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2016-12-05王蓉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归因

王蓉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已走向深入,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活动指导者们也在不懈地努力,但还是经常会出现“问题抛出,参与寥寥”“组长一言堂,组员皆闲逛”“个别小组参与,其他小组看戏”“学生不愿上台交流”“汇报交流找不到重点”等尴尬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罗森塔尔效应”“角色效应”“鲶鱼效应”“增减效应”“系列位置效应”等心理效应理论,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高效地开展。

【关键词】心理效应 归因 解决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确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一基本理念。但综观当下课堂,我们往往更多看到的是学生的表面现象,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却鲜有关注,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有效引导的目的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效应理论并将它们应用于综合实践的课堂。

一、罗森塔尔效应——赏识的魅力

【案例1】问题抛出,参与寥寥

在《班级洗刷刷》的综合实践课堂上,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班级里的劳动委员,要安排一次大扫除活动,你会去考虑哪些东西呢?”教师用满怀期待的眼神环顾着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希望能得到一个甚至更多理想的答案,但是,课堂静默许久之后,才有一位学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觉得要考虑劳动工具。”“嗯,你为同学们开了一个好头,还有别的吗?”

……

又过了整整半分钟的时间,教室里还是冷场。尽管教师尽力引导,学生表现得也很专注,但就是没有人愿意举手回答。

【归因】缺乏成功体验

我们可以借助罗森塔尔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罗森塔尔教育实验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教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大扫除应该已经经历几十次了,因此这个问题的难度系数不高,随口就能列举出几个例子来,可为什么课堂的行进还是如此艰难呢?仔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获得一些答案:五年的小学学习经历,已经让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为自己贴上了一个无形的标签:我不是班级中的佼佼者,简单的问题即使我回答了,也不会得到表扬,复杂的问题即使我去思考了,也肯定不能令教师满意。久而久之,由于没有或鲜有成功的体验,就形成了所谓的“惰性”,学生也就对教师的提问无关痛痒、事不关己了。

【解决策略】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还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成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肯定的。

1.积极期待

罗森塔尔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笑容、眼神等暗示鼓励学生,给学生多一点积极的期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如你期望的那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以上案例中,有个男生提到:大扫除时我们要节约用水。虽然他没有说到点子上,概括也不凝练,但是笔者很欣赏他,送给他一个评价:“你总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老师非常欣赏你。”在之后的课堂上,该名学生频频举手,表现非凡。课后笔者从其他学生口中了解到他平时因为表现不好才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桌。显然,笔者对他及时而充分的肯定给了他追求成功的动力。

2.摒弃包办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指导教师还需要重视的是,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不要越俎代庖。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体会感悟的不要代他去感悟。综合实践课程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过程,在任务的布置上可以由易到难,让学生体验从小成功到大收获的快乐,经历从失败到成功的涅槃之喜。

二、角色效应——角色的神奇

【案例2】组长一言堂,组员皆闲逛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上,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开始了。和往常一样,组长A在奋笔疾书,组员B看着组长奋笔疾书,组员C和D起劲地聊起了最近班级里流行的新游戏。指导教师示意组员C和D也可以参与讨论,组员C和D恋恋不舍地停止刚才的聊天内容,和组员B一起看组长A奋笔疾书,不多一会又无聊地摆弄起了手中的修正带。

【归因】自身角色效应

小组讨论交流是综合实践课程中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讨论、交流,以汲取小组的集体智慧,提升个体学习的质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但事实上,很多小组合作都存在“组长一言堂,组员皆闲逛”的现象,真正参与讨论的学生不足一半,集体智慧实际上即组长智慧,也就是小组中公认的最优秀成员的一个人的智慧,整个课堂效率非但没有被提升,反而时间浪费严重。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组员自身的角色效应在作怪。组长A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小组中的权威,组员B、C、D认为自己在小组中的分量肯定不如A,因此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不会有相应的市场。有了这一层心理暗示,小组合作也就徒有其表了。

【解决策略】

要想改善这一局面,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目的,就要改变学生为自己所贴的角色标签。

1.“嫌弃儿”也有优势

每一个小组中定会有相应的“人缘儿”和“嫌弃儿”。在分组合作中,“人缘儿”的参与系数肯定是很高的,那些“嫌弃儿”往往因为自身能力相对较弱而不好意思“插手”小组合作事宜。殊不知,小组合作的具体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必定需要多种角色。如要进行一次采访活动,不仅需要能说会道的采访者,文思敏捷的记录者,也需要兢兢业业的照相者,勤勤恳恳的后勤服务者,大家在小组合作中地位是平等的,活动策划时的“嫌弃儿”,可以是一名敬业的“摄像师”,一名勤劳的“后勤服务者”,这样也就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

2.组员间角色轮换

小组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培养不同的能力,因此同一小组中每个组员的角色应该定期轮换,让每一位组员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从而发现自身所长,以期在全面提升各项能力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优势能力,为自己贴上一个值得自豪的角色标签。

三、鲶鱼效应——领头羊的价值

【案例3】个别小组参与,其他小组看戏

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都会发生一个奇怪的现象,和学生交流了几个回合后,教师很快就能找到班级中的发言积极分子。分组合作后,愿意上台交流的也是这些积极分子所在的小组。整个课堂上,都是他们几个活跃的身影,而其他学生仿佛都是旁听者。

【归因】组内缺少领头羊

这个看似很正常的现象,其实就已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不正常状态了,课堂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场所,大家都踊跃发言、积极表现才是美满的课堂。小组汇报交流更是如此,如果每个小组都能争着上台交流,交流时组员之间、组际之间都能相互提建议补充,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案例中只有个别人、个别组在参与呢?究其原因就是组内缺少领头羊,没有善于表现的领军人物。

【解决策略】

只有给每个小组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条件和机会,良好的交流氛围才能得以实现,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就是要在每个组内都放置一条善于“搅局”的“鲶鱼”,从而带动气氛,为整个小组注入生命的动力。

1.调整分组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已是常态。很多时候,指导教师为了方便,也为了更好地控制纪律,往往都是就近分组,前后桌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这样分组很有可能造成组间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小组人才济济,有些小组皆是残兵败将。在小组汇报交流时,人才云集的小组自然次次出线,而残兵败将小组很可能连想法都还没落地,更不用说去参与交流讨论了。所以,在分组时最好遵循“组内异质”的原则,即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和后进生,优等生就是那条“鲶鱼”,在组内交流时出谋划策,在组际探讨时积极互动,这样才能给组内的其他成员带来参与的信心和动力。

2.适度竞争

除了合理分组,在汇报交流时,引导各小组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竞争的氛围也是相当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同时鼓励汇报的小组“据理力争”,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竞争氛围。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鲶鱼”的领导气势和才能,带动组内其他成员参与讨论。

四、增减效应——褒贬的奥秘

【案例4】明明答案在手,不愿上台交流

《我来设计一日游》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上,四人小组讨论环节已经结束,接下来指导教师想请个别小组上来交流汇报,可是“邀请函”发出后,学生不是低头默不作声,就是怯生生地看着指导教师,生怕和教师期待的眼神相遇。半分钟后,终于有一位学生举手表示愿意交流。该学生汇报完后,教师问:“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这费用也太多了吧!”

生2:“行程安排就是吃和走,也太无聊了吧。”

生3:“我觉得准备工作中还要带手机。”

……

台上那位学生的脸色显然“晴转多云”了。

【归因】害怕成为众矢之的

四人小组讨论的时候,明明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为什么每次轮到上台交流环节都没有学生愿意上去呢?难道真的是胆小的原因吗?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个都胆小吗?显然这个理由不够充分,看案例中这位学生的结局,我们可以猜想,这种滋味是不好受的,一个小组已经有前车之鉴,还有哪个小组甘愿冒这个险呢?究其原因是害怕成为众矢之的罢了。

【解决策略】

既然学生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敢说、不愿说,那么作为指导教师,我们可以作哪些努力来鼓励学生勇敢走上讲台呢?“增减效应”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好感逐步递增,因此我们在评价别人时宜先贬后褒,并且以鼓励为主。

1.先贬后褒

既然是评价,自然有意见也有建议,这样才是最公正客观的。但是一味地贬抑,定会让被评价人信心扫地,而一味地褒扬也是不真诚的表现,难以让被评价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确的做法是先态度真诚地提出一些批评意见,再肯定其存在的可取之处,评价时语言、神态、动作都要恰如其分。

2.重在肯定

愿意上台交流的学生,对问题内容的思考肯定是比较成熟的,也希望通过交流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在评价其观点时,多肯定他的优点,要让学生懂得这不仅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给自己一个学习的过程。

五、系列位置效应——效率的保证

【案例5】汇报交流,重点难寻

《弯腰捡一捡,垃圾回到家》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汇报交流有关“思维导图一级目录的内容”正在进行中,第一小组的交流已经持续了8分钟,课堂氛围倒是不错,只是学生就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已经辩论了好几个回合了。指导教师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没有表示认可,也没有表示反对。

将近10分钟后,这一小组的交流终于告一段落,但是最终这个思维导图该如何修改呢?学生依旧一片迷茫。

【归因】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个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应当以学生自主探讨交流为主,教师适时点评引导为辅,努力把舞台还给学生。而这个理念最好的体现就在小组汇报交流这一环节,案例中的指导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时间是花了不少,效果却寥寥,那是因为交流的时间过长了,重点没有很好突显的缘故。

【解决策略】

要保证交流讨论环节取得实效,我们要借助“系列位置效应”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该理论认为教师在讲解一个重要知识的时候,开头和结尾的内容给学生的印象最为深刻,而且整个讲解的过程时间不能过长,不然会造成听觉疲劳,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1.合理控制时间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哪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很好地控制时间,不然很多内容都会混淆视听,反而达不到突出重点的效果,正如案例中第一小组的汇报交流整整持续了10分钟,首先是课堂时间不允许,其次是学生的主题意识不清,很容易谈论到无关的话题,造成交流目标的偏离。

2.开头结尾为重

时间缩短了也并不代表学生就能找到重点,事实上很少有学生是怀揣重点去听教师或同学的谈话的。基于“系列位置效应”理论,教师在指导学生汇报交流时,不能是完全的旁观者,交流开始前最好交代聆听者一些任务:“大家专注听,想一想这位同学哪些观点你是比较赞同的,还有哪些观点你有更好的改进意见。”三五分钟交流完毕后再进行总结:“看来大家对××、××……这几点都是比较赞同的,另外几点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也达成了共识。”这样把握住开头与结尾的节奏,可以让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心理效应,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而且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高效地开展。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红梅小学 315000)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归因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对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善用心理效应提升高职生就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