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
2023-11-21王佳禾
王佳禾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革命题材课文应发挥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功能。教师在《黄继光》一课的教学中,可通过补充信息,拉近距离;关注细节,再现场景;读悟相促,升华情感;读写结合,触摸人物等教学方法,探索革命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革命题材;语文教学;学科育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革命文化主题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为三大文化主题。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篇目占比也在提高,挖掘这类教材中的学科育人价值,让语文课堂既“教书”又“育人”,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当务之急。因此,笔者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黄继光》的教学试作探讨。
一、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在“学段要求”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要“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第二学段要“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三学段要“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
革命题材课文的独特育人价值体现在其思想上,具体来说就是内容上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革命文化题材的教学应发挥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功能。
二、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黄继光》是一篇经典的革命教育题材课文,改编自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所撰写的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课文讲述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在黎明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黄继光主动请战,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前进,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事迹。课文动作描写细腻,氛围悲壮,读起来感人至深。英雄的精神不在抽象的口号中,只有深入品读、反复体会,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英雄的伟大,以此打造自己勇敢的心。
(一)补充信息,拉近距离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主要是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感人故事,课文内容的时代背景和当今学生的生活有很大不同。学生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历史背景,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更不能理解人物的选择。因此,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具体学情补充课外材料是教学这类课文的重要方法。
《黄继光》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需要学生在进入文本学习之前就有所了解。第一课时教学伊始,教师出示地图,指着地图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再加上文字的说明,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战争的背景。同样,需要教师用文字配合图片介绍的还有一些专有名词,比如“特级英雄”,教师以黄继光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特级英雄是一个荣誉称号。志愿军的立功标准有四个等级,其中最高的等级是特等功。整个抗美援朝时期,特等功臣有217人,在这217位特等功臣中有两位的事迹最为突出,被授予‘特级英雄称号,一位是杨根思,另一位便是今天这一课的主人公黄继光。”
除了文字、图片资料可以补充之外,影视材料的恰当补充也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为原型拍成的影视作品有《特级英雄黄继光》《最可爱的人》等。影视作品和单纯的文字、图片相比有诸多优势,能全方位地熏陶与感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也可用到这样的方法,如在让学生体会战事的激烈程度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中敌军飞机不断掠过低空并投下一枚又一枚炸弹,敌军的机枪和大炮聲昼夜不停,山坡被打得寸草不生的视频片段。在让学生感受黄继光英勇就义的悲壮时,教师可播放黄继光幸存战友的回忆,当身穿军装的老兵泪流满面地讲述整个过程时,学生面色凝重。这样的补充不必太多,能让学生受到触动即可。
(二)关注细节,再现场景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塑造了一群伟大的英雄形象,这些典型人物之所以能感染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于他们崇高的品质、坚强的毅力,而这些精神内隐在人物的语言、动作之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散落在文章中的语句,让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
《黄继光》这篇课文中对黄继光动作的描写准确、细致,他的英勇无畏也正是通过一个个动作表现出来的。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黄继光在危急时刻的责任与担当,动作描写就必须得到重视。这节课,教师可布置两个学习任务,一是“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语句,圈画出关键词”。二是“想一想自己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默读有助于学生思考,充足的时间、关键词的圈画、批注等都在帮助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还原现场,进而理解黄继光的精神品质。
课堂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军人的“匍匐前进”主要依靠腿部和肩部的力量,可是黄继光的肩部和腿部都负伤了,他前进得很艰难。“二十米,十米,九米……”这句话的句式和标点都很有特点,因为黄继光受了重伤,他只能一点点地往前爬,表达其靠近敌人火力点的艰难。一点点地往前,爬过的地方都留下两道鲜血印记,可他英勇顽强,毫不退缩。再比如赏析“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句话中的“站”字时,教师抓住“暴风雨”一词,请学生回顾上文,关注文中提及的枪弹从像“雨点”到像“冰雹”再到像“暴风雨”,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烈,黄继光却毫不退缩,为了最后的胜利,他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竟然凭着顽强的毅力又站了起来。文中的三个感叹号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教师可向学生讲述,在战争中,士兵遭遇袭击时通常会卧倒以躲避危险。在密集如暴风雨的子弹中,人的本能是压低身体,低一点,再低一点,而黄继光却站了起来。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这拼尽全力的一“站”,是奋不顾身,学生在深入思考动作背后英雄的情感和情绪时,于不知不觉间就走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体会到英雄对战友、对祖国的爱。
(三)读悟相促,升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动情的朗读能提升学生对文中人物、内容的理解。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学同样应该重视读悟相促,关键地方还可以配乐朗读,在音乐的烘托中升华情感。
《黄继光》中有这样的描写:“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在教学中,如何能读出气势?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三个感叹号,然后关注句式特点,三个短句铿锵有力——“啊”是战友们的惊讶,是在枪林弹雨中出现的奇迹;“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重点表现的是黄继光身负重伤却凭着毅力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突出的是在敌人火力如此猛烈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地站起来。学生在充分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中,穿插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一遍又一遍朗读,在头脑中丰富黄继光的人物形象,深刻感受黄继光的英勇无畏,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推向高潮。
同样,课文中黄继光最后扑向敌人火力点的语句描写动作连贯,感人至深,教师也要注重读悟相促。“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教学这段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黄继光晕倒了”“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等语句,思考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让学生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从而明白黄继光为什么即使身负重伤还要“又站起来了”。再抓住黄继光站起来后“张开双臂”“猛扑上去”“堵住”等一连串动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其做出这样的选择时没有丝毫犹豫,进一步感受他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除了片段化的朗读外,在课堂学习进入尾声时还可以运用师生对读的方式朗讀,这样做既回顾了文章内容,又能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朗读时,可以《英雄的黎明》为背景音乐,师生对读,使一幕幕英雄悲壮无畏的场景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四)读写结合,触摸人物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中所选的都是感人至深的人物事迹,英雄人物身上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顽强斗争、英勇无畏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除了品味朗读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发掘、体悟。在众多学习方式中,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再往前走一步,获得精神品格上的涵养。
《黄继光》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四类人物,他们分别是营参谋长、同去的战友、最后冲锋的战友以及敌人,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情境,教师可设计一道读写结合的题目,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角色,向别人介绍黄继光在战场上的表现。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讲述英雄故事,多角度的思考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并以当事人的视角重新回到战场,再次感受战争的残酷和黄继光的英勇,爱国情感在学生内心涌动。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和其他课文相比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其中的爱国情怀、革命精神、革命理想信念等精神内核,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语文课不是思政课,人物脸谱化、重意轻文都是不可取的,应该让读一读、悟一悟、写一写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只有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优化教学路径,品味人物形象,让英雄有血有肉、形象可感,才能真正为学生打造勇敢的心,实现学科育人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