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视域下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3-11-21章成洋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章成洋

摘要: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深耕细节,品析人物形象,建构文化认同;以声传情,深化革命精神,推进文化反思;情境补白,实现生命生长,驱动文化创新,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革命文化;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学科阵地,在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总目标”板块进一步要求“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革命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选编这四篇课文,除了落实“家国情怀”的人文教育外,也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下面笔者以本单元为例,从以下三方面呈现对文化自觉视域下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思考。

一、深耕细节,品析人物形象,建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实际是一种身份的构建与归属,作为“五个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核心的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教学中,教师要以人物的言行神态为抓手,使学生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

(一)多维连缀,丰满形象

《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父亲和主席,這两个身份就像天平的两端。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伟大的主席”的视角切入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描写语句所映照的内心世界,走向人物的心灵深处,体味其情感的变化——伤心、难过、恍惚、后悔、自责,领会毛泽东主席纵然不舍,仍毅然选择将毛岸英安葬他乡的大义之举,体现了毛泽东主席时时处处为国家、民族大计着想的旷达心胸。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与心绪的幽微变化进行多维连缀,使学生感受毛泽东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他是一名志愿军战士的父亲,面对儿子的牺牲,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更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举一动关乎国家利益与民族命运,想到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他留下了这一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二)层层递进,升华形象

革命年代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散文《军神》的主人公刘伯承是病人,也是军人。由此,教师可以在明确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身份认知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托文中对刘伯承的多重刻画,把握人物内心,感受军人特质,感悟军神形象。在研读与品析语言、神态、动作的基础上,学生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了一个立体的刘伯承:面对试探和质疑,“微微一笑”和简短回答间深藏着从容镇定和处变不惊;术前,他不顾自身安危,拒用麻药,“平静地”告知是因为“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其中饱含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手术极其痛苦,聚焦式的手部特写和近乎反差的神态,体现其强大的内心和顽强的毅力;术后,他心力交瘁,十分虚弱,仍积极乐观地“勉力一笑”。至此,学生真切感受到他钢铁般坚毅的品质以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以声传情,深化革命精神,推进文化反思

朗读是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与作者、文中人物情感相通,理解文章之“神气”的良方。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师可让学生在体味语言词汇、学习其表情达意之妙用的同时,用声音与作者沟通,用声音对作品、对人物情感进行再创作,用声音诠释文本人物的灵魂,从而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将革命精神内化为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体验式朗读,引发共情

体验式朗读就是通过对朗读气氛的渲染,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意蕴有切身的体验。《军神》中描写刘伯承的句子精细真切。例如,“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些句子中没有出现“疼痛”二字,却刻画得细致入微,令人直观地感受到疼痛之深。然而,学生对此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没有触及语言文字的精神内核。为此,教师可以先指引学生聚焦“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被抓破”等细节,从中体会刘伯承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和坚定的意志力。接着,通过问题“你们受过伤吗?比如,谁的手被割破过一个小口子,当时是什么感受?”创建源于真实生活的理解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于移情体验中切身感受这非人的痛。至此,当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融入对人物情绪情感的体悟时,学生便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

(二)对比式朗读,情思共振

人物的心理活动亦可通过朗读进行呈现,使其更加直观。对比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于强烈的情感反差中明晰人物的情感走向,体会所要表达情感的不同。如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有两处对毛泽东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两处描写既是毛泽东主席的自言自语,又是他的内心独白,表现了毛泽东主席矛盾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进行理解:深夜,毛泽东主席独自一人承受着丧子之痛,其中有作为父亲的悲痛和不舍,有对儿子深切、凝重的爱,这一切都是基于常人情感的自然表露。与此同时,作为人民领袖和国家主席,面对先后到来的两封电报,他最终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将儿子的遗骨留在朝鲜。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和电报稿,将人民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如此,一个虽然挚爱儿子却把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不搞特殊化的崇高形象便浮现在学生眼前,印刻在他们心中。

三、情境补白,实现生命生长,驱动文化创新

践行文化自觉的最高层次在于主动创新,延续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教师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时,应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价值观教育。“留白”本是艺术中的一种处理方式:有意留下空白,给欣赏者更多的遐想空间。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都留下了叙述上的空白,这些留白处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也是深化革命精神的情感支点。鉴于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留白,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补白。此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启迪他们的心灵。

(一)于情节留白处补白

情节结构的留白类型较多,包括情节的省略、情节的中断或逆转等情况,把握这些情节,对于把握作品的主旨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补白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在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表述的转换中,将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毛澤东主席经过一夜的抉择,最终决定将爱子安葬在朝鲜。根据文本特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补白:“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已经出去了,记录稿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课文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回到那个夜晚,写出毛泽东当时复杂的心情。”这样的练笔设计能抓住情节的留白,启发学生切实体会艰难决定之下毛泽东主席的伟大。

(二)于情感留白处补白

记叙文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时候,常常借助某些形象或者一些含蓄、简练的语言,需要读者仔细揣摩和推敲,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朱光潜先生认为,“美的创造是人情与物理融合一气,在人与人或物心灵相通之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据此,教学《军神》时,教师可以选取文本的情感留白处作为切入点,设置补白微写,满足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手术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可这位年轻人却一声不吭,心中默默数着沃克医生的刀数。作为从旁协助的护士,全程目睹这一切,你非常感动和敬佩。请借助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还原年轻人当时的内心,表达你的感动和敬佩。”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身份的互换,学生与文本和人物深度“对话”,获得真实的体验,将在阅读交互中获取的个人感知进一步强化。在述诸笔端时,学生对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设想得以自然流畅地表达和呈现。其间,他们经历“感知—渗透—内化”的学习过程,不仅能明白刘伯承为革命事业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还能领会他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坚定信念,更深化了对他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认知。

综上,在语文课程中了解与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是立德树人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以文化人、培育新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与运用,让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彪,张荣荣,王春林.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内涵与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1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黄鑫,邹统钎.家国情怀:大运河旅游者文化自觉机制构建[J].旅游学刊.2023(1).

[4]王健龙.在“读”中融会“言”“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7).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