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教学需要教会学生思考
2020-11-06张莉莉陈玲玲
张莉莉 陈玲玲
[摘 要] 思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数学能力的表现,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思考,因此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名“思考者”对解题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结合例题,从教会学生理解题意、教会学生找寻思路、教会学生怎样思考这三个方面,探究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思考,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 解题教学;理解题意;找寻思路;怎样思考
涂荣豹先生曾说:“每节课都需把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最大目標. ” 认知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其中的思维能力是占据核心地位的一种. 而大部分地区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到以应试为导向、解题训练为重心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很少探究、缺乏思考、不会学习. 因此,当前教师最重要的认识是需要在“教会学生思考”上下一番功夫. 本文从解题教学的视角着手,谈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名“思考者”.
给予搭桥引路,教会学生理解题意
教育心理学实践表明:那些学生想不到的、理解不了的解题,是低效的. 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题目的内涵,从而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是实现正确解题的第一步. 事实上,由教师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例题,设计“自然”的理解思路来搭桥引路,让学生学习理解题意,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而在逐步理解和寻求思路的过程中,就是为“所有”和“所无”搭建桥梁的过程,一些简单题型只需搭建一座桥梁即可变“所无”为“所有”,而一些难题则需要经历多搭建几座桥梁方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例1:如图1,已知Rt△ABC中,∠A=90°,且边AB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6=0,点T(-1,1)位于直线AC上,M(2,0)为BC中点,试求出边BC所在的直线方程.
以上问题的理解,除去鼓励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并将条件以数学符号的形式在图形中认真标注,以达到“关注每一个条件”的目的之外,还须有意识地进行一连串的追问:①求什么?(边BC所在的直线方程)②条件中提供了什么?(点M的坐标)③那还需要什么?(需要提供一个条件)④现在我们有什么条件?(∠A=90°,且边AB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6=0,点T(-1,1)位于直线AC上)⑤由这些条件可得到什么?(直线AC)⑥那对所求问题有何用呢?(可求得点C的坐标)⑦还有什么条件是没有用到的呢?(斜边中点M(2,0))⑧可以怎么去用呢?(中点坐标公式)⑨可得到什么?(点B坐标). 至此直线方程跃然眼前.
上例中,教师从解题思路的需要,搭桥引路出示了一连串自然的追问,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一步步正确理解题意,从而逐步走向问题本身,完善解题路径. 当然,这里若直接告知,学生也可以接受,但不利于其进行主动思考,易助长其依赖的心理. 因此,教师以此例为指导,让学生通过梳理与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 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学生自然有“法”可依,这样去教会学生理解题意,真可谓别出心裁,旨在教学生如何深入题目深处进行理解,学会主动思考,以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经历简单推理,教会学生找寻思路
不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频频受挫,主要原因就是“找寻不到突破口”,即没有思路. 如何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呢?那么,在落实“理解题意”这一环节后,需着手构思找寻解题思路. 当然,这个思路可以是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可以是在历经多次探究失败之后瞬间闪现的“妙招”,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需朝着“找寻思路”的目标跨出第一步.
例2:设1=a■≤a■≤…≤a■,其中a■,a■,a■,a■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而a■,a■,a■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q的最小值是______.
找寻思路:①本题是一个什么问题?需要求什么?(本题为数列问题,且奇数项成等比数列,偶数项成等差数列,需要求q的最小值)②1=a■≤a■≤…≤a■代表什么?(代表的是a■=1的递增数列)③a■,a■,a■,a■成等比数列,这里的公比q还可以如何表示?(a■=a■q=1,a■=q2,a■=q3)④a■,a■,a■成等差数列,这里的公差为1还可以如何表示?(a■,a■=a■+1,a■=a■+2)⑤1=a■≤a■≤…≤a■还可以如何表示?(1≤a■≤q≤a■+1≤q2≤a■+2≤q3)⑥还缺什么?(a■与q)⑦那它们有何性质?(1≤a■≤q)⑧要求的是什么呢?(要使q最小,则只需a■最小,将a■=1代入1≤a■≤q≤a■+1≤q2≤a■+2≤q3,则有1≤q≤2≤q2≤3≤q3,再解以上不等式组求其交集,可得q≥■)
“逻辑推理”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从一些命题着手,从逻辑规则推导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而初中数学中代数运算的要求并不高,导致了不少高中生的代数运算能力薄弱,最终在高考中面对一些代数推理的试题,不少学生都无从下手. 因此,高中时期教师需从简单的推理着手,强化代数推理的训练. 上例中,教师通过“范围”性质的例题,让学生进行推理,有意强化代数推理的训练.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以向自己提问的方式找寻解题的思路,以小步伐的行走姿态逐步触及问题的底部,有效化解问题的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历深入探究,教会学生怎样思考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以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去体验数学发现的创造历程. 而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笔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解的时候学生连连点头,感觉什么都懂,而待到做练习的时候就好似雾里看花而无处下手. 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学生的困境不仅仅是接受能力差而导致的不善解题,原因当然众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解题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向学生展示“我是这样做的”,而没有将“我是这样做的”方法教给学生. 那如何才能真正教给学生呢?首先,自然是要找到“我是这样做的”的原因是什么?我是如何想到的呢?接着,就需想方设法让学生也想到,从而也这样去做. 因此,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给学生,并引领学生经历深入探究,教会学生怎样思考,使学生知道怎样去思考,从而增强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例3:若3a=0.618,a∈[k,k+1],k∈Z,试求出k的值.
具体思考过程如下:①这是什么问题?要求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求值问题,要求的是k的值,区间左端点)②条件中的3a=0.618是什么?(幂,那么当a为何值时3a=0.618?)③[k,k+1]又是什么?(k∈Z,[k,k+1]是相邻的整数区间)④a∈[k,k+1]又是什么?(k≤a≤k+1,此条件可以推出什么?)
就这样,教师预设一道例题,充分剖析自身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同自己一起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 最后,在小结环节,教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有何收获,旨在教会学生知道怎样去思考一道试题,并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
写在最后
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不过要找到一件具有长效收益的事情,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感——那就是教会学生思考. 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就会放宽,他们的解题策略就会变得无比丰富.
通过深入挖掘习题内涵,精心选择典型例题,通过搭桥引路,引发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理解题意,引领学生经历简单推理,教会学生找寻思路,使其经历深入探究,教会学生怎样思考,从而让学生学会解题,学会学习,会学数学,这是着眼于学生的长效发展,并服务于数学教育的最大目标. 当然,前景是美好的,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不断砥砺前行,由此为学生的发展谋一个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