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学视域下古滇国青铜器中羽舞的文化记忆

2024-06-28丰慧

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图像学

丰慧

摘 要:丰富的青铜器呈现了古滇国的历史、信仰和娱乐生活等,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舞蹈史料。基于此,运用图像分析方法对古滇国青铜器中的羽舞进行静态阐释和动态分析,探讨羽舞所表现出的舞蹈形态,寻找羽舞的文化记忆,以更好地了解古滇国的舞蹈文化内涵和审美风尚。

关键词:图像学;滇文化;羽舞

注: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图像学视域下古滇国青铜器中羽舞的文化记忆”(2024Y697)研究成果。

古滇国的历史与文化在我国的史籍记载中并不多,这是由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尚未使用文字。随着近代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考古学家在晋宁石寨山挖掘出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揭开了古滇国文化的神秘面纱,引来了国内外各个行业学者的广泛关注,取得了极为瞩目的成就。

一、古滇国青铜器中羽舞的前图像志

(一)羽饰型羽舞

用羽制成的头饰称为羽冠,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为直线式羽冠,通常呈现出短羽的样式;第二种为曲线式羽冠,其长度大大增加,同时添加了一定的弧度;第三种为直线式和曲线式羽冠相结合的形态,即把羽冠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垂直向上的羽,另一部分羽呈曲线状垂落在人物头部后方。

(二)全鸟形羽舞

全鸟形羽舞是指人物饰以完整的羽服,其由羽冠和尾饰组成。《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记载:“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在羽舞活动中,舞者采用这种头戴羽冠、饰羽尾的装扮很有可能是对鸟类外形的深度模仿。例如,在羽人徒手舞中,人物佩戴直线式与曲线式相结合的羽冠,上身赤裸,下身饰以羽尾,是对鸟类外形的直观模仿与刻画。

二、图像学视域下古滇国青铜器中“羽”的

文化内涵

(一)羽人徒手舞

在青铜器的羽舞中,和羽人执道具舞相比,羽人徒手舞并不算多,但足以作为羽舞的一大分类。这主要是因为羽人徒手舞对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直观、典型,所塑造的“羽人”形象一目了然。

首先,对羽人徒手舞进行静态阐释。将古滇国青铜器中的羽人徒手舞图像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人物所佩戴的羽冠为直线式与曲线式相结合的样式,其中直线部分又分为斜向上和垂直向上两个方向。舞者上身赤裸,脸部侧向右边,手臂向两侧展开;下身饰羽尾,尾饰前短后长,至裙摆,呈拖地状。其次,对羽人徒手舞进行动态分析可以看出,舞者手部用力张开向上,一条腿直立,另一条腿的脚后跟抬起,膝盖弯曲,似是往前行进。舞者整体身形前倾,双唇紧闭,神态紧绷。羽人徒手舞中人物所戴的配饰并没有太大差别,重点在于对手部动作的刻画,呈现出多种样式。

(二)羽人执道具舞

在青铜器的羽舞中,羽人执道具舞的形象可谓十分丰富,道具也纷繁复杂,体现了当时古滇国先进的青铜制造技术。在羽人执道具舞中,主要分为执羽而舞、执乐器而舞、执各种兵器而舞,其中兵器包括盾、钺、矛、弓等。

首先,对羽人执道具舞进行静态阐释。从人物形象上来看,舞者佩以直线式与曲线式相结合的羽冠,上身赤裸,下身着前短后长的围裙式编织衣物,统一面向左边站立,左臂微微向前延伸,手持盾物,右臂向后打开,手举钺、矛等兵器,神情坚定,身姿挺拔。其次,从动态分析方面来看,羽人执道具舞似是一种大型男性集体舞,舞者们步伐统一、目标坚定,在不断变换的脚步中冲锋向前,队列变化有序,包括一人、双人或三人等并排而站,凸显了男性力量的对峙与交锋,体现出古滇国人勇往直前、骁勇善战的无畏精神。羽人执道具舞不仅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而且为图像增添了情节性和趣味性,可使人们从固定不变的图像中窥探到不少“言外之意”。

三、图像学视域下古滇国青铜器中的“羽”

“羽”字在我国的传统舞蹈中或多或少都有所提及。羽舞作为我国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其所蕴含的文化记忆随着古滇国青铜器的挖掘逐渐被人们认识和了解。

(一)仪式活动中的“羽”

关于“羽”沟通天地的功能在先秦时期就有所提及,比如“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描写的就是舞者化身鹭鸶的形象,随着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推测是先秦时期某种仪式乐舞中的“翔鹭舞”,与石寨山中铜鼓上的“羽人”舞十分相似。由此可见,羽舞这一舞蹈形式伴随着强烈的沟通天地的意味。

1.从羽舞所刻画的器物来看

在古滇国青铜器中,舞蹈图像多被刻画在铜鼓的腰部,而铜鼓本身就是古滇国人所崇拜的对象之一。铜鼓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多种功能,例如乐器演奏、传信、娱乐,或者作为地位与权利的象征。此外,人们多将铜鼓用于仪式活动场合中,在击打铜鼓的同时伴以歌舞,舞乐又与祈年、去灾等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由此可见,羽舞所在的器物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沟通天地的意味。

2.从人物角色来看

采用全身羽饰装扮的人物多承担着沟通天地的重要任务,是仪式活动中舞蹈表演的主要人物。其中,青铜器中羽舞舞者主要有两种形象。第一,和蔼可亲型。通常这类舞者所佩戴的羽饰较少,动作和语言在仪式表达中也较为简洁。第二,严肃怪诞型。这类舞者在装扮中羽饰繁多,在仪式过程中的舞蹈动作也较为夸张,整个舞蹈环节严谨有序,更具神秘性。

3.从图纹整体来看

从古滇国青铜器中的完整图像来看,“羽人”形象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太阳纹和鸟纹,以组合形式进行呈现。在古滇国青铜器的纹饰中,太阳纹、羽人纹、羽翎纹等属于抽象的几何纹样,而舞蹈是写实的具象纹样,二者通常同时呈现,以构成完整的图样。在西南地区的不少民族传说中,太阳、鸟、“羽人”都是人们与上天对话的重要一环,是仪式活动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才能达到沟通天地的目的。

(二)百越族群的先民意识

越人、濮人、昆明人、羌人、叟人和汉人都是从古滇国青铜器中得以窥见的民族。其中,濮人作为古滇国民族的一个分支,在滇池区域青铜器中多以舞者的形象出现,但不足以代表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其余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也不足以代表滇国文化。古滇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古越人的一支,也可以说古滇国青铜文化主要是由越系民族创造的。由此,可从青铜器羽舞中了解到如今百越族群在古滇国的古早记忆与先民意识,流传到今日有何变与不变的民族文化记忆。

其中,自娱自乐的生产活动方式是百越群族先民意识的集中体现。在青铜器中不乏表现用羽舞表现狩猎、渔猎等生产活动的场面,古越人多伴水而居,与水相生,有不少“羽人”划船举行渔猎活动的场景。首先,对这些图像进行静态阐释。人物头戴曲线式羽冠,坐立于船上,每条船上有三或四名“羽人”和一只鸟。其次,从动势来看,“羽人”动作皆整齐划一、有理有序,可以看到渔猎活动正在激烈的进行当中。古越人依水而举行的娱乐活动不止渔猎,竞渡在青铜器羽舞中也比较常见。时至今日,百越群族也保留了不少传统项目,其不断发展,成为现今的主要娱乐活动。

四、古滇国青铜器中羽舞的文化记忆

汉代文献中对西南夷乐的记载统称为“羽舞”,足以见得羽舞在西南舞蹈中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从羽舞表演中可以窥见西南舞蹈的审美元素,乃至辐射多个受滇国文化影响的地区。

(一)羽舞构建中多元文化的融合

滇文化是由多个地区、多个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古滇国具备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汇聚了大量外来民族,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除此以外,特定的历史政策致使云南在古代便保留了更多的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正是多种文化因素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滇文化,使滇文化与欧亚草原文化、西亚及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和汉文化等都有交涉、融合。

羽舞在彼此交融的滇文化环境中受到了影响。作为我国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石寨山青铜器上的羽翎舞或许源自我国内地的羽翟舞。比如,《国风·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击,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虞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以及《礼记·乐记》“钟、磐、筝、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中皆有记载。

(二)从仪式之美到人文之美的建立

羽舞在古滇国青铜器中以仪式活动为主,但在仪式之外,也处处体现着人文之美。循着图像的痕迹,探寻羽舞的文化记忆,便会发现早在古滇国就逐渐开始形成属于羽舞、“羽人”的文化符号。

1.人文意趣

百越群族乃至云南各少数民族中大多信仰自然万物、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从古滇国文化中得以窥见。例如,在羽人划船纹中,首先从装扮上来看,采用全鸟型的装束对鸟类动物的模仿意味十分突出。此外,每条行驶的船上都会配以一只鸟,船头的水鸟与人物的服饰相呼应,代表着人们渴望像鸟一样展翅高飞,拥有鸟一样灵巧、迅猛的能力。《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中提道:“舞人头插羽,衣后系尾的装饰和‘戴胜是同一意义,把狩猎的胜利品戴在身上,作为勇敢和智慧的标记;也有部族把这些装饰作为图腾崇拜的标志。”由此可见,羽的装扮不仅体现了古滇国人对鸟类的崇拜和模仿,而且作为勇敢和智慧的象征极具褒奖意味,是古滇国人文精神的一种外化表现。

2.戏剧化情节的转变

古滇国青铜器以其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世界,从工艺制作、纹饰图样中能够感受到当时思想活跃、取材多样且多变、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的精神。正是得益于如此精美的创作,人们才能从中感悟到羽舞背后的故事情节。例如,从易学钟对石寨山M17号:32A中人物雕像的描述“而站立持矛戳虎的四男子,均腾出一只左手,三人一样以此左手各抚着自己左耳后侧的翎饰,恰似我国传统戏剧表演中的‘掏翎子的架势。另一男子以左手闲搭于身旁一人的肩上。两男子蹲居于一横架上,其中一人手持一弓。这一典型的构图,颇具有演礼的意味”中可见,在滇文化中羽舞已经有戏剧性的表演意味,并且从图像中可明晰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总之,羽舞不仅是仪式之美的典型代表,还是滇文化中人文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量的青铜器中不难看出,古滇国青铜器中羽舞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明画面主题,情节、人物明了;第二,以众多“羽人”形象烘托气氛,保证画面的完整性与丰富性;第三,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舞蹈画面,并且画面中的人物和动作都是从生活中细微之处提取、放大,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五、结语

在分析古滇国青铜器中的羽舞时,可感受到青铜器制作之精妙,滇文化之多彩。羽舞这一舞蹈形式不仅在滇文化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曾在汉代作为西南舞蹈的统称,极具代表性。同时,羽舞作为我国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其发展源流、发展脉络、形态演变等方面始终被学者们关注。通过运用图像分析法,从静态阐释到动态分析,从个性中找寻共性,探寻独属于羽舞的文化记忆,可更好地对古滇国青铜器中的舞蹈文化进行解读,促进其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宁生.云南考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

[4]刘丽.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

[5]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6]彭小希.古滇国青铜器舞蹈图像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0.

[7]彭松.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8]易学钟.晋宁石寨山12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J].考古学报,1987(4):413-437,525-526.

猜你喜欢

图像学
评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维米尔与《绘画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阐释
波提切利《博士来拜》图像学研究分析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符号学与图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