通过明确主题、内容和传播方式,解决推广难题,使乡村文化成为乡村建设的核心,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特色建设,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必须持续不断地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创新传播方式,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并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效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建设案例,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1" 文化建设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为中心,在建设乡村过程中能够产生非常强的精神支持作用。在当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支柱力量能够给乡村振兴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1.1" 乡村文化发展可以成为建设特色乡村的突破

我国的全面现代化实现,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要体现。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以文化为主的手段可以快速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成为乡村建设现代化得以实现的突破点。提升乡村文化的高度不仅能够帮助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更能够使其他乡村产业引入现代化手段更加顺畅,给乡村经济的建设带来优势,改善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能够合理缩小城乡差异。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计划的第二年,是实现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之时,也是发展的攻坚之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打好文化建设的基础才能使后期乡村建设的发展更为顺畅,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能够为其他地区带来成果共享,真正帮助村民脱离贫困的桎梏,实现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缩短差异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素养实现现代化建设。

1.2" 乡村文化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乡村建设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的发展,我们通常以经济来衡量乡村建设的发展程度。但在实现乡村经济进步的同时还需要聚焦于乡村文化的建设情况,实现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才是建设的内核动力,是发展的重要支柱。乡村文化作为建设的精神基础和重点,需要保证文化内容来自于乡村能够代表村民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以这种文化作为内核驱动才能够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形成连续性动力帮助村民协同发展,一同对乡村建设出一份力,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3]。虽然在当下,村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这也正是需要乡村文化建设先行一步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文化提高整体村民的素养,才能够转变较为封闭的思想观念,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和人心的凝结,大家自发地推动新文明和新风尚,自主创造文化活力,为乡村建设带来积极动力,提供不会枯竭的动力源泉,实现乡村文化作为内核的精神支柱作用。

1.3" 乡村文化可以成为村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随着近年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行,越来越多村民不再固步自封,越来越多文化信息的传播使村民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都在增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除去已经有了支柱型经济产业的乡村地区村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外,更多的乡村地区依然受到了传统落后的文化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的限制[4],很多偏远地区更是因为没有基本文化生活和管理运营机制的主导,导致村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所以文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推行,在帮助乡村打造独特的文化名片,提升乡村整体水平的同时,影响最大的是村民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样一来,不仅帮助文化进行推广,更使得村民的精神需求得以填充,最终达到提升村民整体生活质量的目的。村民也因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建设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丰富日常活动,满足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2" 文化振兴乡村建设的多重挑战

2.1" 人口流失的松散化挑战

中国的社会发展起源就来自于充满粘连感的乡村社会,这是一种在农耕时期就有着明显群居特质的生活方式。往昔,乡村之中皇权止于县境,县下则以宗族为基本单位,实行自治[5]。这种自治以伦理道德为纲,宗族成员共同遵守村规民约,乡绅作为伦理的守护者,与宗族组织和村规民约共同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将村民凝聚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城乡二元体制,国家为了保障生产,从农村调取大量人口在城市支援工业生产。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公社”作为新型政权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开始代替宗族制度对乡村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由此,乡村社会实现了从社区共同体向政治共同体的转变,村民围绕人民公社这一政治组织形成新的凝聚力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人民公社制度逐渐解体,乡村治理模式继续出现了改变。此时,乡村治理一度陷入主体缺位的困境,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受到严重挑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计划经济时代培养起来的集体意识逐渐被个体意识所取代。村民与乡村的联系日益松散,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进一步削弱。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这种松散化现象尤为严重。

为应对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于200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所带来的乡村社会解构趋势仍在延续,乡村治理仍面临诸多困境[6]。因此,我们需深化对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重塑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2.2" 乡土文化影响渐弱的离散化挑战

文化的传承是发展的根本,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离不开文化的延续性。乡土文化是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文明中闪耀的一颗珍珠。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自信来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源所在。乡土文化在历史上的灿烂和繁荣才有了如今需要重振繁荣的乡村文化建设,唯有寻根问源,才能使乡村文化重新散发光彩。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与赖以生存的土地之间的关系正日益疏离,这在原本应当文化兴盛的乡村尤为显著。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依托脚下的土地,孕育出了璀璨夺目的“乡村文化”[7]。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村民的外出务工及城市发展对农村土地的不断侵蚀,越来越多的村民与土地的关系逐渐疏离。这种疏离不仅动摇了乡村文化赖以传承的根基,甚至使其面临垮塌的危险。如今,村民因乡村文化的离散化而逐渐在心理上出现疏离。这种疏离表现为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淡化,给未来乡村建设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特色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原本,乡村文化能够将村民的心灵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现在这种联系正逐渐瓦解[8]。

2.3" 基层组织低效化带来的挑战

乡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有组织、有计划性地宣传和推广,这就需要基层组织体系进行相关的工作。而农村组织作为基层,面对的都是村民,一旦无法发挥组织者的引导作用,就会导致组织能力弱、工作效率低下等对乡村振兴而言的致命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可以发现,乡村基层组织出现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边缘化、弱化等问题上。通过调研发现,乡村基层组织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但由于其过度行政化,使得原本只作为维护农村稳定的工作反而无法完成。而乡村政府更是因为承担过多行政工作导致其成为镇一级组织的附属,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9]。其次,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过于形式主义,忽略实际意义也是导致基层组织低效化的主要原因。被要求与市级镇级组织一样,将信息化作为日常工作的乡村基层组织由于缺乏技术硬件支持,所谓的信息化变成了收集拍照存档等台账式工作方式,基层组织无法通过手机完成真正的任务执行,都是导致基层组织无法协助乡村振兴的原因,而推行乡村文化建设则必须基于基层组织的组织和推广,这就为文化推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3" 实现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的多维解决途径

3.1" 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乡村文化

乡村建设并不是某一类人单独完成的工作,只有发动不同的人才通力协作才能实现乡村建设,最终完成振兴乡村的主要工作。同理,乡村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群的合力协作和配合得当,只有所有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建设乡村,才能够实现生活水平的提升,物质需求的满足[10]。所以,如何提高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是问题的最佳答案,如何让村民积极自主地动起来,主动承担建设任务,其手段其实就是通过文化宣传和经济支持积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和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只有打下经济基础才能够提升精神需求,满足上层建设。与单纯的财政拨款相比,不如鼓励村民自己将传统乡土文化产品进行推广,走出乡村,打造具有个性的乡村文化产业,并基于此大规模宣传乡村旅游,既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绿色产品生产模式,更为乡村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宣传。乡村经济条件上行,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当经济转好后还能够吸引流失的乡村人才返乡创业,提高村民整体收入的同时把更多人才留在农村。此外,还能够通过乡村教育培养优秀教师,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采用多渠道和多发展方向看待乡村教育,设置特殊课程,将乡土文化与村民生活特色结合起来,使孩子学习到更多有用知识,保障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最后,建立健全相关的农村管理方式,合理建设奖罚制度,调动村民自发性的同时留住更多人口,也是乡村振兴的实现指标之一。

3.2" 加强村民的情感归属感复兴乡村文化建设

要构建未来的新乡村,离不开“返乡人、新乡人”这一多元利益共同体的共同努力。然而,仅仅依靠利益的诱惑,是难以真正吸引更多的“返乡人”的。我们必须通过深入复兴乡村文化,让离乡的游子找回那份深藏的“情感归属”,从而真心实意地成为乡村的一员。与单纯的利益吸引相比,这种情感的回归更为根本,也更具长远意义。只有当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乡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激发出其内在的激情和动力,汇聚成推动未来乡村建设的强大力量。乡村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建筑,特色的服饰、美食,丰富的民间工艺品,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乡规民约、民间故事和传说、农耕活动和节庆习俗,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此外,我们还需要厚植乡村文化的底蕴。这要求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我们还应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毕竟,乡村文化的吸引力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号召,大力开发与乡村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特色产业,通过扶持示范性企业、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离乡游子回乡创业,共同助力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3.3" 完善各类与文化相关的乡村基础建设

乡村文化的建设和推广,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立健全。文化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使乡村文化的服务特色和文化系统完善得以不断加强,最终成为了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一环。乡村文化建设的提升发展方向主要来自于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特点,当村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时,就代表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广价值得到了实现,通过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乡村文化的搭建高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当乡村文化建设遇到“瓶颈”时就需要提高整体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发展中的乡村文化共同组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公共文化体系主要服务于村民需求日益增多的精神内容与必须保障的享受文化服务的权益,从而保证乡村建设发展能够顺利进行。而乡村文化的服务在发展前还需要一定的深入了解,首先要对村民文化需求的程度进行调研,并选择合适的推广服务,对不同类的需求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服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来完成村民对文化建设的建议收集,及时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动向才能够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最后针对文化建设的服务管理制度与体系,必须有专业人员进行推动,同样也可以通过网络评选的方式,让村民对文化建设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用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态度,这些评价和意见也会成为今后搭建完整乡村文化体系时的参考依据,为乡村建设提供发展方向。

3.4" 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主动保护意识

乡村振兴之路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滋养,这种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深入挖掘乡村独特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凝聚了不同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特性。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多样化的乡村文化形式,展现了乡土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更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显得尤为关键。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政策与法规,加大对乡土文化遗产的修护和开发力度。不仅有对古建筑、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还包括对民间戏曲、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扶持。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充分展现不同乡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同时,各级政府应制定科学的规划,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特色小镇,创建展现风土人情的旅游观光地。此外,乡村传统文化艺人的参与也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代际传承人的精心呵护与传承。因此,通过激发其创新意识,调动其创作积极性,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具有地区特色、符合当代需求的优秀作品诞生,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4" 结束语

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在于其传播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是激发乡村建设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国文化建设迈入新境界、新阶段的显著标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文化传播不仅是提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仅需要持续地深入挖掘优秀的乡村文化内容,更应该从不同角度共同推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代表,更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胡伟斌,鄢贞.以未来乡村建设推进共同富裕[J].农村工作通讯,2021(19):36-37.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3] 王太明,王丹.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J].求实,2021(2):51-69.

[4] 李三辉.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难题及其应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46-50.

[5] 姜长云,姜惠宸.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三个层次[J].东岳论丛,2021,42(7):130-140,192.

[6] 喻晓社,喻洋.重塑村落文化共同体: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线上传播的价值与路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3):93-100.

[7] 吴占勇.发展传播学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短视频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出版,2022(11):26-31.

[8] 匡文波,王天娇.乡村文化振兴下新媒体数字传播策略[J].中国编辑,2021(12):21-26.

[9] 解学芳,祝新乐.“智能+”时代AIGC赋能的数字文化生产模式创新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8):16-29.

[10] 赵娟.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生成[J].人民论坛,2020(5):138-139.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乡村文化现实困境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