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刍议
2024-05-07王莲春
王莲春
摘要: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语文学科本身包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文本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文章从情感教育的意义、运用现状等层面出发,探究落实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挖掘文本细节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有效的情感教学情境。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改革;兴趣;沟通;氛围;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085-04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重点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互动,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情感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并以此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效。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其借助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在情感意识、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理解、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及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关系[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小说、诗歌、散文等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对情感的敏感性和意识,并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情感体验,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情感分析等活动,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应对和处理情感困扰、冲突的方法,形成稳定、积极的情感态度。另外,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关怀和情感理解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形成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这样,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表达和管理情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
2.情感教育的特點
(1)渗透性。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为此,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整合相关教育内容,积极挖掘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元素,并向学生渗透其中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可见,情感教育具备渗透性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相应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中并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动情、移情、抒情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逐步提高自身的情感感悟能力。
(2)情感性。人非草木皆有情,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方面的变化,有效提高自我情感水平,具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可见,情感教育的情感性特征非常直白与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借助具体篇目开展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学会关爱朋友,积极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另外,有效的情感教育还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从而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审美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包含的美育元素,借助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字形美、字音美、字意美,突出语文学科自带的审美性,并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使其感受文字以及文学作品传递的深远意境。同时,教师也要借助自身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落实情感教育,以无形的审美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3]。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
1.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初中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其中的情感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变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领悟相关文本的内涵,提升学习效果。另外,情感教育的融入还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改变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此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因为情感教育可以突破课本、课堂的局限,使学生从相关文本中的事件发展过程、人物情感经历中获得尊重他人、感恩的情感体验,形成共情心、同理心,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情绪起伏大,有时缺乏理智,为此,教师可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向学生传授一些自我情感调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优秀品质,使其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学习态度,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4]。
3.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部分初中生的自控力相对较差,但好奇心强,为此,教师可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是学生关注的兴趣点,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趣的元素和话题则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目的,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提升个人的知识应用能力。另外,在情感教育中,语文教师会融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针对性地调整资源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教育教学活动更加专业化、高效化。这样,学生就可通过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并进一步树立语文学习信心。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情感教育需要教师真正理解情感教育的内涵、作用和意义,并将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同时借助一系列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力。但部分语文教师将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情感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有的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相对不足,情感教育能力不强,不知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元素,只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教师采取单一的授课形式,按部就班地解读文章内容,缺乏师生间的有效情感交流,缺乏评价学生情感发展的措施或标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5]。
四、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本都蕴含丰富的情感内容,有效的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为此,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知识探索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在情感教育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模式,以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渗透情感教育。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状态,可使学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勇于质疑,也可帮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准设计情感教育活动。初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但主观意识强烈,对一些理解不透彻的问题羞于与他人探讨,此时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借助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生生间的相互帮助,渗透情感教育内容,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6]。例如,《乡愁》是一首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在教学中,教师可先介绍作者余光中以及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情感。为进一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然后以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体味作者蕴藏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中的乡愁,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文字美、节奏美。可见,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为情感教育做好铺垫,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初中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古诗词中的情感内涵更深邃,理解难度也更大。为此,有的教师就先将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但古诗词转化成白话文之后,不仅会失去原有的韵律美、情感美,还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教师可在情感教育中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挖掘古诗词当中的情感元素,让学生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提高理解的精确度。另外,教师还可借助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融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7]。例如,《观沧海》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微课导入《观沧海》的朗诵视频,激起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其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然后带领学生梳理古诗词内容,分析诗词内涵,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描绘的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刻画的高山大海的壮阔,及其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这样,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学生可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3.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在情感教育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深度探究知识内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营造相应的情感教育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深度探究知识,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育人作用。基于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改变单一、僵化的授课模式,借助多媒体工具来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蕴藏的情感元素,并找到其与个人情感的契合点。这样,学生可深度感知文本中的情感内涵,并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内容,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可见,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8]。例如,《散步》选取了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乐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并配上相应背景音乐,以此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容,回忆与父母一起散步的场景,感受家庭的温馨、友爱,然后让学生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给自己的父母发一条充满温情的短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并与作者描绘的画面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亲情之美、生活之美。可见,教师根据文本的情感基调精心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在饱满的情感氛围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认知体验。
4.挖掘文本细节中的情感因素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可借助一系列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挖掘、探究文本细节,找到深藏其中的情感元素,并利用细节来了解文本的情感表达方法,深刻体会文本传递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因材施教,如根據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入相应的课外内容,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本情感内涵挖掘能力,使其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纪念白求恩》讲述的是白求恩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作出的突出贡献,课文内容并不复杂,作者也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重点语句和段落,并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内容,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学生就可理解白求恩同志对人民和工作的态度,感受到白求恩同志的奉献精神,并立志成为白求恩一样的舍己为人、精益求精的人。可见,挖掘文本细节是渗透情感教育的良好方法,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5.创设有效的情感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是指根据文本内容,导入合适的情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初中生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但存在羞于表达情感的情况,在开展情感教育时,教师不能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知识,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植入情感元素,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9]。例如,《水调歌头》围绕中秋的一轮明月展开,诗词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描写中秋的古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和《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诗词描写的意境。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为此,教师可继续以歌曲《水调歌头》和《但愿人长久》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再次诵读,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然后品读其中的重点词句,以感受诗词描绘的意境,并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词呈现的画面。这样,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感受到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之美,并借助对文字的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进行跨时空对话,真正感受到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举措之一。为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育人作用,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深度理解情感教育的内涵,掌握情感教育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为基础,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营造情感教育氛围,创设情感教学情境,挖掘文本细节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在学習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情感意识、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涛,王亭月,刘衍玲.让美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中流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8): 78-80.
[2]吴奎盛.关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1(17):117.
[3]谭宁.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案例[J].甘肃教育,2021(16): 126-127.
[4]余红波.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2(03):56-58.
[5]何生波.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2022(07):33-35.
[6]赵以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2(04):67-68.
[7]程海林.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名师在线, 2021(27):70-71.
[8]祁雪洋.“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2.
[9]张娟娟.借助情感教育实现人格升华———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世界,2023(08):12-13.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ang Lianchun
( Jinyang Town Huangtai Nine Year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Emotional education is both a teaching model and a teaching strategy.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tself contains rich emotional education content. In teaching, teachers can fully leverage the positive role of emotional factors in the text,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mot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Starting from the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imulating students inner emotions, creating a good emotional education atmosphere, exploring emotional factors in text details, and creating effective emotional teaching situations.
Key words: emotional educ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reform; interest; 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