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杏果接触性皮炎患者的皮损特点和分析

2022-05-11王时光黄蓉范晴

关键词:银杏果酚酸种皮

王时光,黄蓉,范晴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499)

银杏树作为一种遮阴植物,在城市内被广泛种植。这种古老的树木雌雄异株,雄树只开花不结果,雌树只结果不开花。每年的9月和10月是银杏树果成熟采摘的季节,也是银杏果皮炎的高发季节。银杏果皮炎的皮损与众多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相似,但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表现。笔者回顾、总结了19例银杏果接触性皮炎患者的病史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病例均为2018年和2019年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发病时间集中在9月和10月,其中2018年11例,2019年8例。19例患者中,男 5例(26.3%),女 14例(73.7%);年龄 32~70岁,平均(57.3±9.1)岁。从接触银杏果到起病时间为3 h~5 d。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例银杏果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接触银杏果过程 采摘过程:采摘者用竹竿击打树上的银杏果,使其掉落在地上,然后用手去捡地上的果实。

清洗过程:采摘下来的新鲜银杏果需要放在水中浸泡,使其腐烂而易于剥离,然后用手捏碎、去除腐烂的外种皮从而获得可食用的银杏核。

本组患者中有7例(36.8%)患者在采摘过程中有接触;有6例(31.6%)患者在清洗过程中有接触;有4例(21.1%)患者既参与了采摘,又参与了清洗过程;另有2例(10.5%)患者并未参与采摘和清洗过程,只是围观采摘者作业。

2.2 临床症状 患者就诊时的症状主要为局部皮肤瘙痒、灼痛、刺痛、灼热感、紧绷感,均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2.3 皮损特点

2.3.1 面部皮损 19例(100.0%)患者均有面部红斑;13例(68.4%)患者面部肿胀明显,以眼睑部位为甚;其中3例(15.8%)患者因为眼睑高度肿胀而不能睁眼,见图1。

图1 银杏果皮炎患者面部皮损

2.3.2 颈部、前臂部位皮损 12例(63.2%)患者可见颈前“V”字区及颈侧水肿性红斑;8例(42.1%)患者出现前臂部位红斑,见图2。

图2 银杏果皮炎患者颈部、前臂皮损

2.3.3 手部皮损 19例患者中有17例(89.5%)出现了手部皮损,有2例围观的患者手部未出现皮损;其中9例(52.9%)表现为手背和手指部位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抓痕,伴有明显瘙痒;7例(41.2%)表现为手指部位棕褐色膜状结痂,瘙痒不明显,但有疼痛感;1例(5.9%)表现为手指侧面的棕褐色斑、糜烂和结痂,疼痛较为明显,见图3。

图3 银杏果皮炎患者手部皮损

2.3.4 生殖器部位皮损 2例(10.5%)男性患者在阴茎包皮和阴阜、阴囊部位出现了红斑、肿胀,伴明显瘙痒,见图4。

图4 银杏果皮炎患者生殖器部位皮损

2.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异常者5例,表现为白细胞轻微增高和(或)嗜酸性细胞轻微增高;肝肾功能均正常;空腹血糖增高者3例;电解质检测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PK)检测均未见异常。

2.5 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者嘱避免再次接触银杏果。给予氯雷他定片(拜耳医药)口服(10 mg/d);其中有15例皮损较重的患者同时给予甲强龙片(天津天药药业)口服(40 mg/d,连续3 d后减量直至停用);面部以生理盐水作冷湿敷(2次/d,20 min/次),同时外用薇诺娜舒敏保湿霜;其他部位皮损外用地奈德软膏(重庆华邦)或炉甘石洗剂,1例指部糜烂患者局部加用莫匹罗星软膏。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用药期间,请内科协助监测、控制血糖和血压。19例患者均在3 d内症状和皮损明显减轻;痊愈时间5~14 d(1例指部糜烂患者局部皮损2周痊愈)。

3 讨论

银杏果的果核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为了获取可以食用的银杏果核,必须要去除银杏果的外种皮。外种皮指银杏种子硬壳外面的部分,含有多种酚酸类成分,如白果酸、白果酚等。银杏酚酸属于漆酚酸类物质,是银杏果中主要的致敏物(刺激物)[1-2]。银杏果引起的接触性皮炎通常只发生在新鲜银杏果外种皮被挤压破碎时,而完好无损的果实一般不会引起接触性皮炎[3]。本组患者在采摘过程中用竹竿把树上的银杏果打落在地上,果实与地面发生碰撞开裂,流出带有刺鼻气味的果汁,捡果实的和围观的人群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到了带有刺鼻气味的银杏果;而在清洗过程中,患者用手捏碎、去除腐烂的外种皮,与银杏果发生了直接的接触。

空气作为一种介质,可引起变应性或刺激性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airborne contact dermatitis,AACD)[4]。可分为4种类型:经典型、慢性光化性皮炎型、混合型和红皮病型。经典型表现为累及面部特别是眼睑部位的弥漫性皮炎、四肢弯曲部位和颈部的皮炎;慢性光化性皮炎型表现为暴露区域的苔藓样丘疹、斑块或结节;混合型表现为暴露部位散在浸润性鳞状脱屑性丘疹,眼睑皮炎,四肢弯曲部位和颈部的皮炎;红皮病型皮损常累及体表面积90% 以上[5]。本组患者皮损主要表现为外露部位(面部、颈部、前臂曲侧)的红斑、肿胀,并且边界不清楚,与经典型AACD的皮损特点相符。这也解释了2例围观的患者,在没有直接接触银杏果的情况下,也发生了接触性皮炎的原因。

手部是直接接触银杏果的部位。本组患者除了2例围观的患者外,其他患者的手部均出现了皮损,但皮损不尽相同。有9例患者在手背、手指伸侧出现了多形性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和丘疱疹,见图3a、b,瘙痒明显,考虑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而急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通常不会出现丘疹[6];有8例患者出现了双手指部的棕褐色薄痂,见图3c、d、e,瘙痒不明显,疼痛明显,考虑为ICD。手部发生不同形态皮损的原因,可能是与患者接触到的银杏果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浓度高低有关,一些物质在低浓度时可以是致敏物,而在高浓度时可以是刺激物[6]。同时,皮肤的厚度和完整性也可影响过敏反应的发生。皮肤薄嫩的部位比较容易吸收致敏物而出现ACD;而皮肤较厚部位,如手掌和足底,一般很少出现致敏[7]。手指部位这种棕褐色膜状结痂,可能是由于较高浓度的银杏酚酸直接损伤皮肤角层细胞,导致角质层急性失水,而形成的皮肤褐色碳化[8],这种皮损也是诊断银杏果接触性皮炎的一个有价值的线索。

本组有2例男性患者,见图4a,在生殖器部位出现红斑、肿胀伴有瘙痒。是因为患者接触银杏果后再上厕所,手部接触到生殖器部位而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有文献提出,致敏物质留存在手上最多的部位,可能是在指甲的缝隙中[3]。

本组患者在脱离致敏原后,给予抗过敏治疗,均较快痊愈。对于接触性皮炎而言,尽可能明确致敏原(刺激原),避免再次接触,是预防的重点;在接触银杏果过程中,则必须要佩戴好橡胶手套等阻隔防护用具,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银杏果接触性皮炎的“空气源性”接触致敏。

猜你喜欢

银杏果酚酸种皮
东北地理所发现PG 031基因具有改良大豆种皮吸水性的应用潜力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采后莲雾果实中7 种酚酸类物质含量
多指标优选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制模型的丹参提取动力学研究
孩子和银杏的故事
野外生银杏果不要吃
蚕豆发芽趣多多
老奶奶的笑容
西瓜出苗障碍及其防止措施
丹参酚酸B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