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2016-09-14刘志峰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培育策略战略性新兴产业

刘志峰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产业生态位理论,提高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增强发展优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它,需细致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科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机制,合理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策略。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模式 培育机制 培育策略

生态位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描述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关系状态,反映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空间位置、功能作用和资源格局,体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的错落布局和秩序安排。产业生态位是生态位理论在产业经济领域的渗透应用,对于探讨产业发展定位、方向、优势和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有效分析工具。本文利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基本思想,重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概念内涵、培育模式、培育机制和培育策略问题展开论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概念与内涵

1910年,Johnson首次提出“生态位”一词,美国学者Grinnell(1917)对生态位进行了概念界定。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生态位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研究范式,主要分析“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用性、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张光宇等,2014),并“广泛应用在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种群(population)的多样性和种群的进化研究中”(张光宇等,2014)。关于生态位的概念内涵,学术界存在三种代表性观点(叶芬斌等,2012):一是Grinnell的“空间生态位”,突出物种分布关系和环境安排。二是Elton的“功能生态位”,强调物种所处位置和角色。三是Hunchinson的“多维生态位”,提倡物种的空间和功能。此外,Whittaker等人提出的“复杂生态位”观点也颇受学界关注。Whittaker等人认为,生态位可视作一个变量限定为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也可作为群落的“生境”或生态环境。其中,“生境”主要由物种群落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整体因素组成,这两个变量有机结合形成集合平面,再加上尺度变量,便组成了三维空间体系,决定生态位的复杂性特征(叶芬斌等,2012)。

作为生态位思想在产业发展领域的应用体现,产业生态位主要指特殊、不受重视的产业及产品的空间和功能。虽然这些产业及产品的发展规模相对有限,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利好”,因而产业生态位也可称为“利基市场”、“小众市场”或“缝隙市场”。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产业生态位是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来自没有被服务好的领域。系统分析产业生态位有助于弥补传统营销的不足,发现技术、产品领域的细小市场,发展完善产业体系。由于细小市场不易引起重视关注,加上投资者不愿意涉足,日本产业界也将“缝隙产业中的经营”称为“风险事业”(叶芬斌等,2012)。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生态位理论快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很好地指导了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概括而言,产业生态位是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空间范围。促进产业发展是研究探索产业生态位理论的主要目的。对于“小众市场”或“缝隙市场”中产业及产品,产业生态位理论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经过与市场环境的适应互动,新产业及产品占据市场空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生态位内外环境的有机结合,促进新产业及产品发展机制的形成运作(刘贻新等,2015)。产业生态位发展须依附一定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产业发展体制、运作机制和政策制度。构建产业生态位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动态过程,会受到产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过程包括产业选择、产业培育和建立、产业政策制定及扶持、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市场稳固、产业生态位评价及扶持政策手段撤销五个方面(李华军等,2012)。产业生态位始终伴随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产业生态位的动态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类型的新形态,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定的产业规模、市场范围和地位作用,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作为一个有机功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具有多方面特征:地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根植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良好的地理位置、资源基础、产业优势和政策条件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提供坚实基础。特色性。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发展,一些省份在生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高适合度的生态位空间。辐射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完善、产业技术创新升级、产业发展链延伸和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空间性。相对已有产业生态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是一种新的生态位类型。“一个新出现的生态位总会伴随着一个社会网络,包括生产者、使用者、监控者和社会团体等”(张光宇等,2014)。这些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互动开放的主体空间或利益空间,实现资源信息正常流转,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创新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培育模式

(一)名企辐射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于相关企业,其生态位培育发展也应基于相关企业生态位。围绕某个地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几个或若干个“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康胜,2004),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一些实力强、影响广的知名企业,能够不断吸引战略性新兴企业集聚,进而形成单个企业所无法具有的集聚优势。从生态位角度来看,知名企业的生态位发展会影响带动集聚区域内其他企业的生态位发展,这些企业能够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享有更为优质丰富的发展资源,营造更为稳定的多维超体积空间。借助地区之间协同发展,利用相关省市彼此之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吸引相关的知名企业进驻,发挥知名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发展。

(二)产业自生型

从产业集群视角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上是一个“自组织协同和演化的有机复杂性系统”(康胜,2004)。与之对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也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自组织形成的。作为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生态位具有意识性和主体能动性,会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发展。因此,合理培育人力资源生态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具体而言,就是要认真研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全面把握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通过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格局、优势地位和功能作用等,不断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

(三)政府扶持型

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七大领域,并在2012年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24个方向。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领域,考虑到投资风险性和未知性,很多投资者在做出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时往往谨慎保守,使社会力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情不高。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投资风险顾虑,调动投资积极性。如各省市可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从贷款、税收、专项经费和人才等方面,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四)多方合力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银行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作用的有效发挥。政府主要发挥政策引导、战略决策和资源统筹配置等作用;行业协会主要发挥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沟通协调等作用;企业主要发挥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和市场开拓等作用;大学主要发挥智力支持、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教育培训等作用;科研机构主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攻关和创新等作用;银行主要发挥资金支持、结算业务办理、融资服务等作用。虽然各相关主体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但彼此存在利益共同点,合理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发展。通过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各主体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形成有效合力,共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发展。

(五)协同发展型

根据协同发展范围,“协同发展型”培育模式可分为省内协同发展和省外协同发展两种模式。省内协同发展模式主要是某个省份各地市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协同发展;省外协同发展模式主要是某个省份与邻近省份联合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以河北省发展实际来看,目前该省石家庄、唐山、廊坊、张家口等地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发展规模。这些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构建完善,有利于河北省内其他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协同培育。京津两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水平高。北京“以信息、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在现代服务、新材料、民航科技、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特色优势,在新能源、绿色经济、三网融合产业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赵冬梅,2015)。天津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已领跑全国相关产业领域发展,现正处于“提升技术、扩大规模”的发展阶段。河北可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京津两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培育机制

(一)管理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发展,依赖丰富多样的内外环境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决定和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发展过程。从经营管理角度来看,环境要素及相互关系的多样性会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发展的管理难度。不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复杂性问题,会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发展的有序推进。因此,要合理构建管理机制,一方面疏导协调构成要素之间关系,强化要素关系稳定,发挥要素优势作用,避免要素之间功能妨害,另一方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要求,抑制弱化环境因素的不确定影响,确保产业生态位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能和信息流转,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发展力。

(二)创新机制

“任何经济组织要取得持续发展一般应满足三个基本要求:核心能力的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维持、不断地组织和技术创新”(康胜,2004)。作为经济组织的有效形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会面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等方面影响。借力外部影响,提升核心能力,增强竞争优势,实施创新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的主要目的。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组织、技术、产品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很难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整体提升。通过各层面协同创新,有利于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保障机制

根据内容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的保障机制可分为物能信息保障、结构功能保障和外部关系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功能体,其培育发展首先要保障正常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次要保障生态位内部结构和功能合理稳定。最后要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稳定关系。通过合理营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及时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变化动态,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适应能力,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持续发展。

(四)评价机制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属于组织变革的表现,其动因是“获取潜在利润”(李桂荣,2006)。潜在利润的高低多寡是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成效的重要依据。组织变革大多涉及成本因素,即由组织变革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成果巩固发生的价值总和,学术界称之为组织变革成本。同样,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也要考虑培育成本。参照组织变革成本的概念(李桂荣,2006),可以将生态位培育成本理解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过程发生的价值总和,包括培育过程正常投入人财物等资源的价值费用和处理各种应急问题的支出费用。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需要关注和考虑成本问题,因此要合理评价培育成本的投入和产出,不断明确培育方向,合理选择培育方式,稳步推进培育过程,保证培育目标实现。

(五)治理机制

缺少必要的治理机制,既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各层面的利益协调和疏导,也不利于各省份之间合作关系的积极营造,会“扭曲合作行为并形成负协同”(张聪群,2007),进而影响生态位培育目标顺利实现。治理机制构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各省份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信息公开性、客观性和对称性的多层面要求。二是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过程中各层面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现实要求。三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各构成层面之间协同水平、协同效应的必然要求。据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治理机制与协同效应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典型相关系数达0.902”(孙国强等,2005)。协同效应与培育绩效也存在紧密关系,因此构建治理机制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培育策略

(一)科学开展产业评价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较强发展潜力,要正确认识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得到了有效保障。尽管不同省份在争取国家专项经费金额上存在差异,但都面临如何确保资金高效安全使用的问题,认真组织开展产业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借鉴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理论,可从数量增长、比例增加、结构改善、质量与效益提升、效率提高、发展潜力等方面,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证调查,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首先,应立足产业发展定位,明确各省份功能分区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各省份产业布局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并根据各省份产业基础和优势,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实际,整合已有产业资源,合理引导产业资源走向,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产品和集群快速发展。最后,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省内外产业资源,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和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空间。例如,北京由于高度重视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空间稳固、优势显著(赵冬梅,2015)。同样,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天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好成绩。国内其他省份可有效借鉴京津两地的发展优势和成功经验,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布局空间。

(三)积极优化发展环境

目前,由于各省份之间存在公共服务政策落差,一些省份对外部优质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弱,科技成果转移落地较少。在宏观层面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瞄准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沿,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竞争力。在中观层面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始终要服务各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建设经济强省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探索构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微观层面上,推动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银行等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化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教育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发展。

(四)稳步推进培育过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发展过程包括选择布局、构建培育、完善优化、创新突变和升级转换五个阶段。根据发展过程,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协调各相关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结合利益诉求,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目标愿景。各省份围绕各自“十三五”发展目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实际,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互动平台,协调整合各相关方利益关系;建立集聚国家科技资源、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领军人才的高端平台,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加大产业创新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

(五)积极打造优势特色

首先,以构建产品群、产业群为抓手,加快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规模优势、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其次,“基于市场力量推动,相关各方基于共同的利益在一些共同关注的领域和不同层面,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交流活动”(张庆杰等,2009)。最后,分层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产业主体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先试先行,赋予产业主体更多权利,激发产业主体热情,使其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张光宇等.战略生态位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4

2.叶芬斌,许为民.技术生态位与技术范式变迁[J].科学学研究,2012(3)

3.刘贻新等.战略生态位管理与技术创新:理论背景及其研究框架[J].系统科学学报,2015(4)

4.李华军等.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

5.康胜.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未来与发展,2004(2)

6.赵冬梅.依托京津发展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7.李桂荣.大学组织变革成本分析[J].教育研究,2006(2)

8.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孙国强,范建红.网络组织治理机制与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J].经济管理,2005(12)

10.张庆杰,申兵,汪阳红,袁朱,贾若祥,欧阳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及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7)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培育策略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