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2016-11-15王茜

科教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工作机制

王茜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需摈弃传统思政教学模式,重新建构一种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体系,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在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强化思政教育传播手段方面,练好“网络功夫”,守好“网络阵地”,形成“网络影响”,将思政理论全面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形成师生共同践行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 互联网+ 思想政治理论 教育工作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9.036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WANG Qian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5143)

Abstrac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plus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abandon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to construct a kind of easy for students to accept the teaching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continue to promot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means, practice "Kung Fu", keep good "network position", to form "network effect ",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 together to practice the vivid situ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work;work mechanism

2015年1月,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模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体系创新做了深入要求,对高校这个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与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教育系统,需要不断结合互联网+思维,转变教学手段和模式,借助与时俱进的先进技术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成果,形成创新开放的教育体系。

当前,QQ、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涌现,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众信息交流、知识获取、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为2.04亿,“微信”用户数为5.49亿。在热热闹闹的新媒体影响下,信息化时代传播的裂变性、快捷性、广泛性、渗透性等特点,对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也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乃至心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环境,增添了思政理论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①授课教师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站牢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路径开辟了新的探索空间。

1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特征

目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高校教学中依旧占到主导地位,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为主要形式。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单向教学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教学模式所缺乏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日益明显,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充分利用学生手中智能设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学模式转型的重点,促使智能设备成为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端迎合了时代要求。由于尽管不少高校已经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化教育新方向,但如何通过信息化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仍旧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

(1)教育对象具体化。近些年,不少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教育建设,不少学校建立了相关的网络平台来丰富教学内容,如使用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消息,利用微博转发功能传播正能量等,这些举措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还不够健全,微博微信推送或转发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关于校园新闻或通知等各类信息,并未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是从别处借鉴来的微文博文,原创性和本校特色缺失。要提升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引领工作,就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将工作做细做真。官方网络平台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摆脱大话、套话,从大学生语言习惯和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使用“接地气”的语句,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计。

(2)教育内容丰富化。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从课本和课堂的可视空间拓展到网络虚拟空间。如果网络平台上的内容不够丰富或脱离学生实际,就无法得到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远离设计初衷。因此,必须挖掘各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和素材,调动学校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学校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提升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关注度为目标,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院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的建设中来,设计具有“大学生特色”的网络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进而获得思想与灵魂的教育,实现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培育方式。

(3)教育主体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跟上时代步伐,主动掌握新技术的使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做好教育角色的转变,在虚拟世界中做学生的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枯燥无味的,只要愿意和学生们交朋友,投入真情实感,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会找到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微信、微博的相关功能和使用方法,摆脱对微信、微博的运用只停留评论、转发等低层次上,自觉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运用技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走进学生内心,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同时,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有任务重叠的部门如宣传部、学工处、团委、思想政治课部等部门要实现资源联动,形成合力,网络平台发布的内容要保证原创,撰写、编辑、发布、互动等内容做到定期更新,充分发挥公众平台的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2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

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打开了另一条渠道。除了在课堂中获取知识外,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从网络上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聆听大师的讲座,接受最新的学术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向新理念教学转变提供了探索空间。

(1)拓宽教育领域。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网民渗透率接近50%。只要有手机,大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都会被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占据。这些新社交媒体,开启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新模式。而网络在线教育资源层出不穷,对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资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网上学堂、手机微型课、“移动云学堂”、微信公众号等新兴载体,成为阐释国家价值内核、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描绘国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渠道。一是在网络上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政教育“云课堂”,让学生足不出寝室就能学到相关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自学和思考的习惯,使学生课后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地点和时间。二是利用微信微博号每天向学生推送精心挑选的消息,同学们也以直接跟公众号对话,发表自己的言论,实现线上互动。三是建设新媒体阅读客户端,丰富音频、视频、图片、电子书等多个栏目,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主学习性。四是开辟师生BBS网站等,增加时事播报与评论板块,鼓励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实现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动。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这种“网络教育”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老师通过线下对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动态、学习效果等数据分析,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改进,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网络宣传。网络宣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根据同济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用网习惯普遍,只有9.2%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网络,但是却只有2.5%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宣传工作的设计和策划应该更加精细化,借助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扩大网络宣传对社会主流价值和引领文明风尚的影响力,形成网络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一是在校园网站、教学楼的电子屏播放凸显校园风采和文化故事的公益广告,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注重品位高雅、创意新颖,增强传播力和感染力。二是在校园和教学楼道等公共场所的适当位置悬挂趣味性强、内涵丰富的漫画版宣传画等吸引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三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以“每日一言”的方式,推送尚德箴言和道德感悟,促进高校理论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四是推送具有地域特色的视频资源,让学生从观看中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信。五是在网络平台上开设身边的榜样展示专栏,征集全校学生的励志故事,以微视频微图文微小说等形式进行宣传。创造网络平台和途径,借助网络化传播的文化作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抢占“网络阵地”,通过无处不在的宣传渗透,潜移默化地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生动形象地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育实效。

(3)关注隐性教育。隐性教育融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据天津大学党委学工部调查,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年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三项是同学、室友等同辈群体(61.70%)、导师(34.21%)、书籍资料(34.02%)。③这表明,学生之间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和师生之间不经意的交流比灌输性的教育更具影响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找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投入情感与学生做朋友,在看不见的课堂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枯燥无味的,只要愿意和学生们交朋友,投入真情实感,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会找到孩子们喜爱的形式。”一是做学生的“圈内人”,进入学生的 “好友空间”“粉丝群”“朋友圈”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关注点,拉近师生的距离。二是学生成为老师的“圈内人”,比如更新自己的空间说说、朋友圈动态,或发布重要的校园通知,或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小感想,或转发能够引发“正能量”的帖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营养,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认同,以真心换得学生的喜爱。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发挥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学的网络教育作用。

3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路径开辟了新的探索空间。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学生对于网络上杂乱的信息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或对社会不满者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不实信息、扭曲的价值观和偏激观点,也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加强“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多方共同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中,依靠法律原则和道德准则,搭建“网络平台”,坚守“网络阵地”,制造“网络影响”,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融会贯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局面。

(1)维护网络阵地的健康环境。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几乎都是智能设备的使用者,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相比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在网上寻找自己的所需信息。在接受有效信息的同时,他们也会将这些信息传播和分享出去,影响并被他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所影响。这种“1-N-N”的传播模式传播速度快且覆盖面广,容易给各类不实言论留下了较大的传播空间。因此,要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规范信息传播制度,要在校园范围内推进手机实名制管理、局域网络域名和IP地址管理,保证信息的传播有据可查,对传播不实信息、反动言论的传播者严惩,净化思想政治培养的“网络环境”。

(2)抢占网络传播的制高点。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在线教育资源层出不穷,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准确把握时机,变被动为主动,牢牢地把握和主导新媒体,抢占“网络阵地”,做好“网络渗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让思政课华丽转身。“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④离开课堂的老师们要学会利用新方式,进入学生的“朋友圈”,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及时了解到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关注点,做学生生活上的帮手、学业上的咨询者和思想上的引导者。

(3)提高教育者的技术水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新兴理念和技术,主动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运用技能,对教育对象有一个新的认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转变教育角色,从课堂走向网络。一方面,教育者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运用技能;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技能培训,例如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相关讲座或专题培训,介绍新媒体最新发展情况,帮助思政教育者提高对新媒体技能的认识和使用。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推进教学手段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感染力,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站得稳讲台、守得住阵地、树得起旗帜。

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受教学空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也得不到充分展现。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和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探索空间,拓展网络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的应用不仅是时代所需,更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结合,“不仅仅在于破除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窠臼和羁绊,更重要的是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新兴理念和技术”。⑤借助于先进的理念转换和有效的技术操作,互联网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实现更为深度的融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不断利用时代发展形成的积极成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理念引导和价值反思,创造更优良的课程形态,构建更合理的教育体系,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 张丽明.高校思政理论课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② 李家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和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0).

③ 参阅天津大学党委学工部.2014年天津大学学生思想动态滚动调查报告.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⑤ 程玉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探究[J].新疆社会论坛,2015(6).

参考文献

[1] 李娜.“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

[2] 卫晓溪.“互联网+”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2).

[3] 朱艳红,郑炳心.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4] 徐俊.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工作机制
试析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社会实践教学
关于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思考
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高年级智障学生职业准备教育的个案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性的思考与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强化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研究及外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