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实施“参与式”课堂教学
2020-08-09张佳莉
张佳莉
摘 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以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友好互动,共同发展与进步。小学数学作为奠定学生后续学习基础的重要科目,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参与式”教学;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1-0197-02
小学数学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我能力,拓展思维。“参与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转变思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率过低的原因在于教师作为课堂主导,以自身意识灌输知识,学生仅能够被动吸收与处理问题,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动、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还未健全,因此在教学中过度“帮扶”,在备课时,教师以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内容设计,牵制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及活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只能听从教师指挥,教师没有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听从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忽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而这样的情况是造成学生抵触数学学习的主要原因。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升入小学时没有建立系统学习的意识,但随着其年龄的不断增长,教师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的参与性,局限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推动其发展,相信学生能力,及时听取、了解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只有对学生内心想法进行深入理解,掌握学生的具体需求,才能在教学中以兴趣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为其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结构,鼓勵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无法积极参与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其在教学结构设计上过于单调、枯燥,使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热情。因此,教师想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应当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前提,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改变教师牵制学生的现象。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被动,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长此以往,局限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其成为课堂中的“旁观者”。教师除了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外,还应当尊重与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有效渠道。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新师生关系,以平等地位相互尊重与理解,提高其课堂合作效率,营造民主课堂,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感受关怀与关爱,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课改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趣味学习情境,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探索意识,通过问题的发现解决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100以内加减法”中,学生奇思妙想向教师提问“为什么1-0≠0”,虽然这一问题超出常规,但教师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注。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能够在学习中拥有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在合理范围内,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小学数学教学结构的优化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三、创新手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与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两个重要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教学结构,以各项环节的有效开展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肯定与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改变原有抵触心理,增加课堂参与的自信与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观能动性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与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其操作与交往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通过科学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通过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朝着目标方向不断努力,从而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全面认知,了解教学任务,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中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例如,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自主的探索解决方法,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拓展知识储备,并邀请学生参与课堂板书设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板书内容,掌握相关线索,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还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上的进步。
四、掌握方法,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为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以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看法,通过与班级同学意见与想法的交流,倾听学生内心,使其在沟通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要点,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协调发展的同时,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丰富课堂学习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课堂记忆。在指导学生操作时,以层次分明的结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教师为学生设计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卡纸,并向学生讲解日常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对分发卡纸进行分类并表明理由。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总结,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归纳,教师以操作性极强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学习中将其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技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五、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它将学生的思维引发至活跃状态,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导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作为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中心思想。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满足学生的具体需要,从而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状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巧设问题,通过科学障碍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时代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及视频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总结
“参与式”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自在的学习,以轻松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融入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创意内容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使学生能够自动、自主的进行学习,从而提升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鄢春莲.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31-132.
[2]赖发林.参与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60-161.
[3]欧艳红.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