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探研
2024-05-07王清兰
王清兰
摘要:“双减”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设计个性化实践作业,同时关注作业的趣味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利用校内外资源,进一步优化实践活动设计,建立完善的作业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实践性作业品质。
关键词:“双减”;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趣味性;资源;评估;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129-04
在“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是提高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性作业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并借助主动性思考和探究等思维活动,逐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业[1]。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实践性作业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对法律的认知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分析“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必要性、误区及具体策略,以提高实践性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基于“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2]。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特点,只有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全面,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理解并运用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可见,道德与法治学科引入实践性作业设计非常必要。
1.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作业形式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书面作业为主,缺乏与实践结合的环节,很难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实践性作业侧重于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动手操作中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问题的探究和团队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2.引发学生对价值观和法律的深度思考
道德與法治学科有许多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如自由、公平、责任等。通过实践性作业,学生能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价值,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力和法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3.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性作业设计可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形成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在与社区或社会组织的合作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3]。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的误区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作业,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实践性作业的效果不佳。下面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模拟法庭”课后实践作业为例,深入分析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忽略学生主体性
在实践活动设计中,部分教师的主导性过于突出,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以“模拟法庭”作业为例,部分教师在活动的角色分配和方案设计上“一言堂”,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规定动作和任务。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失去发展自我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和辩论能力的机会。
2.缺乏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部分实践性作业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模拟法庭”活动中,虽然学生有机会扮演法律角色并进行虚拟法庭辩论,但这种活动的范围和深度远远无法满足真实生活中解决法律问题和纠纷的需要,也就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纠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设计目标不明确
部分实践性作业目标存在不明确或过于笼统的情况,导致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例如,部分教师设计的“模拟法庭”辩论实践性作业没有针对如何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以及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作出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在操作中就不会有意识地加强知识积累、提升相应能力。
4.缺乏综合性和合作性
部分实践活动过于注重某一特定能力的发展,而忽视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过于关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辩论技巧的提高,而忽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运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三、“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要在实践性作业设计中增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容,以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积极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个性化实践作业
在“双减”视角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作业设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合理的任务设置和指导实现作业任务的个性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其在实践中探索价值观和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方式[4]。例如,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的课前实践性作业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友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学会如何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设计策略具体如下。其一,创设个性化的虚拟情境。教师可创设一个虚拟情境,设定互动对话和情感交往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和感受线上交友的真实情况,并认识到其中的潜在风险。其二,结合学生对网络交友的认知,提供个性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视频、图文材料和案例,让学生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分析案例并总结规范自己行为的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各自收集到的有效的线上交友经验。其三,设定个性化实践活动,做好活动的安排工作。实践活动可依托校内或校外的线上平台模拟进行,让学生根据学习和讨论的结果,以书面或口头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模拟交友对话,重点观察交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潜在危险以及规范的解决方式,体验法律知识在实际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其四,开展合作讨论活动,让个性有展示的平台。教师可将实践过程纳入课堂或团队合作讨论中,让学生回顾其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分享心得和经验,深入思考价值观和法律准则对网络交友的意义,并提出进一步改善自身行为的措施。
通过上述策略,学生不仅可体验和认识到网络交友的潜在风险,还能意识到发展正确价值观和遵守法律对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此外,个性化实践作业设计,可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具备自我保护和判断的能力,提升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5]。同时,这样的作业设计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积极行动,可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关注作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在“双减”视角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要关注作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6]。例如,七年级上册“孝亲敬长”主题课后实践作业设计策略具体如下。其一,制作家庭纪实视频。学生可以视频记录平时与长辈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和孝顺长辈的行为,如陪爷爷奶奶散步、帮助爸妈做家务、陪父母外出等。在制作视频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思考如何孝顺和敬重长辈,还会学到一些实用的拍攝和视频编辑技巧。其二,与家中长辈互动。学生可以互动的方式,让家中长辈讲述其在孝亲敬长方面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此了解孝顺的真谛,增进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加强代际间的亲情连结。其三,开展家庭摄影活动。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一组记录孝亲与尊长的照片,选出其中特别有意义的照片,在家中举办一场有趣的家庭摄影展览。这样,在选择照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孝亲的内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同时提升自身的摄影和编辑能力。其四,撰写孝亲小短文活动。学生可以撰写一篇关于家庭中孝亲的故事或心得体会,并与其他同学分享。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照顾长辈或与长辈相处的点滴,而充满感情的反思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孝亲的认知而不仅限于表面行为。如下为某学生撰写的家庭孝亲小短文片段:“我深爱着我的家庭,它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灵魂的归属。每当我思考家庭的意义时,就会感慨万分,幸福感油然而生。在我家里,爸爸是慈爱的,妈妈是温柔的。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他默默地工作,为整个家庭的幸福辛勤地努力着。妈妈总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有烦恼、有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我鼓励和指导。无论在学业、生活还是人生选择上,妈妈总能给我最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懂得更多的道理。”
以上设计策略充分结合家庭资源和实际情境,可使实践性作业更加有趣和生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其参与实践性作业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可培养学生对家庭中长辈的尊重和关爱之情,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也能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学科教学改革,使实践性作业富有启发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实践活动的优化设计
在“双减”视角下,教师在设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作业时,要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7]。以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主题课前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将焦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利用校内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医院或消防站,让学生通过参观和聆听讲解,了解医生和消防员的工作内容及重要性。同时,可邀请医生或消防员作为特邀嘉宾到班级举办讲座,与学生分享、交流其工作内容以及遇到的生命护理问题。其二,利用社区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如参与社区的安全巡逻、垃圾分类、消防知识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身安全和维护社区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其三,制作安全知识小手册。学生可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整理安全方面的指导和实用知识,如日常急救、消防逃生、防灾准备等,并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册。亲自动手制作安全知识手册的活动既可提高学生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可让学生将更多的安全知识分享给他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四,组织安全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制作PPT或以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全体师生,也可邀请校外专家或消防员参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以上实践性作业设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其中,校内资源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和相关标杆,社区资源则可加强学生与社区的联系,增强其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实践活动设计更具真实性,更有深度,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另外,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结合学科知识和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发挥主体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激发出更浓厚的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研究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并进一步加深对安全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教师也可通过实践性作业设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具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建立完善的作业评估和反馈机制,提升作业品质
在“双减”视角下,教师在设计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时,要逐步完善作业评估和反馈机制,积极提升作业品质[8]。以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主题课后实践作业设计为例,其关注点具体如下。其一,设定明确的作业目标。教师要明确课后实践作业的具体目标,并阐明预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成果,如期待学生通过礼貌待人的实践活动,深化对《礼记》中“礼”的理解,形成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态度与能力。其二,以形成性评价考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实践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可结合实际行为和案例自行评估自身在以礼待人实践中的表现,并与同学交流,以得到同辈的反馈与建议。其三,建立反馈平台,开展集体分享与讨论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实践活动的经验进行集体分享和讨论,如让学生在班级展示实践成果,分享各自的实践心得和感想。其四,积极展示优秀作品,以完善的反馈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借助学校的墙报栏、网络平台等,展示学生的优秀实践作品,以此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性作业的质量和水平。其五,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评价和反馈,为后续改善、优化作业设计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不仅关注实践成果,也要注重归纳整理。这样,学生可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总结自己在以礼待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式,并从中领悟在日常生活中“以礼待人”品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通過以上策略可见,完善的作业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不断提升作业品质,进一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功能,并使学生从全方位的评价信息中了解自己的表现,获得及时的指导、鼓励和肯定。而通过集体分享和展示、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可促进作业质量的整体提升。在作业评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的全面评价,避免管窥学生内心的过度主观评判,以评估结果给予学生有益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改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完善的作业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促使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可激发学生主体的思考和探究动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实践性作业设计还可引发学生对价值观、法律的认知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个性化实践作业,关注作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化实践活动设计,同时建立完善的作业评估和反馈机制,提升作业品质,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作用,推动学科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慧.基于新课标的大单元作业设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6):66-68.
[2]郭清华.“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J].天津教育,2023(21):96-98.
[3]陆秀芳,徐容容,朱小泉.守正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06):4-6.
[4]蒋雪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J].教师博览,2023(12):88-89.
[5]喻素珍,彭清.巧设假期实践作业兼容学科活动课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6):50-52.
[6]孙灵灵.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以疫情下的“我”和“我们”微课程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3):156-158+98.
[7]刘支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创新设计[J].新课程研究, 2020(07):6-8.
[8]束燕.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创新设计[J].内蒙古教育, 2019(30):14-15.
Exploration of the Design of Practical Homework in the Discipline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Wang Qinglan
(Shanghang County Gutian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 Shanghang 364201, 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 of practical homework for the disciplin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students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enhancing their awarenes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correct values and legal concepts, and thu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student-centered principle, design personalized practical assignm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fun of the assignments,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utilize resources both on and off campu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design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 for homework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assignments.
Key words: "doublereduction";moralityand theruleoflaw;practicalassignments;interest; resources;evaluation;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