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
2020-07-03齐良军
齐良军
(巩义市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河南 巩义 451200)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老年骨质疏松群体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该疾病会给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不便[1]。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探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9~78岁,平均(66.30±1.50)岁。左侧25例,右侧2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60~79岁,平均(70.50±1.55)岁。左侧23例,右侧27例。入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均知情,且同意此次研究。所选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具有可行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在患者的第2掌骨中部及底部分别固定2枚固定钉,1枚以垂直手掌的方式钉入,1枚以与手掌呈45°角的方式钉入;之后,在患者桡骨骨干的部位固定2枚固定钉;最后,在透视机的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支架固定[2]。
观察组: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后选取掌侧入路,在腕横纹下0.5cm腕屈肌桡侧向近端位置,作一个长度约5.0 cm的切口(图1),将表层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选择桡侧与桡动脉之间的位置作为进入点,将患肢直接的屈肌向尺侧的位置进行牵拉;之后,切开桡侧纤维,使骨折部位全部暴露,对骨折部位行复位治疗,在复位模板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桡骨平整及长度、倾度的恢复;在确认复位情况良好后,在透视机的辅助下,对患者进行远端固定(图2)[3]。
图1 术中所见
图2 术后X线侧位片,箭头指示为应力传导的方式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并发症主要包括:腕关节慢性疼痛、骨折移位、腕管综合征、骨折畸形愈合、骨折感染五个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骨折愈合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采用例数与百分数进行对比分析,以卡方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组别 n 骨折愈合时间(周)对照组 50 14.4±2.7观察组 50 15.1±2.3 t值 — 1.3955 P值 — 0.166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4%(P<0.05,表 2)。
3 讨论
桡骨位于人体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侧有突起的桡骨粗隆,桡骨体呈二棱柱形[4],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下端前凹后凸,外侧向下突出,称茎突,下端内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桡骨茎突和桡骨头在体表可扪及。人跌倒手过伸着地时,间接暴力可引起桡骨小头骨折或下端骨折[5]。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3.0 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肢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根据与是否涉及关节面而不同:未涉及关节面者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涉及关节面者应保持关节面平整或不平整<2 mm,采用外固定支具维持牵引及复位,配合关节镜下关节面撬拨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或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6]。对干骺端皮质塌陷者将骨片撬拨复位后予以植骨维持,术后石膏外固定配合早期康复治疗[7]。临床上,通常通过外固定支架的方式对该疾病进行治疗,但研究发现,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疗效更为显著。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选取了100例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分别通过外固定支架(对照组)和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观察组)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无差异,但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来说,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较传统支架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综上所述,通过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的方法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进行治疗,不会增加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