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构建研究

2023-09-16谢莎

华章 2023年3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工作机制

[摘 要]特殊学生群体是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所造成的,他们不同于普通学生,在各方面都处于弱势,在家庭、生理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从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因此,正确评价和判断特殊学生群体的类型,确立正确的帮扶方式,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本文分析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精准帮扶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特殊学生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更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特殊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应引起社会和高校的反思和重视。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建立有效的精准帮扶方式,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构建和谐校园也是有益的。

一、高校特殊學生群体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

(一)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除了在学校学习之余,为学杂费担忧且生活费低于学校所在地区最低生活标准的学生。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是所有经济困难学生都属于特殊学生群体,绝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但有些则因为出生贫困家庭,从小家庭经济困难,不愿意正视家庭贫穷的现实,有“低人一等”的思想观念,长此以来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的心理[1]。

(二)学业障碍学生

学业障碍学生主要是指学生拥有正常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但却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强,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方法欠缺,个体性格与意志薄弱[2]。主要表现在:由于大学与高中的学习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同,部分学生放松了学业要求,随之面对挂科、学业警示甚至退学等学业危机,学业困难长久无法解决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如情绪抑郁、焦虑、自暴自弃等,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失眠或伴有其他躯体化症状和生理反应。

(三)就业困难学生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发展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就业困难学生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自身对职业的认识定位不清晰,无职业规划,缺乏奋斗的动力;第二,陈旧的就业观严重影响着毕业生择业和就业,阻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进而演变为“眼高手低”,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第三,高校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味追求物质条件和地域优越,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不能满足单位的用人需求。

(四)心理问题学生

心理问题学生是指其在身心发展上明显的偏离正常,即其身体、行为、智力、情绪与人格的发育与同龄人有较大差异[3]。主要表现在:第一,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自伤行为;第二,亲属死亡、父母离异、违法违纪、人际纠纷等重大变故或事件发生后导致情绪激烈或行为异常;第三,有暴力倾向等极端行为;第四,有长期抑郁、熬夜失眠、人际冲突、网络成瘾,经常旷课,饮食不规律等状况。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安全稳定造成隐患。

(五)恋爱受挫学生

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由于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以及思想单一,心理不成熟,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爱情需求模糊,致使对待感情问题缺乏妥善处理异性关系的能力[4]。恋爱的受挫给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有报复、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些情况说明,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培养正确的恋爱观至关重要。

二、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思政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世界的主要力量。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但互联网的普及也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快速传播,在部分“键盘侠”不明真相、负面言论的“网络暴力”推动下,在短时间内覆盖全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但是还是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看待问题不全面,处理事情容易极端和情绪化,甚至经不起物质诱惑,为了牟取利益而走上歧途。

(二)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是指学校里一切与学生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主客观因素。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术研究活动等教育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人际环境,以及包括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的物理环境等。学校教育实践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使教育演变为“工具化”教育,重视书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论教育,但缺乏实践教育[5]。强调大众化教育,缺乏个体化教育,忽视了亲情的教育,没能引导大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没能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的责任感。

(三)家庭因素

目前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正确,是导致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出现的重要原因。如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家长教育理念不统一、家庭关系不和谐以及发生重大变故等,都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缺少父爱或者母爱,不能享受完整的家庭教育,甚至被身边人孤立排斥,导致自尊严重受挫,人格出现障碍,极易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心理、生理逐渐趋向成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观念,不太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导致对自己认识不清,定位不准,一遇到问题就容易极端化和情绪化,如不加控制就会逐渐成为特殊学生。主观上,有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影响到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演变为自暴自弃、自我放弃;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容易性格偏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易发生矛盾,产生压抑,焦虑的情绪[6]。客观上,有的学生因身体、外貌等因素导致自卑挫折感;有的学生出生农村家境贫寒,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我否定,影响自身健康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路径

(一)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是为了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思想,以便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制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和措施包括:第一,要确保所建档案的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和保密性;第二,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原始资料,全面摸排学生基本情况,掌握特殊学生群体的第一手资料;第三,重点关注欠缴学费的学生情况,并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并做好详细记录,作为困难学生档案建立的重要信息之一;第四,对特殊学生群体档案进行动态管理。通过教育管理,将已经不再“特殊”的学生移出特殊学生群体重点管理范围;由于各种变故或原因,可能出现“特殊”情况的学生,应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和教育管理范围。

(二)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预警工作机制

对于做好特殊学生群体帮扶工作而言,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安全教育、心理普查、学生体检、基本家庭情况摸排等工作,初步掌握新生中特殊学生群体,建立完整的内部管理档案之后,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覆盖全校的、全面畅通的专门预警机制[7]。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进入课堂、走访宿舍,面对面谈心,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宿舍设立学生干部示范岗、学生党员模范岗和辅导员心理辅导咨询岗,及时建立重点帮扶学生档案,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帮扶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解决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困擾,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建立心理帮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关爱跟踪,做好预案工作。其次,建立领导关爱小组机制,成立关爱特殊学生群体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关爱。然后,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多种活动,以谈心谈话、心理咨询、心理活动等多种方式,缓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心理辅导工作者对于症状严重的学生,可以立即移交送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干预,确保特殊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四)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资助工作机制

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怀与帮扶是高校资助特殊学生群体工作的良好保障。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一帮一”帮扶,借助资助相关政策建立帮扶工作机制,充分尊重帮扶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其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8]。对每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做好教育与引导工作,做好贫困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的搭建工作,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保驾护航。进一步拓宽贫困毕业生就业渠道,结合贫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就业部门可以为贫困毕业生遴选合适的单位,供其选择,并在就业时优先推荐;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邀请贫困毕业生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附近的企事业单位来学校招聘,为贫困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有参军入伍意愿的,与辖区人武部对接,在符合参军入伍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体检、优先政治考核、优先定兵;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学校创新创业部门,安排专人进行自主创业培训与指导。退役复学的学生,因长时间脱离学校的课程学习,导致复学后跟不上学习,就需要完善退役复学学生成绩认定办法,根据其在部队和学校的实际表现,将不合格成绩认定为合格以上,为其在免试专升本、就业、推优评先方面奠定基础。

(五)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家校合育机制

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合育制度,充分发挥家校合育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建立网络沟通制度,通过电话家访、视频慰问、家庭意见反馈平台等多种途径,重点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学业和就业困难学生、残疾学生以及遭遇重大变故、思想情绪波动、言行表现异常等六类学生,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构建学校与家庭共同育人格局,提高育人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由校领导带头、中层示范、辅导员或班主任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制度,通过与特殊学生家长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在家表现、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诉求、建议,与家长共同商议育人方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六)建立精准帮扶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发挥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等岗位的合力作用。专职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是特殊学生群体精准帮扶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兼职班主任负责配合、协助辅导员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在特殊学生教育工作中起着导向作用,应准确把握问题的关键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加强心理辅导队伍的辅助力度。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受过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培训与实践,拥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补充力量。定期开展特殊学生群体团体辅导、素质拓展、转化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研究帮扶工作方法,实时跟踪并及时反馈,建立帮扶学生重点关注情况登记表。当发现帮扶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时,心理辅导工作者可以转介心理医生的指导。

加强学生干部的示范、沟通和监督职能,及时向学生传达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措施,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及时向老师汇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骨干的积极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参与特殊学生群体帮扶工作的光荣使命和责任,配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起做好特殊学生群体帮扶工作。

结束语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构建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工作的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探索更多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让特殊学生群体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一弛,宁悦,何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构建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0(24):166-168.

[2]凯文娟.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J].就业与保障,2015(10):169.

[3]彭卫民.高校特殊学生群体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2008(8):56-59.

[4]李文成.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5]郭珊珊.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研究以三类学生为例[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

[6]喻生华.基于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

[7]胡金兰.“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精准帮扶学困生工作机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1):134-136.

[8]周智愚.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策略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3):50-51.

作者简介:谢莎(1985— ),女,汉族,湖南邵东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院级课题“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构建研究”(编号:HNTKY-KT-2022-30)。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工作机制
“精准帮扶”打造区域优质学前教育
以公平促精准: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关键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县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政府正确引导,精准帮扶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