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 妙捉教育契机
2022-05-30谭翠琴
谭翠琴
摘 要:文章从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要想方设法在学生犯错前进行干预,巧妙利用期待效应、得寸进尺效应、破窗效应等心理效应干预教育,感性对待学生情绪,并结合教学实际说明,以期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投入学习,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契机;教育工作
笔者以为,学生之所以称之为“学生”,就是边学边成长。他们成长的路线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免不了犯错。如果教师一直只关注学生的错误,学生就会陷入“犯错,纠错,再犯错”的恶性循环中,教师的工作被动且徒劳无功。
笔者尝试捕捉“第一次”的契机,巧妙利用心理效应干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期待效应,唤醒学生共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只有当学生和教师亲近,才会信任教师,内心真诚地接受教师,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并会竭力学好这门学科,所以笔者非常重视笔者和學生的第一次见面。笔者通常用普通话、广州话读熟学生的名字,生僻字必查字典,还弄清性别,这是对学生的尊重,然后从着装、站姿、话题、语言组织一一考究。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每个班随意抽3名学生,一共18人,煞有介事地告诉校长、教师,并透露给这些学生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经检测被鉴定为“即将绽放的花朵”,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八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而事实是,这份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进行智能测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因为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自然深信不疑,于是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多关注他们,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求知欲更强,就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第一节课笔者会利用这种期待效应不断强化他们的好表现,告诉他们可以变得更优秀。
第一节课,笔者会提前进入教室,把讲台收拾干净,用心记住第一个和笔者打招呼的学生,记录好哪些学生准时进教室,哪些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哪些组桌子整齐,然后一一表扬,笔者还开玩笑说喜欢精神饱满的学生,以拉近彼此的距离。笔者微笑着扫视全班,学生端正就座,笔者夸了一句:“早有耳闻我们班卧虎藏龙,个个身怀绝技,学习气氛浓,你们的坐姿散发出一身正气!”
笔者还特别喜欢在班别的数字上做文章,让他们对自己的班有归属感。如教11班时,笔者这样说:“平时人们开玩笑说坐11号公共汽车是走路的意思,虽然我们走得慢,但也能用双脚丈量世界,顺便欣赏一路风景,只要一心一意学习,就能取得进步,总能到达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同时竖起两个大拇指,此时学生会自觉地挺直了腰杆,班级荣誉感油然而生。那一年,原来在级里排名12的他们,由笔者任教的科目在初三中考取得全级第5名,同层次班级排名第一,他们兴奋不已,感谢笔者对他们的不离不弃。
最后教他们做课前准备,包括物品摆放,桌椅摆放,制定诚信公约,灌输礼仪教育。一个男生下课后冲上来说:“老师,你上课有激情,我喜欢!”笔者内心狂喜,故作淡定:“是吗?谢谢夸奖,我也喜欢你的坦白,你上课很专注,是我欣赏的男生。”他红着脸不好意思了。从那以后,原来经常捣蛋的他上课都很专心,而且各方面表现突出,曾教过的老师都说他改变了很多,他也不负众望,中考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开学第一课虽然并没有涉及学科的学习,但能树立好榜样,传播正能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自此以后,学生很喜欢上笔者的课,即使是调皮的学生也严格遵守上课纪律,很少需要笔者提醒。
二、巧用得寸进尺效应,提高学生服从意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后来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而且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简单的目标便容易被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想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美好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形象,硬着头皮也会继续下去。
这种心理效应显示,要让对方接受一个很大的、很难的要求,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并在帮助他人中获得满足感,自然而然就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所以笔者会分阶段、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守规矩意识、纪律观念和意志力,设计的第一个游戏是“静穆游戏”。静才能生智慧。课堂练习时,笔者跟他们约定一个暗号,当笔者把食指放在嘴边表示“嘘,请安静”,所有人必须保持安静,自己独立思考,凡是第一个打破安静的同学要受到“禁言”的惩罚。一开始保持2分钟,然后,慢慢延长时间,随着多次进行,群体意识增强,他们保持肃静的时间更长。随后笔者增加“点名游戏”:在群体静穆时,笔者轻声点名,被点到名字的同学尽量安静站起来,其他人继续保持同一姿势,可想而知,最后被点到的学生得坚持多长时间。经过训练,他们的意志力增强了,不管老师在不在教室,他们都能安静地学习。
对于班里的后进生,笔者也像弗里得曼一样“搭梯子”,慢慢引导;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在笔者的帮助下,很多后进生都进步了,他们常常感慨地跟笔者说:“老师,如果我初一就能遇到你,相信会比现在更好!”毕业后,他们还是经常联系笔者,分享高中、大学的生活。一位男生获得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发来获奖照片,高兴地说:“老师,这样可行?”笔者大力表扬他,真心替他高兴,他当初是一名后进生,但笔者一直鼓励他要上进,同时帮他恶补落下的知识,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热情,再迁移到其他科目,后来他顺利考进了理想的高中。他激动地说:“老师,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谢谢你!”
三、巧用破窗效應,提高作业质量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笔者把它运用到作业的布置中,让学生把完成作业的苦差事变成一件乐事,并且坚持完成作业,绝不允许出现第一次不完成作业,即使有,也必定要限时补交,并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形成必须要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暗示。
布置第一次作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口头评点,这项课堂作业很简单,也很特别,就是准备一本新的作业本,在封面上写好姓名、班别、学号、作业本这些项目,要求只有一个: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写出最工整的字!然后笔者将它们展示出来,逐个评点,写得好的得到表扬,他们增强了信心,没被表扬的同学也会自觉地重新写一遍,无形中对自己提高了要求。以后做作业,只要看到封面,他们自然而然地认真对待,作业美观,字体端正,准确率自然高。笔者要他们记住:做作业要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就会像做作业一样轻松。
第二步用作业本完成练习题。笔者专门设计一个批改作业的登记表,分组列好学号,在学号下用不同的符号标注等级,然后投影出来,加个人分和小组分。笔者重点表扬写字端正的学生,选择填空有解答过程的,并投影做榜样作用,教他们选择填空“就近原则”写过程,不用草稿纸。写字不好的投影批评,如有位男生长得高大帅气,可是写字潦草,笔者说:“字如其人,如果你写字刚劲有力就更好了。”自那以后他写字有了质的飞跃。
笔者批改作业时少用“×”号,择取其中正确部分记上小小的“√”号,同时在差错处划上红线示以“?”,而且笔者通常会加上简短的批语,表扬他的进步,或趁机指出听课状态或是写字差等不足,并期待他的进步,明确表示笔者很重视他,还会详细记录他们解题的独特方法,邀请他们上台展示。很多学生就是在笔者这样的评讲方式中发生了改变:有一位女生,经常欠交作业或随便应付。偶然,笔者发现她解题思路很新颖,就把她的作业投影出来,并且赞扬她爱动脑筋。之后她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基本没有欠交作业,自此以后她就很努力。
一个调皮的学生,在笔者第一次评讲作业中发生了转变。他作业封面的字写得极好,一看就知道练过书法,笔者大力表扬他,并坚信他人如其字一样正直,本来坐得歪歪扭扭的他马上坐端正。从那以后他喜欢上笔者的课,也很信任笔者,在笔者的感化下,他勤奋努力,也感染了原本不上进的同学,班里的学习气氛变得浓厚。中考时,他在数学学科取得97分的好成绩,还顺利考上高中。临别时,他红着眼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我从没有想过我也能读高中。”
笔者对他们不离不弃,用语言鼓励他们,用行动支持他们,提高他们的内驱动力。教师不经意说的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甚至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四、理性分析测试成绩,感性对待学生情绪
批改测试卷子,笔者也习惯写评语。尤其是第一次批改,笔者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真的很重视他们。评语或批评审题粗心,计算失误,画个小哭脸;或表扬分数提高了,解题方法有创意。后进生哪怕只写对一步过程,笔者也画上笑脸表扬,并适当加分。笔者收集典型错例,分析共性失分的原因,评讲时投影错例,讲通错因,讲透解决方法;少错的题目则会个别解惑。评讲后设计对应的题目重测,并训练他们一题多变,利用错题本做好收集整理。
一般测试后笔者会在试卷上打上分数,并排好名次,对于学困生,笔者尝试“区间分数”法,在试卷上写上小小的实际得分,然后估计他如果细心审题、认真计算可以避免错误的话应该得到多少分,最后写上如65—85,暂时不排名,发下试卷后给15分钟重新订正,再一次计算得分,这样学生就能认真对待试卷的订正,比抄写订正要有效得多。这样降低了他们对数学测试的恐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教师要用心捕捉学生的“第一次”,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想方设法,转“危”为“机”,不断鞭策他们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学生终将会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