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短板与对策

2024-12-31宋方祥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短板对策

摘" 要:县域中职学校作为农村基层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涉农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文首先分析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短板,然后提出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助力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与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短板;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85-04

Abstract: As the main force of rural grass-roo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y-lev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carry out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i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or rur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 training in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county-lev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county-lev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facilitaterural revitalization, so as to form a collaborative effort to educate peopl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ies in county-lev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

Keywords: county-lev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 facilitatingrural revitalization; deficiency; countermeasures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决策。作为县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然而,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如下: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有待深入。因此,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县域中职学校应从提高生源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方法、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以及推动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应对涉农专业存在的问题。

1" 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短板

1.1"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生源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生源数量有限,招生任务繁重。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生源数量有限,尤其是农村地区生源更少。一方面,农村地区中考考生人数偏少,部分学生不愿意就读中职学校;另一方面,很多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招生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县域学生就读涉农专业的需求。二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愿就读。由于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入学门槛较低,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他们在学习涉农专业时不够积极主动,没有把中职学习作为提升自我和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1]。

1.2" 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涉农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是涉农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课程内容偏难、偏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二是涉农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部分涉农专业学生不愿“下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专业学习上,涉农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恒心。三是涉农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没有耐心和恒心。四是涉农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不少涉农专业学生对实践环节存在畏难情绪。调研发现,涉农专业学生在涉农生产过程中缺乏实践技能,在农业生产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3"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由于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湖南省为例,虽然该县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但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够扎实;二是学生毕业后到乡镇基层涉农企业工作的比例不高;三是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由于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而影响就业;四是毕业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后,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4" “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当前,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在知识上没有得到全面的更新和提高,虽然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对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了解不深入、不细致,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和路径掌握不够。同时,专业教师团队中有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没有较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此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第一,涉农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第二,“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缺乏长效机制。

1.5"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实训基地数量较少,满足不了涉农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需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中职学校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将涉农专业建设成以涉农专业为主体的涉农专业群,实现各涉农专业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公司等单位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此外,积极争取企业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2]。

1.6" 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有待深入

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涉农企业、涉农学校三方的通力合作。县域中职学校在推动涉农专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县域中职学校对专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认识不到位,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建立;相关政策引导不到位,导致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出现了涉农专业设置盲目跟风、相关政策“打架”等现象;涉农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农业农村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 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2.1" 提高生源质量

目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与优质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源的教育,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农”意识。通过开展涉农专业知识讲座、科普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三农”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三农”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三农”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与涉农企业、涉农产业之间的合作力度。通过合作办学、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为农村输送更多优质生源[3]。

校企一体化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涉农专业实际情况,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最后,职业学校要发挥好涉农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涉农专业课程建设。比如,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并结合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校企一体化不仅能解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到相应的技能和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关键。县域中职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乡村振兴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基本素质。县域中职学校可以在涉农专业开展“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等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县域中职学校可以开展涉农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县域中职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激发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要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强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提升涉农专业办学质量。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就业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大力开展涉农专业技能培训,让涉农专业毕业生成为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二是开展涉农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教学。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到涉农企业、基地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实践学习,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是建设完善涉农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教材、实训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共享,为涉农专业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五是提高学生生源质量。县域中职学校要坚持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加强与涉农企业和基地等合作,创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农业生产技术技能,使涉农专业学生能够掌握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3"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乡村振兴战略要想落地,关键是要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三农”人才。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按照产业需求设置专业,依据乡村振兴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县域中职学校应根据乡村振兴的产业需求开设涉农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和强化实践教学等。要改革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要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使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4]。

2.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德能并重,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县域中职学校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优化,成立涉农专业建设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同时要制定涉农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教师的培训计划,将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县域中职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首先是要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涉农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涉农专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县域中职学校应重视对涉农专业师资的培训,为涉农专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此外,还应该鼓励优秀专业教师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建立涉农专业教师对口帮扶机制,提高他们服务“三农”的能力。县域中职学校还应该制定完善涉农专业管理制度和教师考核办法,加强对涉农专业师资队伍的考核管理。

县域中职学校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把具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专业教师、懂管理的教师和懂教学的教师“三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一是加强培训,提升专业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组织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社会实践、产业考察等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二是引企入校,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鼓励学校与涉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引入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任教,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和技术指导,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鼓励学校与涉农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师资,鼓励涉农专业教师参与涉农企业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平台、教学资源库、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2.5" 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即教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等因素来确定。因此,在涉农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可以把先进适用、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中来,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还可以把技能训练、产品展示等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是很有帮助的。

县域中职学校应根据县域内涉农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涉农专业布局,调整和改革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县域内产业发展需求。县域中职学校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开发相关专业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县域中职学校应根据涉农产业发展需要,与企业联合开展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一是利用学校的优势和资源,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二是在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担任“双师型”教师。四是与农业企业共同制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是利用学校在县域内的优势资源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六是利用学校在县域内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2.6" 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在国家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形成“国家统筹、省市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在经费上予以优先保障,对涉农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专项资金补助。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鼓励行业企业与中职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引导行业企业加大对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励涉农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熟悉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规程,为涉农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对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确保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对于不能按照规定使用、维护、更新的实习实训基地,要及时更换;对于长期闲置、效益不好、没有利用价值的实习实训基地,要及时调整;对于不能保证正常使用的实习实训基地,要及时关停。

2.7" 推动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等多个领域,而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正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县域中职学校要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目标,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深入挖掘涉农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潜力。一是深入开展调研,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产业需求开设涉农专业,建设一批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涉农专业,确保涉农专业与县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二是深度对接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服务体系,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三是紧密对接农业生产一线,把课程内容融入到涉农生产过程之中[5]。

2.8" 推进校企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乡村振兴需要资金投入,需要企业的支持,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必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健全对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涉农专业建设的投入。县域中职学校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涉农专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二是吸引企业投资。县域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向企业“借钱”“贷款”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为涉农专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县域中职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才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为涉农专业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县域中职学校要在资金上对涉农专业给予倾斜,为涉农专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为农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三农”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更需要统筹规划、共同推进。政府可以通过将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纳入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国家战略,引导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与发展;政府应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内容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参与到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为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助力;学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涉农专业建设的机会,注重发挥学生在参与涉农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涉农专业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助力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群实训教学的路径探究——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23(20):137-140.

[2] 底嫩萍,尹兵.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4):330-331,343.

[3] 张敏,曾雯雯,陆耀,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112-114.

[4] 张智弟.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景泰职专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例[J].丝绸之路,2021(2):181-184.

[5] 郑阳.探究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国际援助,2020(9):114-115.

猜你喜欢

短板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对策
补齐短板中的短板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走,找对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