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4-06-28张悦

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

张悦

摘 要:非遗被各族人民世代相传,被视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对南通蓝印花布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阐述南通蓝印花布制作要点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策略,以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蓝印花布;传承

一、南通蓝印花布发展历程

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受到蜡缬、夹缬等防染工艺的影响。秦汉时期记载有“印花敷彩”工艺,魏晋时期印花技术逐渐开始向防染显花工艺转变,绞缬、夹缬等染缬技艺因其牢固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宋代五彩的夹缬、绞缬等工艺多被用于制作宫廷的服饰,禁止在民间使用。而木版雕刻的烦琐与早期蜡资源的短缺促使民间发明了以黄豆粉、石灰、米糠等作为防染方法的纸板刻花漏浆防染工艺,带有蓝白二色的夹缬、蜡缬等染色制品随即开始流行[1],从江南传到江北并发展至全国,各地开始涌现蓝印花布作坊,以满足以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明清时期,纺织业蓬勃发展,棉布大量生产,蓝印花布技艺流传全国,并且蓝印花布又被称为“药斑布”“靛蓝花布”“浇花布”等。

南通市是“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地处沿江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适宜,是著名的产棉区。张謇在南通建立全国第一家纺纱厂——“大生纱厂”,并创立棉花生产基地“通海垦牧公司”,以推动棉花种植,使南通土布兴起,而蓝草作为一种易得的植物染料种植量巨大,靛青染料供给也十分充足,推动了南通印染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外来产品的涌入,机器自动化生产的普及使传统家庭手工业模式受到冲击,洋布开始涌入市场,导致南通蓝印花布在价格和图案纹样上失去竞争力,产量不断缩减,从事民间印染的艺人纷纷改行,以致部分蓝印花布花版遗失,对后续的技艺传承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开始集合各地散落的蓝印花布染坊,集中力量再度开始进行生产和销售。20世纪80年代,南通蓝印花布开始对外出口,二甲印染厂、启东工艺品印染厂等掌握印染技艺的工作人员在家建起蓝印花布染坊,并以家族传承的模式进行技艺传承。1982年,南通建立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开展蓝印花布的艺术研究与保护工作。1996年,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成立,其主要对蓝印花布进行收藏、整理研究、开发创新,组织抢救性保护工作。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南通二甲镇“正兴染坊”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展示基地。此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家庭作坊与蓝印花布博物馆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使蓝印花布技艺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2]。

二、南通蓝印花布制作要点

在南通蓝印花布制作中,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第一,独特的断刀技法使蓝印花布的图案设计与剪纸、年画略有不同,线条如果过长,则容易在刮浆时造成花版位移与破损。因此,制作者在构思图案形象的同时,要确保花版结实耐用,并重点考虑点与点的大小、线与线间的距离。第二,在画面绘制方面,可使用夸张的处理手法,抓住物体主要特征,刻画关键部位。第三,在题材方面,可将植物纹样与动物纹样相组合,并穿插人物形象,从而使画面既饱满又富有意趣,突出稚拙之美。第四,在图案选择方面,在满足人们生活和审美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各种吉祥图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见的有麒麟送子、鲤鱼跃龙门、富贵平安、五福捧寿等[3]。但在人物的描绘方面有所限制,尤其是五官、手指等细微之处局限于“舍形取神”“以意写实”的理念。第五,在纹样排列形式方面,可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为主,在重复的基础上尽量不添加更多基础形的变异。

三、南通蓝印花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南通蓝印花布制作材料易得,但是加工工序较为烦琐:先挑选优质布料,完成脱脂(将布料放置在含有脱脂剂的水中浸泡)后再放入清水中浸泡2—3天后取出;裱纸——选择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待纸张晾干后刷熟桐油,再次晾干后备用;设计画样——设计纹样并复刻于花版上;镂刻花版——用刻刀代替笔,竖直雕刻使刻线流畅、平滑;上油,即用鹅卵石打磨平整花版后刷涂熟桐油进行正反加固,晾干后重复2—3次压平操作;调浆刮浆——将黄豆粉与石灰粉按比例调和成糊状防染剂,将花版置于布料上均匀用力地刮浆,接版需精准自如,刮有防染剂的布料阴干后入缸染色;染色——将带有防染剂的布料整理平顺,在清水中浸泡后下缸染色,待20分钟左右捞出,此时颜色为青色,悬挂氧化待全部变蓝后再次下缸,根据蓝色深浅调整次数;刮灰——布料晒干后用定制的两把圆形刮灰刀以倾斜45度的角度刮去防染剂;冲洗晾晒——布经刮灰后需要进行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的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悬挂晾干。这套制作流程既耗时又耗力。虽然目前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可以提高南通蓝印花布制作效率,但破坏了其本真性。同时,纯手工制作的南通蓝印花布整体价格较高,由其延伸出的部分衍生品以棉布为主材料,在满足基本实用功能的同时未能考虑到现代审美需求,而且有些传承人难以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准平衡点,导致制作出的蓝印花布实际效果不佳,无法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此外,在南通蓝印花布款式设计上,部分传承人多使用蓝白二色进行搭配,这容易引起消费者出现审美疲劳,而融入新色彩又未能与纹饰造型设计理念保持一致。因此,创新发展能力偏弱、过时的花型与色彩设计等制约了南通蓝印花布的市场流通量,导致受众群体对南通蓝印花布的认可度不高。

四、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整合本土文旅资源,推进产业融合

当下,高质量的文旅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对南通蓝印花布进行传承与发展时,需抓住其文化特点,有效利用当地文旅资源,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打造“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新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而达到宣传南通蓝印花布的目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中强调,“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实现非遗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旅游助力非遗活态传承。通过创造全新场景让南通蓝印花布走近现代人们的生活,不仅能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还可为其“活起来”“火起来”开辟新的路径,使其制作技艺不再仅仅是“鲜有问津”,而是被更多人熟知。例如,南通市推出的“水韵江南”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为水绘园—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蓝印花布博物馆—濠河风景区,围绕城市文化进行宣传,使“非遗+旅游”不仅仅是旅游景区与非遗参观的结合,还是通过培育特色路线、开展双向培训、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等形式,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潮风”的流行,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品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打开了新的消费市场。在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可将其与文创产业相结合,以丰富产品的造型和功能。例如,与浙江乌镇同类型的江南古镇有很多,但其率先从水乡小镇转变为文化小镇。乌镇是蓝印花布原产地之一,其可将蓝印花布延伸到互动体验式染坊,以“前店后街”的传统模式为主,既可以让游客自己做,又可以让游客直接挑选成品,从而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二)加强多方协作及传承人培养

在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人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当下,而应实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带来,传统展览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在南通蓝印花布传播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数字敦煌、云游故宫、三星堆博物馆、数字多宝阁等都运用创新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出圈”,数字化管理能够消除各种地域、规模差距,充分发挥每一个博物馆、每一种文化的潜力,有利于激发人们了解非遗的兴趣。对此,要想促进南通蓝印花布的现代化发展,可对现有藏品、技艺进行数字化整理,融合数字化博物馆与“云展览”理念,遵循传统的艺术语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立体显示系统最大限度地保留图案信息,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需以南通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为纽带,实现线上参观、线上互动、线上分享,将南通蓝印花布向更加广泛的用户群体推广。此外,可根据受众群体需求对南通蓝印花布宣传方式进行改进,将传统文化、文创产品与数字化技术相互融合,抓住用户文化情怀,借助数字化技术让南通蓝印花布深入人心,用数字化技术让中国经典实现赓续传承。

随着时代不断更迭,用户需求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在南通蓝印花布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大力推进南通蓝印花布普及教育,重点支持其进校园,让高校成为南通蓝印花布传承的重要场所之一,培养大量优秀传承人才。同时,高校可开设与南通蓝印花布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创建大师工作室,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助力南通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此外,要不断创新传承氛围和学术平台,为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南通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传承。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以南通大学为基地,截至2023年共举办十一期印染技艺培训班,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宗旨,为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传承人提供了系统的学习平台,使蓝印花布走出南通、走向各地,走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模式,实现了院校传承、社会传承等多种传承模式的结合,创造出多样化的设计形式,赋予了南通蓝印花布新的生命力。

(三)加强品牌构建,提高知名度

生产性保护是当下传承与发展非遗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部分非遗文化因其手工特性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产品类别局限,同质化严重,传统文化内核与现代消费需求无法实现平衡。对此,可将品牌概念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寻找非遗文化所具备的特性并据此形成商标,再将品牌与消费者、产品、服务等因素相结合组成一个完整的非遗品牌发展模式[4]。通过品牌建设,可以为非遗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方案,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品牌建设还可以促进非遗传承人和相关机构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形成非遗共同体,合力推进非遗事业的发展[5]。

目前,市面上南通蓝印花布品牌有“元新蓝”“蓝麒麟”“正兴染坊”等。其中,“元新蓝”将南通蓝印花布的传统美学内涵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产品涉及服饰、家居、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对此,在传承与发展南通蓝印花布的过程中,可积极寻求合作,扩大其知名度,例如与知名服装品牌合作将蓝印花布带到中国国际时装周[6];与当地高校合作,以蓝印花布与蓝染为灵感创作服饰;与安慕希品牌合作设计带有蓝印花布元素的礼盒等。还可将品牌元素与城市公共空间装饰相结合,比如南通西站内部装饰以蓝印花布为基调,以海安花鼓、江风海韵、龙凤呈祥为主题,展现了南通深厚的文化底蕴;地铁二号线车身将经典纹样“梅兰竹菊”“江豚戏水”完美融合,使蓝印花布融入人们的生活,加深人们对南通蓝印花布的认知。

五、结语

非遗文化凝结着人们的智慧,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族群认同的重要基础。因此,发掘和弘扬非遗的当代价值,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南通蓝印花布这项非遗,要在做好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传承事业,贡献每一份力量,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倪沈键,吴灵姝.南通蓝印花布的当代传承与发展[J].民艺,2022(5):41-44.

[2]詹璁.江苏地区纺织类非遗的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3]吴元新.蓝印花布的历史与未来[J].民艺,2022(1):62-69.

[4]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72-80.

[5]左曼.数字时代汴绣品牌传承设计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3.

[6]陈冬梅.南通蓝印花布在现代时尚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4(1):105-107.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开发非遗校本课程 培植学校文化个性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