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幸生教授芒针透刺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经验*
2023-03-22李素文陈幸生
李素文、陈幸生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偏头痛(cephalagra)是一种搏动性头痛,呈反复发作,常单侧或双侧发作,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疾病,常伴恶心、呕吐、心率加快、畏光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1]。偏头痛与睡眠障碍、脑卒中等的发生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数患者发病时期在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发病频繁,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内分泌、饮食、自然环境、睡眠、药物等因素均可能诱发本病的发作[2]。偏头痛在中医学上属“头风”、“偏头风”、“脑风”等范畴。针灸治疗偏头痛历史悠远且疗效显著,安全且操作简捷,受到广泛推崇。
陈幸生教授,主任医师,江淮名医,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有30余年中医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陈幸生教授系统学习芒针多年,受芒针“透刺”操作特点的启发以及结合自身对偏头痛的认识,通过芒针透刺少阳经穴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以期治疗偏头痛,笔者有幸跟师于陈幸生教授,现对其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做出总结如下。
1 少阳失枢,脑络失养
目前关于偏头痛的西医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主要有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抑制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祖国医学关于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各有说辞,多数围绕外感和内伤两大因素。病理因素主要含概风、火、痰、虚、瘀,涉及脏腑有肝、脾、肾。其发作多由风邪、积热、肝胆郁火和气血虚弱等因素所致。
偏头痛的病位在头或脑,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行循走头面,五脏六腑之精气均输注于头,脑络失于濡养或者痰瘀痹阻脑络,均可致头痛。陈幸生教授认为偏头痛和少阳经密不可分,主要从少阳功能特点、经络循行特点和临床症状来论述:①《素问·阴阳离合论》有云:“少阳为枢”,少阳是调节人体内外上下气机运动的枢纽,并调节三阳经气的正常出入,少阳失枢则阳气生升不足,易受外感而发病;气郁不伸,易兼夹寒、湿、热、瘀、痰浊等邪,病症复杂;②少阳经恰循偏头痛病处,且少阳经为少血多气之经,外感或内伤因素易引起少阳经气枢机不利,少阳经气不能濡养脑络或气机不利痹阻脑络会引起偏头痛;③《伤寒论》中描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五六日…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偏头痛的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心率加快、畏光等也是少阳病的病症表现。由此可见,偏头痛与少阳经关系密切,这也是陈教授选用少阳经穴来作为治疗偏头痛主穴的原因所在。
2 循经透刺、疏利气机
2.1 “疏弹趋动,技巧术行”芒针的根源是中国古代九针中的“长针”。《灵枢·九针论》中谈到:“…八曰长针,取法于篡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芒针疗法的操作源于“透刺”法,为其法的延伸,以“透穴”为特点。相较于毫针透刺而言,芒针的取穴少而精准,能更加巧妙地联合人的整体观念,更好地调动人体中的正向因素,来击退病气,调和阴阳。陈教授认为“疏弹趋动,技巧术行”这八个字可以大致地概括芒针疗法的治疗特点,疏——疏导经络,此为芒针疗法的治疗目的与结果;弹、趋、动——弹动针柄、徐徐进针、动作迅速,此为芒针疗法的操作要点与技巧,技术与巧劲的联合才能使芒针疗法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芒针疗法作为一种特种针法,弥补了短针治疗疾病的不足之处,适用病症广泛,在中风后遗症、失眠、癫痫、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胃炎、尿潴留、偏头痛等多种系统疾病中均有优良的治疗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芒针疗法对于医者操作手法有较高的要求,并且需要医者熟悉其禁忌证,避开特殊部位进行操作。
2.2 “一针两穴”《灵枢·官针》有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这也是透刺法的初形。“一针两穴”法最的是在《针经指南》一文中才被正式指出来。随后王国瑞又第一次详细提到了透刺,称偏头痛之用“透穴刺法”,《玉龙歌》有记载道:“偏正头风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等等,这其实也都是他对于治疗偏头痛用透穴刺法的医治指向启蒙。透刺法相对于普通针刺而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针一穴,透刺可一针进穴,循经透刺多个穴位,再经过各种催气手法,加强腧穴和腧穴之间的传感,引发经络之间气血运转,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气和血的作用,透刺法相对普通针刺加强了经络之间穴与穴的联系,更能激发穴与穴之间的感应传导。
当下关于透刺法的作用机制尚居雏形时期,其应用范围主用于头针的透穴针法和芒针的透穴针法[3]。透刺治疗偏头痛可能是通过针刺兴奋外周传入纤维、针刺镇痛的中枢调制通路、刺激镇痛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等,从而产生治疗效果[4]。运用透刺法得气快、针感强,用较少的穴位获得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中应用普遍,透刺法在治疗面瘫、中风偏瘫后遗症、骨节病、痿症、痹症、偏头痛以及一些普通针刺起效缓慢或疗效不佳的病症都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更以病程日久、病情顽固者为甚[5]。
2.3 穴位选取和具体操作 按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陈幸生教授多通过透刺少阳经穴及局部选穴来治疗偏头痛,配合辨证取穴,常用率谷透曲鬓,外关透四渎,阳陵泉透阴陵泉,加上太阳、翳风治疗偏头痛。具体操作:患者一般取坐位或侧卧位,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1寸(0.3mm×25mm)、1.5寸(0.3mm×40mm)、2寸(0.3mm×50mm)、3寸(0.3mm×75mm)规格毫针;7寸规格芒针。率谷穴用提插、捻转泻法,用1.5寸毫针平刺透向曲鬓穴0.8~1.2寸;外关穴用捻转泻法,用7寸芒针斜刺透向四渎穴5.0~6.0寸;阳陵泉用捻转泻法,用7寸芒针直刺透向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4.0~5.0寸;太阳穴用捻转泻法,用1寸毫针斜刺0.3~0.5寸;翳风穴用提插、捻转泻法,用1.5寸毫针直刺0.5~1寸。诸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7d为1个疗程,每周休息1d。
2.4 透刺穴位浅析 率谷、曲鬓均为足少阳胆经腧穴,率谷穴为少阳与太阳两经的交会穴,可疏通经络、调气和血,且驱少阳之邪至太阳而外解,率谷透曲鬓可以调理气血,疏利少阳经在头部的气机,治疗偏正头痛;《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外关穴,三焦经的络穴,少阳之关也,能宣少阳之气,通于阳维脉,能疏邪解表。四渎穴是三焦经腧穴,外关透四渎可通达三焦,调节气机升降而使经气得利;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合主气逆而泻”,可调节气机,祛瘀通络、行气活血,阳陵泉又为筋会,《难经•二十九难》中记载“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针刺该穴可使阴阳平调,正胜邪退,疾去痛缓。阴陵泉为脾经的合穴,阳陵泉透阴陵泉为阴阳透刺,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太阳为经外奇穴,能疏风泻热,行气化瘀,通络止痛;翳风穴是手少阳、足少阳二经的交会穴,针刺该穴可以疏风通络,调理少阳经气而镇痛。
3 验案举隅
偏头痛案,俞某,女,26岁,2020年10月12日初诊。系“反复左侧头痛2年,复发伴加重6天”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确诱因下开始头痛,左侧颞顶部为甚,后反复出现左侧搏动性头痛,持续时间长短不定,常常在情绪激动时诱发,不伴呕吐,疼痛尚能忍受,多在自服布洛芬及休息后自行缓解。6天前因烦躁诱发左侧头痛,呈搏动性,程度较前加重,反复发作未见好转,遂来就诊。病程中患者纳食可,夜寐差,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诊见:神清,精神可,言语清晰,左侧头痛,疼痛在按压后减轻,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查颅脑CT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偏头风(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通络止痛。选穴:率谷(左侧)、曲鬓(左侧)、外关(双侧)、四渎(双侧)、阳陵泉(双侧)、阴陵泉(双侧)、太阳(左侧)、翳风(左侧)、行间(双侧)、太溪(双侧)。针刺手法:率谷透曲鬓,外关透四渎,阳陵泉透阴陵泉,太阳行捻转泻法,翳风行提插捻转泻法,行间行捻转泻法,太溪行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隔15min行针1次。每日进行1次治疗,进行7次为1个疗程,每周休养1d。
2020年10月20日二诊:经上述治疗后,患者头痛较前缓解,发作频次减少,睡眠有所改善。因吹风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痰黄,舌红苔黄,脉弦细。针刺减行间,加大椎、曲池(双侧),行捻转泻法。治疗7次。
2020年10月28日三诊:患者自述诸症消失,头痛痊愈,纳寐尚可,二便尚调。结束治疗,嘱其注意作息规律,疏调情志。
按语:患者为青年女性,平素性情易怒易燥,情志不遂,“暴怒伤阴”“怒伤肝”,易引起肝阴亏耗,少阳偏旺,上亢化风扰乱头窍而发病。率谷透曲鬓、外关透四渎旨在疏利少阳经气,阳陵泉透阴陵泉调和阴阳气血,太阳、翳风通络止痛,行间、太溪有平肝潜阳之意。诸穴同用,共达平肝潜阳、通络止痛之效。二诊时,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减轻且发作频次减少,但因其素体阴虚火旺,加之外感风热,外感为标,阴虚为本,在前方基础上,减行间,加大椎、曲池,在滋阴的基础上疏风泻热。三诊时,患者基本痊愈,暂停治疗。
4 结语
偏头痛是临床较为普遍的病症之一,中医关于偏头痛其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未形成统一标准。陈幸生教授认为辨证论治固然重要,但针刺治疗偏头痛需要特别注意经络的辨证,以达到疏利少阳经气,这也是中医针刺法治疗偏头痛有效的理论基础所在。陈幸生教授认为偏头痛的穴位选取应以少阳经穴为主,结合局部及辨证取穴;选用芒针透刺治疗偏头痛则能使气至病所,能更好的疏经通络以止痛。陈幸生教授的多年临床诊疗经验表明,芒针透刺少阳经穴在医治偏头痛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