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针夹脊穴治疗跟痛症的作用机理探析

2020-11-09刘彬张祥杰赵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芒针

刘彬 张祥杰 赵文

【摘 要】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临床表现为难以忍受的足跟部疼痛伴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芒针是中医学传统针刺疗法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芒针夹脊穴对跟痛症疗效显著。文章对芒针夹脊穴治疗跟痛症的作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推广和指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 芒针;夹脊穴;跟痛症;机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9.2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1007-8517(2020)17-0083-02

跟痛症 (PainfulHeelSyndrome,PHS)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本症起病缓,发病率、复发率高,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及肥胖者,临床表现为难以忍受的足跟部疼痛伴行走困难,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芒针是中医学传统针刺疗法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芒针夹脊穴对跟痛症有显著疗效,但由于其起效机制尚未明确,在现代临床诊疗中未能广泛应用。现对芒针夹脊穴治疗跟痛症的作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推广和指导临床应用。

1 芒针起源及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八曰长针, 长七寸……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锋其刃而长其身,针长细如麦芒”谓之芒针,由古代九针中的第八针长针发展而来[2]。芒针疗法一针多透,具有取穴少、针感强、得气快、传导快的特点,扩大了针刺感应面,使针感易于扩散传导[2]。“疏弹趋动,技巧术行”可概括芒针的独特之处,即芒针深刺的技法,施行弹动的补虚泻实手法,通过经络感传及气至病所,可以疏导脏腑、经络气血,使良好的感应徐徐下行,直达病所[3]。

2 芒针夹脊穴治疗跟痛症的作用

2.1 从经络循行分析 其一,《灵枢·经脉》云:“督脉之别……挟脊上顶……别走太阳,入贯膂”。又云:“膀胧经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文中所述之“挟脊”“贯膂”实乃脊柱两旁,这与夹脊穴位置不谋而合;督脉之别别走太阳,其与膀胱经挟脊而行,说明督脉和膀胧经“挟脊”“贯膂”之分布,确乃夹脊穴分布的位置,可见夹脊穴效应发挥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密不可分[4-5]。其二,《灵枢·经脉》云:“……出外踝之后……”。亦云:“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之跟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足部交接,循行均与足跟部密切联系。且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在体合骨生髓。故芒针夹脊穴一针连及二经,交通气血、调整阴阳,通络止痛。

2.2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 从解剖位置分析,脊神经分布之位置与夹脊穴分布之位置不谋而合。脊神经纤维支配的范围即夹脊穴分布的穴区位置,其穴区附近被相应脊神经后支及纤维所支配的范围所覆盖。而脊柱两旁分布着椎旁神经节,它们借节间支连成交感干,交感神经干交通支与脊神经的连接点在体表的投影,与夹脊穴密切相关[6]。有研究发现穴位针感感受器主要是分布于各个穴位深浅不同部位中的各种游离神经末梢,针刺刺激主要通过支配穴区的躯体神经传递到脊髓后角,然后沿传导痛温觉的腹外侧索上传,最终到达大脑,发挥相应神经体液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且有研究表明强调穴区组织中广泛分布的神经末梢、脊神经后支和临近穴位的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夹脊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7]。因此芒针夹脊穴时,针身沿棘突下两侧刺入,深入刺激神经干,激发相应的神经体液调节,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2.3 现代研究

2.3.1 减轻神经压迫 腰骶夹脊穴处的脊神经通行于下肢至足跟,支配其功能活动;芒针刺之可调节神经功能,可刺激脊神经后支,刺激脊髓释放一系列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递质,进而减轻神经及软组织炎症与压迫,促进血液循环和局部营养及新陈代谢[8],以达到治疗作用。

2.3.2 抑制疼痛刺激 以腰部夹脊穴的阳性发现为切入点,取相应节段夹脊为主穴,并根据腰骶神经根、支的解剖走向,通过芒针针刺神经根、支或相邻组织,使穴位深部的各类感受器得以兴奋,伤害性刺激受到抑制,以达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止痛的目的[9]。

2.3.3 抑制炎症反应 通过对穴位的间接刺激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经“得气”可产生感传刺激, 进而加快局部微循环及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同时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最终实现减轻疼痛的目的[10]。

3 病案举例

患者孙某,女,62岁,2019年12月就诊。患者诉8月前久行久站后出现右侧足跟疼痛,仅可缓慢行走,休息可稍缓解,活动时加重;曾就诊于我院骨科门诊,给予局部对症处理及口服相关止痛药( 具体不详)后有所缓解。1个月前行走时再次感双足跟剧烈疼痛(以右侧为甚),难以行走,隧就诊于我科。主症:双足跟疼痛难忍,行走困难,无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舌暗淡,脉沉涩。查体:腰部活动可,L4-S1棘旁处发现局部有挛缩压痛,皮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双踝部活动可。辅查:双足跟骨正斜位(双侧跟骨骨刺)。西医诊断:双足跟痛症;中医诊断:骨痹(肝肾亏虚)。治疗:考虑该患者局部治疗疗效不佳, 遂仔细四诊, 脉诊发现患者双尺脉沉涩;腰部切诊发现L4-S1棘旁处发现条索状肌肉硬结,局部有挛缩压痛,故选 L4-5、 L5-S1夹脊、胞肓、臀中、腰宜等穴。芒针操作: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常规消毒,选用0.30 mm×75~100 mm毫针斜刺进针,针尖指向腰宜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针刺深度2~3寸,以下肢出现通电样感或针感达足跟部为佳,此时针尖出现松弛感;腰宜斜刺进针,针尖微向下,以针感达足底为度;胞肓、臀中针尖向下斜刺入针,均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9]。留针30 min,其间行针1~2次,连续治疗6日后,患者上症消失。

按:四诊合参,考虑此病患双侧足跟疼痛难忍且行走困难,经局部治疗疗效不佳,而腰部夹脊穴芒针治疗后效果显著,由此可知患者的足跟痛是主观症状,而真正的病灶部位是腰部,故处理局部达不到治疗效果。该跟痛症患者自主感觉无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症,但寻按L4-S1椎旁多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挛缩压痛、皮下条索硬结;故选取相应节段夹脊为主穴,通过芒针针刺神经根、支或相邻组织,使穴位深部的各类感受器得以兴奋,伤害性刺激受到抑制,以达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之效[9]。

4 小结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由于久行久站、肥胖、外伤等诱发跟骨及旁肌肉组织退行性改变(跖腱膜、跟骨滑膜炎、骨刺、跟垫损伤),导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诱发跟痛症;同时亦可导致跟骨内高压而诱发足跟痛[11]。中医学则认为风寒湿邪侵袭、外傷、慢性劳损、年老体衰等与跟痛症的发病密切有关。目前西医临床治疗跟痛症主要通过口服药物、局部封闭、手术等方法,其短期疗效尚可,但存在病情易复发、术后并发症多等不足。而中医学治疗跟痛症方法多样、无副作用且疗效显著,主要有针灸[1,12]、推拿[13-14]、小针刀[15-16]、中药内服[16][JP]等方法,但由于起效机制大多尚未明确,缺乏有力的临床判定标准,故现代临床诊疗中仍缺乏有效长久的治疗方式。

芒针夹脊穴治疗跟痛症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表现为:一针多透,刺激深、得气快、针感强、传导迅速;通过刺激夹脊穴邻近神经干,兴奋夹脊穴深部针感感受器,抑制伤害性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之效[9];体现了“经脉所,主治所及”。但笔者认为目前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芒针夹脊穴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多为不严谨的临床疗效观察;二是芒针刺激角度、深度、力度、时间、针感传导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三是可以客观评价跟痛症疗效指标相对较少,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远征,周琛,孙颖哲.针刺神门穴结合拮抗运动治疗足跟痛18例[J].中国针灸,2019(1):72.

[2]齐荣霞,牛红月.浅析芒针调气法与“圆运动”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1):31-32,35.

[3]杨兆钢.中医芒针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

[4]刘力源,张建斌,金传阳,等.华佗夹脊穴的归经探索:督脉[J].针刺研究,2018(11):744-746.

[5]林飞燕,郑武熙,张文琪,等.早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干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6):614-618.

[6]朴盛树,钟利群.夹脊穴与腰椎后关节局部的解剖关系[J].中国骨伤,2001(9):25-26.

[7]孙伊平,张娇娇,李婷,等.夹脊穴研究进展概述[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5):1092-1094.

[8]何天有.针刺命门、肾俞透夹脊治疗非洲人足跟痛45例[J].中国针灸,2003(10):28.

[9]赵文,王迪华,周红.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跟痛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4):226-227.

[10]林育德.针刺腰部夹脊穴配合太溪、涌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下肢麻木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1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平,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社,1991:1106.

[12]郝晓婷,秦媛媛,余曾芳,等.针灸治疗足跟痛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8(2):172-174.[JP][13]邝高艳,卢敏,柴爽,等.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15):71-72.

[14]黄桂忠,王少伟,蔡俊通,等.中药外敷配合手法推拿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7(11):60-62.

[15]裴久国.针刀治疗跟痛症30例[J].中国针灸,2010(S1):90.

[16]卢敏,谭旭仪.中医药治疗跟痛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6):28-31.

(收稿日期:2020-04-19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芒针
广德张氏芒针“循经透刺”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The effective transfection of a low dose of negatively charged drugloaded DNA-nanocarriers into cancer cells via scavenger receptors
基于数据挖掘的芒针疗法临床应用特点研究❋
脑卒中导致吞咽障碍的芒针配合康复训练疗法研究
芒针配合推拿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芒针深刺腰夹脊穴相关解剖关系的影像研究*
芒针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芒针临床应用特点探讨
《灵枢》长针治“深邪远痹”的现代发展及临床应用
芒针弯刺法临床应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