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素养发展 感悟信仰力量

2023-11-21张惠珠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七律诗歌教学

张惠珠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革命文化题材诗歌的教学中,应立足素养发展,开展课前梳理,使学生厘清脉络,整体建构;课中品析,使学生聚焦诗眼,感悟诗魂;课后拓展,使学生传承精神,提升认知,感悟信仰的力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革命文化;诗歌教学;七律·长征;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提出的第一条理念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条理念聚焦两个关键词,即“核心素养”和“育人功能”。新课标还确立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七律·长征》是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属于新课标中革命文化题材的诗歌。该诗因其创作者、创作背景、所涉及事件的特殊性以及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承载着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任务。笔者围绕“立足素养发展,感悟信仰力量”这一主题,试论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梳理:厘清脉络,整体建构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系列涉及伟人毛泽东或是由毛泽东创作的作品,如经典的革命题材诗词《七律·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延安,我把你追寻》,有经典的革命题材故事《八角楼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有经典的革命题材场面《开国大典》,有经典的革命题材场景《毛主席在花山》。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如果孤立地教这首诗,学生就难以整体感受革命文化的内涵,难以在脑中建构这一情感丰富,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殚精竭虑的立体的伟人毛泽东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在课前先梳理已经学过的和本册教材中即将学习的涉及毛泽东的课文或由毛泽东创作的作品,并按各篇课文内容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加以整理,用思维导图或表格呈现梳理的结果;据此重温已经学过的课文,整体建构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及诗人的毛泽东的伟大形象。这也契合新课标规定的第三学段关于“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要求:“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

二、课中品析:聚焦诗眼,感悟诗魂

有了课前的梳理,学生对《七律·长征》的作者毛泽东及长征的时间就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要让学生真正感悟文字背后信仰的力量,还要依托课中“聚焦诗眼,感悟诗魂”的深入学习。这种学习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赏读中领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在分享中体悟,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三是在辨析中参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在赏读中领悟,增强文化自信

《七律·长征》所在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溫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对该诗来说,要留下历史的声音无非是要借助听和读。所以,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赏读该诗,使学生通过反复听和读,以音传情、以声达意,进而理解诗义,感悟诗情,品鉴诗味,让历史的声音和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课的开始,教师可先播放《七律·长征》的录音和阎维文演唱的歌曲《七律·长征》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试着初读,在读中思考并完成学习单1,最后指导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对相关诗句进行反复朗读、揣摩。如“五岭逶迤腾细浪”,其中的“腾”要读出气势以及战士们勇于跨越的决心。在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后,教师再让学生跟着录音读、自读、分角色读、跟唱歌曲等,在反复赏读中领悟诗的节奏、韵律,以及红军“不怕”的气概,在倾听历史的声音中传承革命精神。

学习单1

仔细读诗,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并独立完成表1,然后小组内交流。

1.《七律·长征》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面描写了什么?描写的点及相应的动词是什么?隐含着怎样的精神?请将相应内容填入表1中。

2.诗的颔联写山,颈联写水。为什么首联不用“千山万水”,而是用“万水千山”?

(二)在分享中体悟,提高审美创造素养

在学生完成学习单1之后,教师请学生观看电影《长征》片段,诗中看似寻常的一个“走”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展现了红军战士疾步跨越泥坑的身姿,也反映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把乌蒙山看作一颗“小泥丸”的气魄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交流与分享后,教师进而追问:“从这些动词中,你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哪种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谈自己对学习单1中第2个问题的看法。这样借助日常生活对该诗中某个动词进行类比联想的深入解读,对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刻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体悟该诗用词之精妙,体悟点面结合写作方法中面的广阔、点的独特,进而提高审美创造素养。

(三)在辨析中参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上述分享,学生对该诗的结构特点、字面意思及各联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挖掘出“长征精神”——不怕困难、笑对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便如此,离学生感悟诗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眼进行深度发掘,通过对比、联想等纵深辨析相关词语就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教师可以对“远征难”究竟有多难进行追问,并让学生完成学习单2。

学习单2

1.用思维导图画出“远征难”中的难。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的难。

在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时,教师也同步随机生成思维导图,继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比如就行程“二万五千里”来说,有的学生难以想象出有多远,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距离去类比,使他们的感知更真切。有的学生用自己步行走过的最远路程来类比,有的学生用中国南北相距5500千米(公里),东西相距5200千米(公里)类比……在类比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科融合,沟通了法定计量单位“千米”与非法定计量单位“公里”“市里”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诗眼“不怕”进行换词鉴赏。教师可引发学生思考:“不怕”的近义词有哪些?试着将诗句中的“不怕”换成别的近义词,如“红军不畏远征难”“红军不惧远征难”“红军直面远征难”……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怕”的发音张口大,气从口中冲出,似有爆发的力量;而其他词的发音张口小,没有“怕”给人的感觉那么强烈。由此,参悟到词的不同发音对诗词的影响,懂得合适的发音可以以音传情、以声达意。

最后,打通“远征难”“只等闲”“尽开颜”之间的情感、意志连接,找到诗魂。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长征中,红军战士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困难的?为什么他们能克服各种困难,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随着学生的思考、交流,教师相机完成对“远征难”“只等闲”“尽开颜”之间的情感、意志连接,形成思维导图(见图1)。教师可从中引导学生领悟,虽然长征的环境恶劣,困难层出不穷,但是红军战士有不怕艰难险阻的决心,相信脚比路长、人比山高;相信没有爬不了的高山,没有渡不过的河流,没有抵御不了的严寒,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红军一定会胜利。因为不怕困难,每战胜一次困难就多一分对胜利的信心;又因为相信能胜利,反过来又增强了不怕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力。尽管“远征难”,但只要有“只等闲”的心态,就一定会有“尽开颜”的胜利的到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相信理想信念的力量。事实证明,红军战士最终到达了陕北,取得了胜利。

三、课后拓展:传承精神,提升认知

《七律·长征》仅是毛泽东众多诗篇中的一首。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如1929年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城的临江楼创作的《采桑子·重阳》,同样于1929年秋写于闽西的《清平乐·蒋桂战争》以及有关长征的组词 《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等,读一读,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大气以及其中的家国情怀。当学完本单元所有课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继续梳理本单元三篇课文《菩萨蛮·大柏地》《七律·长征》《开国大典》中隐含的精神;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开展“讲一则长征故事”“看一部有关长征的电影”等活动。学生通过课后的拓展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的艰辛,更加深入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雄志士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进而根植红色基因,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程彪,张荣荣,王春林.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内涵与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1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七律诗歌教学
拜石(七律)
七律三首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