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的未来展望

2024-06-28刘旻

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未来展望跨文化传播

刘旻

摘 要:我国音乐博大精深,品类繁多且源远流长。16世纪以前,我国诸多音乐理论和相关典籍便流传至西方,16世纪以后,我国音乐中的名曲古曲开始以五线谱的形式在西方传播,与西方音乐相通相融,并出现融入中国音乐元素的以歌剧《图兰朵》为代表的诸多西方音乐作品。以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的展望为题,以中国音乐跨文化的缘起和发展为切入点,分别从音乐本体、传播内容及传播渠道论述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音乐本体;传播内容;未来展望

注:本文系2022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裕固族文化元素在原创合唱音诗《萨娜玛珂》中的艺术创作研究”(2022A—180)研究成果。

一、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的缘起和发展

8 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5 000多年前的大通乐舞彩陶盆、2 000多年前的曾侯乙整套编钟,一次次的考古发掘以实物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音乐悠久的历史。中国的音乐美学、音乐律学、传统器乐、戏曲音乐、传统曲艺、民俗表演、山歌小调等诸多不同题材的音乐形式随之发展,并呈现多方式的发展态势,中国音乐元素出现在西方的舞台上也日益常见,已成为西方日常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一)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的缘起

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源于传教士、旅行家、探险家、跨国商人、外交使者从中国带回去的零星资料和片面的对中国不同个体的自我认知,虽然较为粗略,但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内容。

自16世纪,中国先秦百家的诸多经典被多国传教士先后翻译成多国文字传入西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也随之西传。《礼记·乐记》介绍了中国音乐美学下的音乐的本源及社会功能;《史记》不仅是为史学奠基之作,还为音乐留下了《乐书》的名篇;《论语》为中国儒学经典,也提出了中国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尽善尽美”;《道德经》虽为道家治学经典,但也提出了中国音乐创造的方法论“大音希声”。先秦百家的治学经典中有关中国音乐美学及心理学的论述数不胜数,音乐理论也是18世纪以后在西方所流行的“中国热”的重要组成部分。

16世纪以前的中国音乐西传以音乐理论为主,虽无音乐实践的传播,但为中国音乐真正意义上的西传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的发展

18世纪,欧洲的音乐市场上出现了中国的音调,并能在乐队和不同体裁的音乐演奏中欣赏到中国元素。一些中国乐曲也随之西传,并首次以五线谱的形式出现,如中国名曲《柳叶锦》《茉莉花》已经在西方广为流传,并深受大众喜爱。

19世纪开始,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西方的来华人士逐渐增多,很多西方的来华人士对中国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在诸多的中国音乐体裁中寻找挚爱,并将《礼记·乐记》《论语》《吕氏春秋》《乐府传声》等诸多典籍中的音乐理论引入自己的创作,或著书立说,或游学演讲,使中国音律学、传统基普法理论、音阶体系理论、琴学理论等诸多中国音乐理论在西方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播。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音乐古曲、名曲以五线谱的形式在欧洲进行传播。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依据中国名曲《茉莉花》和中国的传奇故事为音乐素材和脚本创作的三幕歌剧《图兰朵》是世界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尤其进入21世纪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音乐和由中国音乐元素而创作的西方音乐在西方音乐市场上极为常见。

海外华人群体不断壮大,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有着较多的华人聚居区,遍布着中国元素的商业,将中国的民俗及不同形式的仪式音乐和民族音乐带到世界各地。华人聚居较多的城市常会举办不同形式的“中国风”音乐会及音乐比赛,如“金色放歌——维也纳金色大厅王宏伟独唱音乐会”“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等,国内知名的演奏家和演唱家的独奏或独唱音乐会在世界各地纷纷上演。中国国家影响力的日益变强,使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出国访问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影响的西方听众也越来越多。在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重要国家纷纷成立如纽约中国民族乐团等诸多中国音乐元素社团。由以上可见,中国传统音乐已经逐渐走进西方大众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很多国家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音乐本体看音乐跨文化传播的未来

音乐的跨文化传播并非无根之树,若想枝繁叶茂,应当从音乐本体出发,将音乐本体的内功打好,以根养叶实现枝繁叶茂。

(一)夯实基础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能够传播至西方并且扎根至西方,和中国音乐的本土文化属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加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本土文化属性,对于全民音乐走向和未来音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心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群众在初级教育阶段应当像熟识汉字一样去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心中种植中国音乐文化的种子。

吟诵是中国文学发展至今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将母语融入基础音乐教育,以吟诵的方式进行学习,并结合中国书法、绘画、古代哲学等诸多形式,共同助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受西方音乐冲击,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群众对西方乐器显露出极高热情,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中国民族乐器重获生命。诸多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乐器和不同地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导并培养中国民族乐器的学习和演奏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比中学习更能突出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多元音乐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也更能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音乐的艺术特征。

(二)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本的创作方向

西方音乐作曲理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传入我国,虽仅有百年,但西方音乐已渗入我国音乐的各个领域,很多音乐体裁的创作以西方作曲技法为宗,甚至照搬引入诸如西方乐器、交响乐、合唱、歌剧等西方音乐形式。这不仅是对我国本土音乐的冲击,更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本土音乐的延续和外传。

民族乐器和地方戏曲的创作是我国本土音乐纯正性和延续性上保持得较好的创作领域。应发掘古曲、传承经典,在古曲和经典中将中国本土音乐延续下去,提炼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以此开展其他诸多体裁的音乐创作。只有坚持以我国本土音乐为创作方向的未来音乐走向,才能将我国音乐更好地推向世界各地。

三、从传播内容看音乐跨文化传播的未来

(一)中国音乐风格的鲜明性

不同地方的戏曲音乐至今依然保留着地域性的音乐风格,在新曲目的创作中依然以我国本土音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传统器乐大多为地方戏曲的伴奏性乐器,所以戏曲音乐和我国传统乐器的作品创作相互影响。如:竹笛名曲《秦川抒怀》正是以秦腔音乐为创作元素创作的竹笛独奏曲,并为演奏秦腔中的“苦音”,创造性地运用了揉音、滑音等诸多演奏技巧,既为器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又极大地丰富了器乐演奏中的技巧运用。

再如: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林石城的演奏朴素而高雅,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没有绚丽的灯光和华丽的舞台,但每个音的音色饱满动听又极具颗粒性,映照了白居易笔下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是林石城的高徒,演奏技艺集百家所长,并以中国本土音乐元素为创作手法创作了如《草原小姐妹》等诸多当代音乐名作,每每演奏到悲情哀伤时便给人以“幽咽泉流冰下难”之感,演奏气势推进时,便给人以“铁骑突出刀枪鸣”之画面感。林石城和刘德海的作品足以说明中国本土音乐具有鲜明的风格,且具有传承性。

只有持之以恒地保持我国本土音乐的鲜明风格,才能更好地吸引不同地域人们的眼球,满足不同地域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传播方式的有效性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传播的有效性便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衡量依据。打破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绝非一场演出所能做到,应当多场次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观众欣赏前的文化引导和剧目剖析,加深演出结束后和观众的互动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并形成长时效下的多方式互动,以更长的时间和更快捷的方式解答外国听众的疑问。

以京剧演出为例,若要使京剧更好地西传,并非一场演出或者多场演出所能实现的,应以打破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为第一要务。在演出前,应当组织京剧的文化讲座,为增强趣味性,可将脸谱和人物性格配合不同曲牌、不同场面的音乐,进行立体式综合讲解,并提前介绍剧中人物和基本剧情。在演出开场后,将京剧中的唱词和台词进行舞台翻译展示,使观众一直受剧情的牵引直至全剧结束。演出结束后,应当开通多方式、长时效、及时性的网络交流渠道,使观众在演出结束后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听众的文化接受。

四、从传播渠道看音乐跨文化传播的未来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是世界各民族音乐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音乐有着各自的鲜明特征,在彼此特征鲜明的前提下又产生了不同的音乐形式,所以中国音乐资源博大精深且品类繁多。在建立跨界音乐版权的前提下,以当下科技形态的传播渠道进行及时性传播,可极大程度地提高我国本土音乐的国际竞争力。

(一)建立音乐版权的跨界形态

版权的跨界运营又称为全产业运营,其本质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版权转换,实现版权这一无形资产的增值。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标准,我国将版权分为四个产业类别,而音乐版权属于第一产业类别,即核心版权产业。

音乐的跨国交流不可只是单一地进行现场演出的交流,中国本土音乐的外传亦是如此,应当以多形式、多方向的传播方式进行全天候及时性传播。而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版权的跨界运营不够完备,我国很多优秀音乐难以进行跨界传播。也有音乐形式的传播虽已完成,但由于同一源头不同用途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经济利益被大大减低。因此,音乐的跨国传播应当建立全产业链的版权运营模式,真正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版权转换,增长中国本土音乐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实现音乐的创汇收入,既能够实现经济价值,又能满足其他国家人们的多方面、多形式的中国本土音乐的审美需求。

(二)提升网络传播的时效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声响的艺术,同时也是时空性艺术,音乐传播方式自20世纪初至今一直紧跟科技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传播媒介日新月异,时效性一直以来都是衡量网络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从最早的留声机,到20世纪的录音机、电视机、VCD、DVD,再到21世纪初的移动视频传播、网络视频传播,直到今天的即时性网络平台传播,不同发展阶段下音乐传播的品质和时效有着天壤之别。

当下,应当将我国本土音乐和现代网络传播进行共通共融,这样不但能极大程度地提升我国本土音乐的传播速度,也能提升本土音乐传播品质,实现多种体裁下我国本土音乐的文化传播,在传播中结合不同文化领域和语言下的普及性知识结合传播。此举可减少不同文化领域听众的中国音乐审美需求的经济成本,也可大幅提升传播品类和传播的时效性,又可提升我国音乐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还可增加中国本土音乐跨文化传播中的经济附加值。

五、结语

中国音乐有着8 0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不相同。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滋润,当下的中国音乐正以极强的态势向世界各地传播。这源于我国音乐的本土性风格能够填补其他跨文化领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源于我国音乐文化的极强艺术魅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人深深吸引,也和21世纪以来我国国力的强盛和科技的发展有着正相关关系。当前,音乐跨文化交流传播日益紧密,盛况空前,坚持本土的音乐教育方向和创作方向,实现高效、及时的多种方式传播,能够将我国更多的优秀音乐资源更好地传播出去,既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又可增强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常笑笑.浅析琵琶在跨文化音乐交流和融合中的作用和影响[J].音乐生活,2023(9):87-89.

[2]宋暖坤.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探析[J].戏剧之家,2022(20):51-53.

[3]陈叶凡.跨文化视角下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研究[J].戏剧之家,2022(10):172-174.

[4]麻莉.跨文化中的相遇与对话:从世界音乐看张维良中国民乐创新之路[J].中国音乐,2022(3):179-181,192.

猜你喜欢

未来展望跨文化传播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