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023-11-21李迎
李迎
摘要: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两项重要素养。风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也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将关于风俗的知识内容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教师应探究传统文化和核心素养的关联性,剖析打造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思路,总结借助传统文化构建活动型课堂,并以活动型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活动型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核心素养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视角,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和教育需求的活动型课堂教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风俗的演变”一课为研究对象,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学设计,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和尊重风俗,学生可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此外,教师教导学生了解和参与地方风俗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可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志愿工作,支持和维护这些风俗,从而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对地方风俗的理解不全面,这种认知上的匮乏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应通过正确引导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与成长密切相关的风俗,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将其中的精华传承下去,教会学生理性看待不同的风俗。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调查身边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切入,然后讨论存在争议的风俗,最后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不应被遗忘的优良风俗,使学生在了解这些优良风俗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收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风俗(清明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变化,学会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对风俗的了解,从风俗的细节中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辨析不同类型的风俗,使学生掌握社会探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自主探究深化对风俗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调查分析,浅谈变迁
师: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交流自己调查的风俗情况,讨论结束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关于风俗方面的小调查)
师:有补充或者不一样的风俗调查进行汇报。
生:刚才这位同学汇报的是春节时收到的压岁钱和礼物。我要补充的是除夕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学生边汇报边播放视频)
师:对于放鞭炮,同学们有哪些看法?说说理由。
生:放鞭炮太有意思了!过年最大的乐趣就是放鞭炮,而且烟花很美,很有“年味”。
生:放鞭炮虽然能为节日增添氛围,可是每年都会有人因为放鞭炮而受伤、致残甚至失去生命。
生:放鞭炮不仅给人们带来危害,还会污染环境。因为鞭炮中的火药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有害物质,我建议禁止燃放鞭炮。
师:同学们各持己见,都很有道理。随着环境保护令的出台,各地区都出台了一些与燃放烟花爆竹相关的政策。比如沈阳市区因人口密集不允许燃放鞭炮,但三环以外可以放鞭炮。如果大家想放鞭炮,一定要在父母的看管下,注意安全。
师:春节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有很多风俗,如一家团聚、除夕吃年夜饭、守岁、看春晚、祭奠先祖等。老师童年时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每到春节前,大人们就会杀猪宰羊,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母亲会亲手做新衣服、新鞋,父亲会在厨房炸果子、麻花等,那时的春节特别有“年味”。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我们会拿着父亲制作的木制灯笼,穿着新衣服在井附近的冰块上来回滚动,俗称“滚运气”。大人们忙着包饺子,孩子们嬉笑打闹。吃饺子的时候,能吃到馅里裹着的红枣、花生、硬币等,寓意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是老师小时候的春节风俗,大家觉得现在的春节风俗有没有改变?都发生了什么改变?
生1:给压岁钱时,爸爸会给我发微信红包,爷爷奶奶还是给我现金红包。
生2:我家过年不守夜了,看完春晚就睡觉,甚至春晚也不怎么看。
师:大家可以看到,虽然春节的很多风俗保留下来了,但还是有所变化。这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传统风俗也在发生变迁。我们要摒弃不好的风俗,传承好的习俗,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以初步了解风俗为活动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分享讨论,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风俗以及春节的风俗。在活动型课堂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小组汇报,运用直观手段,播放相关视频,并通过问答法,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放鞭炮”的问题,实现观点的碰撞,有利于辩证思维的养成,使学生理解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活动二】师生问答,再谈清明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80页的《清明节》,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
生1:我找到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出示视频资料)。每年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古时称“三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日子。
生2:如今的清明节是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还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
师:大家说说都去过哪些地方祭扫先烈?
生1:我去过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悼念,被雷锋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发扬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
生2:我去过北陵公园里的烈士陵园,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生3:我参与过网上祭英烈活动,向英烈寄语、献花。
师:清明时节,天气转暖。草木复苏,人们常结伴去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介绍踏青或放风筝活动呢?
生1:我们学校开展了“春日风筝美”活动。我和同学们亲手绘制了风筝的图案,并制作了风筝。在操场上,大家接连把风筝放飞。
生2: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广场上放风筝。
师:清明节这天,人们是如何祭祀的?
生:摆鲜花、祭拜、烧纸……
师:大家认为烧纸这样的行为好不好?说说理由。
生1:烧纸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对人的身体不好,烧纸后留下的灰烬飘浮在空气中还影响环境。同时,给环卫工人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我看到烧完纸后地面上会留下黑圈,环卫工人用铲子清理很多遍才能弄干净。
生2:烧纸祭祀时如果防火意识不强、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火灾,往往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看到新闻报道,有的地方就因为烧纸祭祀引发了森林大火,出动了很多消防员才扑灭。
师:有没有替代的方法?
生1:鲜花祭祀,就是在墓地献束鲜花、鞠躬敬礼,寄托哀思。
生2:也可以植树祭祀,通过植树寄托哀思,既祭奠亲人,又保护环境。
生3:还可以网上祭祀,通过登录祭祀网站,为逝去的亲人建立一个祭祀馆,进行追悼。
生4:还有往生回忆,就是将已故亲人生前留存的影像资料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进行播放,重温亲人的过往。
师:这些都是不错的方式,值得借鉴与学习。我们要避免危险,保护环境,做到文明祭祀。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活动形式,营造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良好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文明祭祀意识。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清明节的来历、祭扫英雄、踏青放風筝、祭祀祖先等方面入手,连贯教学,逐步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的知识,同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切身感受风俗的变迁,增强课堂有效性。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感受优良的风俗,了解风俗的由来,知道风俗往往受到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活动三】传承良俗,重阳敬孝
师:不良的、不健康的风俗坚决改革,坚决淘汰。优良的风俗继续传承,不能遗忘。结合课前查阅重阳节的资料,谈谈你的想法和做法。
生1: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生2:重阳节各地的活动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诗句,真实再现了重阳节的风俗。我们可以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思乡怀念亲人。
师: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写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请同学们诵读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孝顺父母或家中长辈的。
生1:父母过生日时,我送给他们小礼物。每天帮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生2:长辈过生日时,作为晚辈,我给他们准备寿桃、生日蛋糕、长寿面等。
师:国家为了保护、延续和传承这个风俗,把重阳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纳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我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为孝亲的典范。
师:今天我们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了解到中国的风俗传统,老师也带领大家学习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风俗习惯,请同学们看PPT,将节日与对应的风俗习惯做匹配。(教师展示PPT,学生举手作答)
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讨论并汇报一项重阳节传统习俗,如登高、赏景、观菊花等。每组汇报后,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强调风俗的意义和传承价值。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孝敬家中长辈的经验和方法,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完成之后将学生分成两组,按照表1所示设计辩论赛。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教具PPT与趣味练习,使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风俗。通过学习,学生明白有些风俗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淘汰或变革。教师可开展拓展阅读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其他风俗,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借助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论点,并通过逻辑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辩论赛的主题和内容,学生可以了解重阳节的由来、意义和相关传统习俗,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反思
“风俗的演变”教学中涉及三种不同类型的风俗,区分这些风俗并辩证地看待它们,需要理性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活动型课堂,让他们通过实际参与来理解不同风俗背后的含义。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风俗的多样性。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尊重不同风俗习惯的教育,让学生明白,每种风俗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被尊重,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哪些风俗应继承发扬,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并认识到哪些风俗不适宜社会发展,应淘汰、变革。这种辩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陈武棍.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1(4).
[2]詹萍.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策略: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12).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