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针灸的整体性治疗效应*

2023-03-22佘天薇任继刚申治富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枢腧穴经络

佘天薇,任继刚,申治富,△

(1.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1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5)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这一错综复杂的网状系统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全身各部紧密地联系起来。《灵枢·海论》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反映病候的功能。由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构成的经络系统是一个立体多维、复杂统一的网状功能系统,人体经络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经络系统是人体整体功能体现的基础,也是针灸临床诊治思维的理论源泉[1]。此外,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也是基于经络系统的整体性实现的,经穴对人体具有全身性、整体性的调节作用[2]。在中医“整体观”思维的指导下,基于对经络和腧穴整体性的认识,针灸临床主要是通过刺激腧穴调整经络虚实从而平衡脏腑阴阳,进而发挥整体性的治疗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整体性调节是针灸临床治病的重要特色。本文从理论基础、临床应用、机制研究等方面深入探讨针灸的整体性治疗效应,以促进临床上对针灸整体性治疗效应的认识和推广应用。

1 针灸整体性治疗效应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学最鲜明的特色,其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括脏腑之间的统一、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肢体官窍的统一和形与神的统一等方面。人体的五脏六腑通过阴阳的互根互用和五行的生克制化构成了一个复杂完整的体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3-4]。通过人体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将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内外相应、完整协调的功能网络体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应的脏腑、经络出现异常,也会在外部的官窍肢体上表现出来;“查其外候,知病之所在”,通过诊察体外肢体、官窍出现的异常表象,也可以推测相应的脏腑、经络病变[2,5]。同时,中医学还将人看作一个“形神合一”的统一整体,《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强调人体的“形”与“神”必须协调统一,人方能长寿。中医学认为人体之“形”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外在肢体、官窍和内在脏腑等实体,人体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亦指人体的情志思维、意识精神等,所谓“形者,神之依;神者,形之主”,人体的“形”与“神”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形神一体观”体现在人体的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6-7]。

1.2 经络系统的整体性 人体的经络系统也具有整体性,主要体现在经络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2]。在结构上,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奇经八脉,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人体复杂有序、网络全身、功能完善的经络系统。在功能上,经络“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通过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生理状态下,“如环之无端”的经络系统为气血之濡养人体脏腑和形体官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病理状态下,经络能够反映症候,知病之所在,同时经络之正气还可以抵御外邪,驱邪外出,防止传变;治疗过程中,经络可以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依赖经络系统联系上下、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整体性特点将针灸等刺激信号传至病所,发挥治疗效应。

1.3 腧穴治疗作用的整体性《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特殊部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地方,在经络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腧穴对人体具有整体性、全身性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分布于任督二脉和阳明经上的腧穴能够多系统、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地对人体产生整体性的治疗效应,如气海、关元、大椎、足三里、曲池、合谷等[2,8];此外,交会穴具有“一穴通几经”的特性,对人体整体性的调治作用尤为明显,例如三阴交、关元、大椎等。现代《针灸学》[9]教材也记载:“腧穴具有整体性调整作用等主治特点,表现在某些穴位对全身性的病症有整体性调节作用,如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发热;足三里、关元、膏肓能补益正气等。”此外,腧穴还可以同时调理人体之“神”和人体之“形”,达到“形神同调”的目的,在“形”与“神”的层面上发挥针灸的整体性治疗效应。

由此可见,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基于经络系统的整体性和腧穴主治作用的整体性治疗特点,针灸等刺激作用于相应的经络腧穴可以达到对人体整体性的调治作用。

2 针灸整体性治疗效应的临床应用广泛

《灵枢·终始》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针灸临床素来就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取穴原则,这是针灸整体性治疗效应的体现。在中医“整体观”思维的指导下,针灸临床主要是通过调整经络虚实从而平衡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通过经络腧穴实现对人体的整体性调节。整体性调节是针灸临床治病的重要特色,古人云“医者不明经络,犹人之夜行无烛”,强调医者要明晰经络走行,把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治病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10]。

针灸临床上要求针灸医师取穴宜“少而精”,即尽量用最少的穴位达到最大的临床疗效。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针灸的整体性治疗效应,另一方面是由于针刺得气的过程也是耗气的过程,用穴少就是耗气少,有利于固护患者的经气。针灸整体性的治疗效应体现在针灸既可以治疗全身性病症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等两个方面,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例如,针灸临床上治疗外感发热选用大椎或曲池;治疗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常常选用人体重要的强壮穴——足三里或关元;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可以减缓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可以加快心率;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可通便,在不同的病症中发挥不同的治疗效应[8]。此外,高树中教授出版的书籍《一针疗法》[11]记载了很多针灸临床上取穴精简、疗效显著的用穴经验,这些均是针灸整体性治疗效应在临床上的应用体现。

3 针灸整体性治疗效应的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可以多系统、多模式、多水平、多层次、多通路、多靶点地对人体产生整体性的治疗效应,目前关于针灸整体性治疗效应的机制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大量研究证实: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12]、调整机体微循环[13]、调节中枢-外周的联动响应[14]进而对人体发挥整体性的治疗作用。

3.1 针灸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针灸作为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腧穴,引起腧穴区感觉神经的“轴突反射”,通过神经传导至中枢进行整合,启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最终调节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15]。研究表明[16],针灸可明显升高小鼠肝脏中的NK细胞和胸腺T细胞的含量,可见针灸可以通过升高NK细胞和T细胞的数量及提升其活性来实现对机体固有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调控。牛文民等[17]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显著增加老年人血清中IgA、IgG、IgM水平,从而增加免疫功能;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显著升高脑组织及外周血中的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可以实现对全身多系统的广泛性调节。这一发现表明:针灸足三里穴可以明显增加机体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表达,进而实现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同时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释放P物质等神经肽类物质,促进其在中枢和外周血中的含量升高和表达水平,最终实现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达到整体性的治疗效应,其与中医学认为足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保健要穴,在延年益寿和增强免疫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是一致的。

3.2 针灸调节机体微循环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细小分支,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微循环的结构与人体经络的分布有许多相似之处,针灸刺激腧穴能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可显著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流供应,进而促进血液内营养物质的交换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实现对机体功能状态的整体性调节。张丹等[18]研究发现,针灸可促进小儿脑瘫患者的脑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与运动功能。张栋等[19]研究发现电针可增加大脑皮层微循环血流量。Ding N等[20]研究发现,手针能够增强阿尔兹海默病模型SAMP8小鼠的前额叶和海马的脑血流量,从而提高其空间学习和记忆、认知能力;Sun J等[21]研究发现,电针能有效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提高脑血流量和血容量,能够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田园等[22]研究发现,平刺和艾灸可激活腧穴局部TRPV1和HSP70,进而调节子宫μ阿片受体,改善宫缩与子宫微循环。贺文华等[23]研究发现,针刺可显著增加膝关节炎患者的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以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明显增加腧穴局部和病变部位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状态,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对机体功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与腧穴的近治作用和远治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3.3 针灸调节中枢-外周的联动响应 中枢和外周通过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人体的整体性,针灸可以同时调整中枢-外周的联动响应进而发挥整体性治疗效应。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关元、三阴交穴可以同步调整原发性痛经患者中枢和靶器官的血流灌注,进而改善患者的痛经疼痛程度、伴随症状、焦虑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且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4]。吴焕淦教授团队[24-25]在对炎症性内脏痛大鼠足三里穴进行隔药饼灸后可有效降低其外周血中的P物质、前列腺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致痛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外周敏化,而且可降低其下丘脑中的P物质、5-HT、c-Fos的含量,进而抑制中枢敏化。赵雅等[26]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通过降低中枢和外周的IL-6的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提高IL-10/IL-6的比值,进而减轻中枢和外周的炎性反应,可明显缓解大鼠的运动性疲劳。以上研究表明:在改善血流灌注、抑制疼痛敏化、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针灸对中枢和外周的调控作用是同步的、联动的,具有中枢-外周的一致性,最终发挥对机体的整体性功能调节。

4 总结

临床上针灸治病具有整体性的特色,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经络系统和腧穴的主治作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是针灸发挥整体性治疗效应的基础。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整机体微循环、调节中枢-外周的联动响应3个方面探讨“整体性调节”这一针灸的核心作用,证实针灸可以多系统、多模式、多水平、多层次、多通路、多靶点地对人体产生整体性的治疗效应。然而,针灸整体效应的复杂性就如同经络实质的探索研究一样,从单一的方面或几个方面不能够全面而准确地认识、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可以从“形神一体”的整体观角度研究针灸通过“治神”得以对机体形体病变的调整作用来发挥整体性治疗效应;另一方面,基于传统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原始的功能调控系统与现代医学对于“筋膜系统”的理解[27],来研究针灸的整体性治疗效应的内在机制或许会有突破性的进展。随着对针灸整体性治疗效应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逐渐完善,将极大有利于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推广传播和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中枢腧穴经络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小儿推拿治疗中枢协调障碍163例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