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2017-02-16卢凌

青年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卢凌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后,精准扶贫研究就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认真分析了精准扶贫提出的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和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旨在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积极推进其扶贫进程,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关键词:精准扶贫;提出基础;因地制宜;精准识别;精准帮扶

一、引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工作与时俱进的提出了新思路——精准扶贫,这同时也是新的扶贫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求是习总书记在湘西考察的时候,那是2013年11月,但是因为提出的时间不长,所以国外对此的研究成果相对是比较少的,我国对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的分析解读、实际实行此政策时的经验或者成果的新闻报道,从精准扶贫口号提出距今已经三年多,精准扶贫仍在积极开展中,相关的专家学者对精准扶贫基础思路、理念、实现方式都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比较贫困的区域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是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而且本质上的发展水平的落后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而解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政策比较粗放,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对于相关的重要问题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比如:贫困居民的准确标准是什么、如何针对性的帮扶。

二、新时期精准扶贫理念提出的历程

精准扶贫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的“真扶贫和扶真贫”,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对扶贫工作就越来越重视,进而促进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成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工作与时俱进的提出了新思路——精准扶贫,这同时也是新的扶贫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求是习总书记在湘西考察的时候,那是2013年11月。

在2012年12月29、3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进行了强调,但是在河北省阜平縣进行扶贫的相关考察工作,强调实实在在的把实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需要一家一户的调查,进行扶贫工作是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2013年4月,汪洋副总理也在扶贫考察调研工作中指出,对各家各户的实际考察时应该运用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并且对体制进行一定的创新,对实际的帮扶工作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帮扶工作的效率。同年六月,汪洋副总理在扶贫为主题的全体会议上指出,现阶段,我国的帮扶工作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对实际的情况没有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比如很多地方的底数不够清楚、指向也不够准确。最重要的是针对性不强。需要对贫困识别系统进行一定的完善建设,将资源和力量进行一定的扶持,并且实行动态的管理机制,让不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及时的推出去,综上所述,扶贫的本质就是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的过程。

2013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扶贫为主题的常务会议上指出,在实际的扶贫工作进行过程中,要对扶贫的对象进行建立档案立卡,以这样的方式来追踪扶贫的资金的是否已到户,确保用于扶贫的资金真真正正的服务与扶贫的对象,这样的方式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观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工作与时俱进的提出了新思路——精准扶贫,这同时也是新的扶贫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求是习总书记在湘西考察的时候,精准扶贫这一政策首先被明确的提出。同年的12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相关的会议上汇报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促进精准扶贫系统的建立以及扶贫信息系统的建设,实际实施中在摸清底数的同时,各家各户的针对实际的情况进行帮扶措施的制定,真正的做到扶真贫和真扶贫。

2014年1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党中央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指示工作,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 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系统进行明确,并且说明由民政部和国务院帮扶办等多个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负责。同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相关的报告中指出,地方需要对帮扶的资金以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且有效的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保证能够随每一个贫户进行一定的扶贫。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是指出,相关的干部应该事先扶真贫和真扶贫,真正的使得贫困的农户得到真正的实惠。要促使党中央精准扶贫方式的完善和创新途径的探索。

精准扶贫政策的真正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扶贫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精准扶贫理论提出的基础

(一)思想基础

精准扶贫毋庸置疑是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针对贫困治理思想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升华,更是解决社会经济现实的有力依据。首先,经济学理论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支撑[1]。事实上,精准扶贫就是尽可能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这包含投资决策和结果最大优化两方面。其次,系统科学理论是精准扶贫思想实现的桥梁,通过熟练科学理论,并进行运用,可加快各区域平衡发展。还有可持续发展理论,这是不变的。坚定不移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稳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力保障。

(二)现实基础

现阶段,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还是比较多的,导致其贫困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的,这样一来,扶贫的对象数量及复杂度是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制定扶贫开发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并要不断与时俱进的进行完善和发展。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状况,他们多在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等,生活基础条件不好,摆脱贫困的难度较大。通常来说,贫困地区是有些共同点的。比如: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差、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欠缺、公共服务严重落后等方面。习近平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说,精准扶贫思想就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提出的,是依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发展特点进一步提出的,这不仅仅是口号,是现阶段我国战略发展的关键部分。

(三)实践基础

从1978年以来,我国就展开了大规模扶贫,先后经历了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基本解决贫困等多形态发展变化过程,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加快调整扶贫体系建设。总体概括起来说,主要历经了经济体制改革扶贫、小范围扶贫、有针对性大范围扶贫、扶贫攻坚阶段、新时期精准扶贫等若干个阶段。这些扶贫模式在实践起来,并不是很理想,使得扶贫变得较为严峻,因此,进行精准化扶贫相当有现实意义。

四、精确扶贫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制度的保障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核心基本包括两方面的制度的建立:精准扶贫相关的资金以及资源分权的管理系统,如果存在精准扶贫资金到不了贫户手中,只是在从中央到地方部门的手中,就比较容易产生一定的利益流出;乡村的治理结构,现阶段我国乡村的治理结构中,我国提供的精准扶贫的资源已经成为了乡村精英一种方法,用于寻找合法性。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缺少制度的保证。

我国实行精准服务政策的方式就按照扶贫到户来进行的,但是我国大多省区都没有相关的指导性的文件或者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扶贫到户形式中的本质上问题并没有很清楚的了解,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在制度上缺乏一定的指导、保障以及引领。

(二)精准扶贫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尚未跟进

在精准扶贫政策真正实施以后,我国只有几个部门针对实际的情况进行了一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包括土地和教育等部门。但是大部分相关的部门并没有对其制定相应的政策工作,进而造成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结果并不乐观,也因为相关的政策的有效度不高,所以政策红利基本没有起到很明显的作用。大部分省的精准扶贫事权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明确,相应的监督管理的事件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整理,精准扶贫的相关机构和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培养,相关部门的动态管理系统还不完善和健全,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因为投入的不足。需要做的就是首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实现更加完善、健全和具有操作性的配套政策与对策。

(三)各地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不足

近几年,根据实际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实践过程中,各个部门也积攒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扶贫经验,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大多数省和市并没有对这些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交流,也没有将这些成功的经验进行系统化的总结,没有很好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認识。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的比较薄弱的地方。大部分省的经验的总结想要以传统的经验为基础,进行教训的吸引,使得精准扶贫实际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和进行。具体的措施可以对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省之间对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同类型的地区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四)精准帮扶的措施大都缺乏可持续性

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集中在种养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这三种项目中,但是种养业也在实际的实行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后续的相关管理已经更不上实际的情况。在某些方面,精准扶贫的工作也会针对相关的活动思想开展一定给机会、提素质、增投资这类型的方式,但是实际的效果也具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即使已经开展了造血式的扶贫活动,对于合适的人力资源也比较匮乏,这样只会导致投入的非常多,但是却经营不下去,还是达不到相关的要求。

(五)精准扶贫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城市扶贫。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在5000万以上,而且根据科学的预测,城市的贫困人口也一直在呈现出上涨的趋势。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的对象基本锁定在比较不发达的农村,并没有对城市的贫困公民进行一定的救助活动,城市贫困人口虽然只有少数属于精准扶贫范围,但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存在的5000以上的万贫困人口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扶贫帮助。

五、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一)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

在我国,贫困人口所在区域不同,导致其贫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扶贫对象数量及复杂度是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制定扶贫开发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并要不断与时俱进的进行完善和发展[2]。所以,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依据不同区域的地域状况、地理状况以及生态状况,认真分析,找出各区域不同的优势点,探索出恰当的扶贫方法,可以结合成功的扶贫案例,研究分析个案,针对个案的特点,结合精准扶贫的地区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对其进行精准控制,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二)要做到精准识别

在扶贫的过程实施中,精准识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专家学者一般认为采用透明、科学民主的流程是较为合理的,要定期对贫困户进行识别,在识别确认后要建立贫困户档案,精准帮扶时,要对贫困户进行不间断跟踪检查,防止在扶贫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即使出现了偏差,也可以及时的调整偏差,使之走入扶贫的正确轨道中。还要进一步细化精准扶贫,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机制方法,精准把控扶贫对象。精准识依据国家政策,科学合理地实行贫困分类,进一步确定贫困数量及其规模,运用正确的识别方法,识别贫困户时积极采用参与式贫困群体识别方法。还有比较令人忽视的就是,精准扶贫是需要技术的,提高识别技术有利于更精准的确定扶贫对象,从而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

(三)要做好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过程,要依据贫困区域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遵照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来积极开展扶贫工作。首先,从政府角度来说,要积极采用靶向瞄准法,将政府职能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探索精准扶贫路径,实现精准帮扶过程。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说,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丧失劳动力低保户的社会保障标准。从基础设施角度来说,要积极发展公共服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活、生产状况,积极做到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到人。从增加劳动者能力的角度来说,要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力的教育程度,要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可以到村、到户、到人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3]。从资金角度来说,要积极对金融服务进行必要的改进,加大资金监督管理力度,通过合理有效的监督,可以完善监管机制和资金投入使用状况。从帮扶角度来说,要稳固较为长效的收入增长方式,产业帮扶要做到到户、到人,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生产标准。

六、总结

总之,扶贫工作还有较多的缺陷和不足。为此,我们要深刻领悟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实质,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扶贫制度和实施细则,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基础思路,因地制宜的做好扶贫工作,同时做好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积极探索研究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培养群众参与扶贫的主体意识,全面推进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

[3]许佳,刘岚丽,彭志强.精准扶贫之路径思考[J].学理论,2015(24).

[4]李俊雄.可持续性扶贫当寻求创造性的帮扶思路[N].东莞日报,2013-11-13(A02).

[5]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RB/OL].新华网,2013-11-03,2013-11-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3/c_117984236_8.htm.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以公平促精准: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关键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