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海外市场策略和时机演化博弈分析
2024-06-13黎继子熊莹朱梦萍梅艳兰
摘要:在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军海外市场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价值链低端环节和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性,运用演化博弈方法,从供应链视角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游本土制造商选择何种赶超策略,以及下游海外销售商进入时机的关键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研发成本、技术研发风险和率先进入风险成本,对演化博弈系统趋向“市场导向,跟随进入”策略;而跟随进入成本和技术创新补贴促成博弈系统趋向于“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其中创新补贴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方向快速演化。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博弈;供应链;海外市场;市场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5.4;F27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559-(2024)05-0005-10
一、引言
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转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了十余年培育和壮大,我国在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产业、光伏产业和高端智能产业的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周全等,2023)[1]。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推进,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以及进入海外市场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为了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须走出国门,与全球价值链相融合,进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和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知识。
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市场波动大和不确定性因素多等特征,包括国际市场竞争力、地缘政治和消费者消费偏好等。因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海外市场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自身资源存量、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市场研发定位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游本土制造商进入海外市场选择何种技术研发战略和下游海外销售商如何选择进入时机。
目前现有文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中,主要聚焦在产业创新测度产业、创新路径和创新生态上。其中,余仙梅和谭晓丽(2023)[2]运用熵值法从政策环境支持层面、技术创新层面、产业市场层面这3个维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徐生霞和裴晶晶(2023)[3]以数字经济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探讨了数字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杨红燕(2022)[4]基于产业价值链重构的视角,建立产业价值链重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框架模型。刘凤芹和苏美丽(2022)[5]采用渐进式DID模型,实证分析技术并购和自主研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的差异性影响。周全等(2022)[6]从五螺旋创新视角,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圈自组织机制、创新主体自反机制、创新资源协同机制;并提出五螺旋创新机制的实施路径。李柏洲等(2022)[7]探究知识流动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创新主体、政府及环境之间的知识动态交互过程。然而,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海外市场的策略和时机选择,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何协同进入等方面,没有发现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在现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来探讨供应链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海外市场策略和时机,以便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外市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策略和时机演化博弈分析
考虑到分析的主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构成,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上升过程中,特别是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之间处于信息不对称,相互之间需要不断认知对方,并作出相应调整。这种情形非常匹配演化博弈模型所需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演化博弈中的主体具有有限理性;二是博弈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博弈主体采取某种策略时,其会对该策略的利益进行分析和权衡。如果该策略与自己的预期不相符,那么该博弈主体会通过不断地学习、模仿来改进自己的策略,最终达到一个相对最优的局面。为此本文采用演化博弈来进行分析。
1.基本假设
假设1战略性新兴产业博弈双方为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且博弈主体具有有限理性。在博弈进行时,当博弈双方选择某种策略时,会对所选策略的利益、成本和风险进行分析,通过不断学习来调整自己的决策,最终使博弈达到双赢。
假设2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供应链上游本土制造商有着两种技术研发战略:技术导向研发策略和市场导向研发策略;下游海外销售商根据战略新兴产业在海外市场选定进入时机,也存在着两种选择:率先进入策略和跟随进入策略;故此双方博弈存在(技术导向,率先进入)、(市场导向,跟随进入)、(技术导向,跟随进入)和(市场导向,率先进入)四种策略组合。在博弈过程中,假设本土制造商选择技术导向战略的概率为x(0≤x≤1),选择市场导向战略的概率为1-x;而海外销售商选择率先进入策略的概率为y(0≤y≤1),选择跟随进入策略的概率为1-y。
假设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销售价格为pi,则技术导向战略下的产品价格为pt,市场导向战略下产品的价格为pm。产品需求量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用价格敏感系数α(0≤α≤1)来衡量。
假设4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为qi,则技术导向战略下的产品质量为qt,市场导向战略下产品的质量为qm,产品的需求量会受到产品质量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用需求质量弹性系数来衡量,假设为β(0≤β≤1)。与此同时,质量的变化也会引起成本的变化,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用质量成本系数γ(0≤γ≤1)来衡量。
假设5考虑到不同技术研发战略与不同进入时机的利益有较大的差别,假设在(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的利益为π1,(技术导向,跟随进入)策略的利益为θπ1(0lt;θlt;1);(市场导向,率先进入)策略的利益为π2,(市场导向,跟随进入)策略的利益为θπ2(π1gt;π2gt;0),其中θ为率先进入和跟随进入利益的比值。另外,设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从市场中获得产品收益分配系数为:λ1和(1-λ1),0lt;λ1lt;1。根据Bernstein等(2004)[8]和Lee等(2016)[9]对质量、价格、成本、需求关系的研究,设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产品质量、价格呈一次线性函数关系,则需求函数为Di=a-αpi+βqi,而成本与质量呈二次指数函数关系,成本函数为Ci=γqi(2)。a代表为市场的基础需求且a≥0,那么利润函数为πi=api-αpi(2)+βpiqi-γqi(2)。
假设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引领产业有巨大拉动性,因此本土上游企业采取技术导向战略时,政府部门将给予技术创新补贴s(sgt;0),以便企业能更好进行突破式创新,这会使企业获得超预期的收益kπ1(kgt;1)。同理,上游本土制造商与下游海外销售商,按比例进行分配总体利润,假设为λ1和(1-λ1),0lt;λ1lt;1。同时上游本土企业也会付出相应的技术研发成本c1(c1gt;0);另外,由于技术导向策略具有高风险、高不稳定特征,因此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也面临较大的研发风险成本I(Igt;0)。如果本土制造商企业选择市场导向研发策略,企业会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风险较低的渐进式技术创新,则其研发成本为δc1(0lt;δlt;1),δ为渐进式技术创新成本系数。
假设7海外销售商在选择率先进入策略时,考虑到存在市场稳定性较低且不确定性因素多,如果海外销售商选择率先进入策略会付出一定程度的销售风险成本。一般来说,市场导向研发模式下的销售风险低于技术研发导向模式的销售风险,假设技术导向模式下海外销售商的销售风险成本为c0(c0gt;0),则市场导向模式下的销售风险成本为μc0(0lt;μlt;1)。另外,选择跟随进入策略,可能面临先进入者设立的市场壁垒,为此,技术导向模式下海外销售商的额外付出成本为c4,市场导向模式下的额外付出成本为μc4。
2.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演化博弈模型,在模型中博弈双方在不同策略模式下的收益矩阵如表1。
本土制造商技术导向策略和市场导向策略下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M1=y[λ1(1+k)π1+s-c1-I]+(1-y)(λ1θπ1+s-c1-I)
=yλ1(1+k-θ)π1+λ1θπ1+s-c1-I
M2=y(λ1π2-δc1)+(1-y)(λ1θπ2-δc1)=yλ1(1-θ)π2+λ1θπ2-δc1
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策略和跟随进入策略下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W1=x[(1-λ1)(1+k)π1-c0]+(1-x)[(1-λ1)π2-μc0]=x{(1-λ1)[(1+k)π1-π2]-(1-μ)c0}+(1-λ1)π2-μc0(3)
W2=x[(1-λ1)θπ1-c4]+(1-x)[(1-λ1)θπ2-μc4]
=x[(1-λ1)θ(π1-π2)-(1-μ)c4]+(1-λ1)θπ2-μc4(4)
本土制造商和海外销售商的平均期望收益分别为:
M(-)=xM1+(1-x)M2"(5)
W(-)=yW1+(1-y)W2"(6)
将公式(1)~(4)代入(5)式和(6)式,可得到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的动态方程分别为:
=x(M1-M(-))
=x(1-x)(M1-M2)
=x(1-x){y[λ1(1-θ)(π1-π2)+λ1kπ1]+λ1θ(π1-π2)+s-(1-δ)c1-I}(7)
dt(dy)=y(W1-W(-))
=y(1-y)(W1-W2)
=y(1-y){x[(1-λ1)(1-θ)(π1-π2)+(1-λ1)kπ1-(1-μ)(c0-c4)]+(1-λ1)(1-θ)π2-μ(c0-c4)}(8)
令d(d)=0,dt(dy)=0可得到该动态方程的均衡点,分别为E1(0,0),E2(0,1),E3(1,0),E4(1,1),E5(x*,y*)。其中:
x*=μ(c0-c4)-(1-λ1)(1-θ)π2
(1-λ1)(1+k-θ)π1-(c0-c4)+[μ(c0-c4)-(1-λ1)(1-θ)π2],
y*=I+(1-δ)c1-s-λ1θ(π1-π2)
λ1(1-θ)(π1-π2)+λ1kπ1。
3.均衡点稳定性及演化结果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演化博弈,可由上述复制动态方程来描述,但所得均衡点未必是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ESS)。通过Friedman(1991)[10]构建博弈系统的雅可比(Ja-cobim)矩阵(J),可得出双方演化博弈均衡点的局部稳定性,若det(J)gt;0且tr(J)lt;0,则该均衡点为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韩小花和薛声家,2010)[11]。雅可比矩阵如下:
J=
其中:
A11=(1-2x){y[λ1(1-θ)(π1-π2)+λ1kπ1]+λ1θ(π1-π2)+s-(1-δ)c1-I},
A12=x(1-x)[λ1(1-θ)(π1-π2)+λ1kπ1],
A21=y(1-y)[(1-λ1)(1-θ)(π1-π2)+(1-λ1)kπ1-(1-μ)(c0-c4)],
A22=(1-2y){x[(1-λ1)(1-θ)(π1-π2)+(1-λ1)kπ1-(1-μ)(c0-c4)]+(1-λ1)(1-θ)π2-μ(c0-c4)},
由于各参数值未知,因此需要对各均衡点的稳定性进一步分析,对上游本土制造商进入海外市场采取不同研发定位策略与下游海外销售商不同进入时机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Case1:
当λ1θ(π1-π2)+slt;(1-δ)c1+I且λ1[(1+k)π1-π2]+sgt;(1-δ)c1+I,(1-λ1)(1-θ)π2gt;μ(c0-c4),(1-λ1)(1+k-θ)π1gt;c0-c4时,Case1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如表2所示。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策略演化存在唯一的稳定策略(ESS)为E4(1,1),说明两个博弈主体存在(技术导向,率先进入)这一唯一的稳定策略。此时,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的演化博弈相位图由图1所示。
Case2:
当λ1θ(π1-π2)+slt;(1-δ)c1+I且λ1[(1+k)π1-π2]+sgt;(1-δ)c1+I,(1-λ1)(1-θ)π2gt;μ(c0-c4),(1-λ1)(1+k-θ)π1lt;c0-c4时,Case2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如
Case3:
当λ1θ(π1-π2)+slt;(1-δ)c1+I且λ1[(1+k)π1-π2]+sgt;(1-δ)c1+I,(1-λ1)(1-θ)π2lt;μ(c0-c4),(1-λ1)(1+k-θ)π1gt;c0-c4时,Case3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如表4所示。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策略演化存在两个稳定策略(ESS),即E1(0,0)和E4(1,1),说明两个博弈主体策略要么向(市场导向,跟随进入)演化,要么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演化。此时,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的演化博弈相位图由图1所示。
Case4:
当λ1θ(π1-π2)+slt;(1-δ)c1+I且λ1[(1+k)π1-π2]+sgt;(1-δ)c1+I,(1-λ1)(1-θ)π2lt;μ(c0-c4),(1-λ1)(1+k-θ)π1lt;c0-c4时,Case4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如表5所示。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策略演化存在唯一的稳定策略(ESS)为E1(0,0),说明两个博弈主体存在(市场导向,跟随进入)这一唯一的稳定策略。此时,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的演化博弈相位图由图1所示。
综上分析,博弈主体双方最终收敛于哪个策略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初始状态和收益矩阵。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当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的收益达到一定程度时,博弈双方策略才会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或(市场导向,跟随进入)演化;反之,博弈双方会因为收益矩阵未达到预期目标而导致双方始终处于动态博弈状态。
4.参数变化对系统演化稳定结果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情况3最为典型,为此当满足条件时,博弈主体双方的策略要么收敛于(技术导向,率先进入),要么收敛于(市场导向,跟随进入),当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博弈双方策略演化收敛于不同的均衡点,那么系统最终会收敛于哪个策略,有必要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游本土制造商进入海外市场选择何种技术研发战略和下游海外销售商进入海外市场时机选择的博弈过程中,E1和E4都为局部稳定点,E2和E3均为局部不稳定的出发点,E5为鞍点。不论博弈双方初始处于何种状态,经过不断地长期博弈,双方都会向着E1(0,0)点(市场导向,跟随进入)或E4(1,1)点(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的方向演进。最终博弈双方如何选择与SE1E2E5E3和SE2E4E3E5的相对大小有关,分别记为S1、S2、S1的表达式如(10)式所示。如果S1=S2,双方战略选择演化收敛于两种状态的概率相等;如果S1gt;S2,双方战略的选择收敛于E1;如果S1lt;S2,则双方战略的选择收敛于E4,根据对影响面积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即可推测双方的演化方向,具体分析如下:
命题1海外市场机制下,上游本土制造商的研发成本、研发风险成本越高,下游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风险成本越大,跟随进入成本越小时,博弈双方向(市场导向,跟随进入)策略演化的概率增大;反之,博弈双方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演化的概率增大。
证明:当S1分别对c1、I、c0、c4求偏导时,可得到:
因此,S1是c1、I、和c0的单调增函数,是c4的单调减函数。当上游本土制造商技术导向研发成本c1、研发风险成本I越大;下游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风险成本c0越大,跟随进入成本c4越小,上游本土制造商选择市场导向,下游海外销售商选择跟随进入的概率增大。
上游本土制造商进入海外市场选择技术导向时的研发风险成本和研发成本越高,意味着上游本土制造商要承担巨大的资本风险,如果企业自身资源存量足够雄厚,那么企业以技术导向战略进入海外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占领市场主流地位并开拓潜在市场空间,增强客户粘性;反之,如果企业无力承担巨大的技术导向成本,那么企业选择市场导向的概率将增大。而下游海外销售商进入海外市场的时机选择除了考虑自身资源存量外,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如果上游本土制造商技术导向下的研发成功率较低且率先进入市场风险很大时,海外销售商可能会持观望态度,待市场较稳定时选择跟随进入;如果上游本土制造商市场导向下的市场潜在空间开发难度大或者受发达国家本土制造商抵制,此时海外销售商选择率先进入依然需要付出较大的风险。鉴于上述分析,海外销售商选择跟随进入海外市场的概率随着风险成本和研发成本的增大而增大。
命题2海外市场机制下,海外销售商选择率先进入,市场导向下的销售风险成本占技术导向下的风险成本比例越高;或者海外销售商选择跟随进入,市场导向下的进入成本占技术导向下的进入成本比例越高,上游本土制造商和下游海外销售商选择(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的概率就会降低。
证明:根据式(10)对成本系数μ进行求偏导,可知:
故S1是μ的单调增函数,随着μ的增加,S1的面积相应地会增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高风险、低稳定和高收入等特征,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海外市场的风险和成本远大于跟随进入的风险和成本,当成本系数μ越大时,下游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所承受的未知风险和跟随进入成本越高,前者远大于后者,相应地在技术导向下率先进入风险或者跟随进入成本更高,下游海外销售商考虑到自身资源存量、市场高不稳定性,其选择市场导向下跟随进入策略的概率增加。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增强会使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当下游海外销售商选择跟随进入时,上游本土制造商考虑到整体竞争力和技术导向产品效益的滞后性,可能会选择市场导向策略,因此博弈双方选择(市场导向,跟随进入)策略的概率随着成本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命题3海外市场机制下,技术创新补贴力度的增强,降低了上游本土制造商的技术研发成本,同时也间接性地分担了部分研发风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积极性,此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选择(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的概率会增大。
证明:根据公式(10)对s进行求偏导,可得:
故S1是s的单调减函数,S1会随着创新补贴s的增大而减小,系统向E4(1,1)点演化的概率将增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游本土制造商进入海外市场采取技术导向,不仅要以创新驱动突破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而且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沉没成本和风险,此时,技术创新补贴的鼓励,提高了制造企业研发积极性,刺激更多企业进入海外市场进行技术创新,进而间接性提高了技术研发成功率,技术研发成功将使企业获得较为可观的超额收益,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会吸引下游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海外市场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此外,由于超额利润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增强了上下游之间的粘性和信任度,进一步夯实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进入海外市场的国际地位,所以博弈双方选择(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的概率随创新补贴的增大而增大。
命题4海外市场机制下,随着渐进式创新成本占技术研发成本的比例越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选择(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的概率越大。
证明:根据
可知S1是渐进式技术创新成本系数δ的单调减函数,随着δ的增大,S2的面积也会增大,系统向E4(1,1)点演化的概率将增加。
渐进式创新一般于市场导向中实施,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对产品进行“外表”创新,由于市场趋于稳定,该种创新的利润空间相对很小,如果δ很大,渐进式创新成本接近技术研发成本或者超过所获利润时,企业放弃市场导向转向技术导向的概率增大。如果上游本土制造商进入海外市场选择技术导向,虽然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一旦技术研发成功,能够很快进入主流市场主导价值网络结构洞,增强国际话语权,同时也能在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增强企业品牌形象。与此同时,受巨大利益的吸引,下游海外销售商选择率先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也会增大。因此系统会向着上游本土制造商技术导向和下游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路径演化的概率随渐进式技术创新成本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命题5海外销售商跟随进入所占率先进入利润比例θ对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影响视具体情况而定。
由
可得S1与海外销售商跟随进入所占率先进入利润比例θ不是单调函数。若gt;0,博弈双方选择(市场导向,跟随进入)策略的概率会随利益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若lt;0,博弈双方选择(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的概率会随利益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命题6收益和超额收益分配系数对博弈双方策略的影响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根据
可知S1与收益和超额收益分配系数λ1不是单调的函数关系,博弈双方的最终演化结果要视情况而定。当gt;0时,S1是λ1的单调增函数,博弈双方选择(市场导向,跟随进入)策略的概率会随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当lt;0时,S1是λ1的单调减函数,博弈双方选择(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的概率会随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三、仿真分析
在前文论证各因素对博弈双方策略选择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进入海外市场选择的演化规律,同时运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在海外市场机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游本土制造商进入海外市场主要受制于潜在巨大风险成本和研发创新成本,而下游海外销售商主要考虑率先进入风险成本和跟随进入成本,同时研发创新补贴对于刺激供应链积极性也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受风险成本、成本系数、创新成本系数和技术创新补贴的影响的演化结果进行仿真分析。本文以光伏产业为例,对该新兴产业中某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入海外市场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参照以往研究(王旭坪等,2022)[12]和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应参数进行调整,初始赋值为:
a=100,α=0.1,β=0.8,γ=0.6,pt=8,pm=5,qt=15,qm=7,λ1=0.55,θ=0.69,k=0.2,s=160,δ=0.45,c1=230,I=235,μ=0.7,c0=240,
c4=100;由于Case3存在(技术导向,率先进入)和(市场导向,跟随进入)两个稳定状态,其他三种Case的演化结果明确。因此,在Case3下对上述关键因素变化进行仿真分析,能够更直观地说明各参数发生变化将如何影响双方策略的演化方向,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数值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和双方演化相位图一致。
1.风险成本、成本系数和创新成本系数对双方演化结果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策略的选择都是建立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且风险成本、成本系数和创新成本系数对于企业自身利益大小影响显著。根据前文分析,风险成本越大,成本系数越大,创新成本系数越小,越可能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向(市场导向,跟随进入)方向演化,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分析,假定其他参数不变,风险成本I的取值分别为238、240、242、244;成本系数μ的取值分别为0.6、0.7、0.8、0.9;创新成本系数δ的取值分别为0.35、0.4、0.45、0.5。具体仿真结果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图3仿真结果验证了命题1,同时可发现风险成本对博弈双方的演化在240~242之间存在阈值,当风险成本小于阈值时,博弈双方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演化的速度越快。因此,上游本土制造商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应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自身资源存量自评,同时低风险成本和潜在市场也会吸引下游本土制造商率先进入市场。
图4验证了命题1和命题2,当下游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风险成本增速大于跟随进入成本时,成本系数对博弈双方的演化在0.7~0.8之间存在阈值,当成本系数大于阈值时,博弈双方向(市场导向,跟随进入)策略演化的概率越大。成本系数越大,表明下游海外销售商率先进入的潜在市场风险越大,同时,也会间接性地影响上游本土制造商技术研发战略的选择,如果上游本土制造商此时选择技术导向战略,可能会由于市场开拓难度大、发达国家企业的强烈抵制以及研发成本巨大等导致上游本土制造商无法在海外市场正常运行。因此上游本土制造商选择市场导向的概率增大。
图5验证了命题4,创新成本系数是上游本土制造商市场导向渐进式创新成本占技术导向技术研发成本比例,由图5可知,创新成本系数对博弈双方的演化也存在阈值,当创新成本系数大于阈值时,系数越大,博弈双方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演化的速度越快。由于技术研发是根本性创新,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和原产品具有本质性区别,市场潜在空间大于渐进式创新市场潜在空间,当创新成本系数增大时,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盈利空间压缩,甚至出现亏损现象。因此上游本土制造商考虑到长期利益的发展,即使研发创新成本大于渐进式创新成本,选择技术导向战略的概率将会增大。与此同时,下游海外销售商受市场利润空间的影响,即使率先进入会有较大风险成本,选择率先进入的概率也会增大。
2.技术创新补贴对双方演化结果的影响
技术创新补贴不仅可以降低上游本土制造商的技术研发成本,还能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提高其整体竞争力。假定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补贴s分别取150、154、158、162,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数值仿真验证了命题3,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权衡利弊难以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演化时,政府的技术创新补贴力度也存在阈值,在150~154之间,当技术创新补贴大于阈值时,补贴力度越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策略演化的概率越高。反之,若技术创新补贴力度过小,不足以激励演化博弈双方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的方向演化。由此可见,在国际市场机制下,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与支持起着显著性的正向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如何进入海外市场的动态演化模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性、新兴性为基础,考虑了系统双方博弈过程中的收益、各类成本、风险以及政府的技术创新补贴,并且在理论分析各类因素对博弈双方演化路径影响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外市场机制下,技术研发成本、技术研发风险成本、率先进入风险成本和成本系数因素对博弈系统趋于(市场导向,跟随进入)具有正向作用;而跟随进入成本、技术创新补贴和创新成本系数对博弈系统趋于(技术导向,率先进入)具有正向作用,其中创新补贴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方向演化;收益分配系数和利益系数对博弈双方的影响效果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2.启示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得到如下启示:(1)企业自身资源与市场环境要相协调。首先对于上游本土制造商而言,进入海外市场选择何种技术研发战略,要将内外部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若企业实力雄厚选择市场导向战略,可能会出现资源配置浪费和错失发展机遇等现象,相反若自身资源较弱而选择技术导向可能会因研发成本、风险等原因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其次对于下游海外销售商而言,技术导向战略下的巨大利润会对其产生极大的诱惑,一些下游海外销售商可能会怀有侥幸心理,选择率先进入,但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的限制,无法利用率先进入的先动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进而导致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阻。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要以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综合分析如何进入海外市场。(2)政府创新补贴力度要适中。政府的创新补贴能够激励更多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但该补贴力度要适中,若补贴力度低于阈值,无法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向(技术导向,率先进入)方向演化;若补贴力度过高,加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价值性,可能会诱使许多能力参差不齐的企业盲目进入海外市场,这不仅会使部分企业陷入泥泞状态,还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处于低端环节。此外,政府还应该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各环节的发展特点进行有序引导,避免海外市场产业趋同严重。
参考文献:
[1]周全,程梦婷,陈九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2):57-65.
[2]余仙梅,谭晓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3,44(3):255-261..
[3]徐生霞,裴晶晶.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3(12):23-28
[4]杨红燕.基于产业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40(6):34-39.
[5]刘凤芹,苏美丽.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路径:技术并购还是自主研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8):117-136.
[6]周全,程梦婷,吴绍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圈的五螺旋创新机制与实施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22,40(2):73-79.
[7]李柏洲,王雪,薛璐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3):173-182.
[8]BernsteinF,FedergruenA.Ageneralequilibriummodelforindustrieswithpriceandservicecompetition[J].Oper-ationsResearch:TheJournaloftheOperationsResearchSocietyofAmerica,2004,52(6):868-886.
[9]LeeSY,DaekiSK.Whenisservitizationaprofitablecompetitivestrategy?[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6,173(3):43-53.
[10]FriedmanD.Evolutiongameineconomics[J].Economet-rica,1991,59(3):637-666.
[11]韩小花,薛声家.竞争的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的演化博弈决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7):1487-1493.
[12]王旭坪,马睿泽,阮俊虎,等.区块链环境下农户和合作社上链行为网络演化博弈[J].管理工程学报,2022,36(3):225-235.
AnEvolutionalGameAnalysisoftheStrategiesandTimingofChina's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EnteringOverseasMarketsFromaSupply
ChainPerspective
LIJizi,XIONGYing,ZHUMengping,MEIYanlan
(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China)
Abstract:Atthecriticalperiodofeconomicdevelopmentandtransformation,enteringoverseasmarketisacrucialmeasureforChina’s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tobreakthroughlow-endvaluechainandenhancetheirdiscoursepowerininternationalmarket.Basedontheleadingrole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thispaperconstructsanevolutionarygamemodelfromasupplychainperspectivetoanalyzethestrategiesforChineseenterprisesintheseindustriestoenteroverseasmarket.Themodelevaluatesthekeyfactorsinfluencingupstreamlocalmanufacturers’choicesofcatch-upstrategiesandthetimingfordownstreamoverseasdistributorstoenterthemarket.Theresearchresultsindicatethatthecostof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Ramp;D),therisksassociatedwithRamp;D,andtheriskcostsofbeingafirst-mover,pushtheevolutionarygamesystemtowardsa“market-oriented,followerentry”strategy.Conversely,thecostsoffollowerentryandtechnologyinnovationsubsidiesdrivethesystemtowardsa“technology-oriented,first-moverentry”strategy.Notably,innovationsubsidiesneedtoreachacertainintensityinordertoacceleratetheevolutionaryshiftofupstreamanddownstreamenterprisesinthe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supplychaintowardsthe\"technology-oriented,firsttoenter\"strategydirection.
Keywords: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evolutionarygametheory;supplychain;overseasmarkets;marketrisks
(责任编辑:刘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