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出错”为“出彩”
2019-10-23杨柳
杨柳
摘 要:教学中的出错,似一把双刃剑。如果轻描淡写、稀里糊涂、得过且过,不妥当处理,便是教学的失当、失误和失败。如果机智灵活、精准掌控、因势利导,妥善处理,便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可让出错摇身一变为出彩。
关键词:数学教学;出错;出彩
教学中的出错,似一把双刃剑。如果轻描淡写、稀里糊涂、得过且过,不妥当处理,便是教学的失当、失误和失败。如果机智灵活、精准掌控、因势利导,妥善处理,便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可让出错摇身一变为出彩。
一、巧妙利用,变“出错”为“出彩”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习惯于搞“题海战术”,用大量的题目让学生一题又一题、一茬又一茬、一关又一关地反复练习,学生只能掌握到有限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实,即使通过反复练习,对一些做烂了的题目能得心应手,如果稍加变化,学生还是无所适从。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既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又让学生善于、敢于和勇于创新。
一位老师在教完“相遇问题”后,按惯例给学生出示了一组练习题。其中有一道题:“在一条笔直的林荫道上,甲乙两人相距100米,他俩相向而行。甲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乙的步行速度为85米/分。6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因课前预设时把一个主要条件“他俩相向而行” 疏漏了,题目显示在屏幕上,学生纷纷提出疑问,说题目有错,不好做。这位老师重新审视了题目后,刚提笔给题目添加条件时,突然一想:“这正是一道开放题呀!” 于是,立即对学生说:“如何解这道题呢?请大家在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这位老师走下讲台,深入相关学习小组,参与学生的探究。全班交流时,有学习小组认为:这道题没告诉我们甲乙两人行走的方向,我们假设他俩是相向而行,6分钟后两人相距(80+85)×6-100=890m。也有学习小组认为:缺少甲乙两人行走的方向,我们就假设他俩是相背而行,6分钟后两人相距(80+85)×6+100=1090m。又有学习小组认为:没有甲乙两人行走的方向,我们就假设他俩是同向而行,并且是甲在前乙在后,6分钟后两人相距80×6+100-85×6=70m。还有学习小组认为:不知道甲乙两人行走的方向,我们就假设他俩不但同向,而且乙在前甲在后,6分钟后两人相距85×6+100-80×6=130m。
如此地将错就错,让“出错”摇身一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成了执教者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的“添加剂”。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将错就错修正数学题的条件和问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情趣、提高学生创新信心和锻炼学生创新本领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耐心审视,变“出错”为“出彩”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风声鹤唳、滴水不漏、不容出错,只能让人仰视、无奈、望尘莫及。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更新观念,以一颗平常之心审视出错,让师生在出错、纠错、用错中共同成长和发展。
在一堂校内数学研讨课上,有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片段,执教老师板书了一道题: ÷2,当得到结果 后,执教老师又板书了一道题: ÷2,要求学生在随练本上计算并指名板演。一名基础较差且较为调皮的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不停地摆动。执教老师心领神会,决定让他到黑板上试一试,可当这位学生写到 时,执教老师断定他要出错了,立即劝阻他停下来回到座位上去。从这位学生回座位时的举动和表情上可以发现,他不甘心、不服气、不惬意。课后,有听课老师与这位学生“面对面”,了解他的思路。原来,他的思路是: ÷2= = 。听课老师不禁感叹:这种思路与 ÷2= = = = 是同工异曲呀!
虽然这位学生平时比较调皮,基础比较差,但学生毕竟是学生,细鱼同样有细肚肠,他并非一无是处,也会有独特的思路和算法。如果老师能耐下心来让他的板演有始有终,并给他一个推介思路的机会,如此精彩的思路,老师和同学肯定会为他喝彩。教学活动中不缺乏资源,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资源的慧眼和利用资源的睿智。特别是对预设之外和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教学资源,更要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努力让“错误”变成教学活动中的一道风景线。
三、精准辨析,变“出错”为“出彩”
错误的价值并非全在错误本身,关键的价值在于如何发现、纠正、辨析和利用错误,并能够从中获得启迪。这是一种教学智慧,一种教学技巧,一种教学机遇。有了这种智慧、技巧和机遇,就能挽回一些教学的尴尬局面,就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疏与堵的冲突和矛盾。
在一堂公开课上,有一个教学片段,执教老师出示了一道题:“修一段长900m的水泥马路,甲队平均每天修20m,乙队平均每天修25m。如果甲乙两队同时从这段马路的两头往中间修,多少天可以修完这段马路?(请列出综合算式)。”很快,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综合算式:①900÷20+900÷25;②900÷(20+25)。这两种综合算式,哪一种综合算式正确呢?学生一致认为两种综合算式都正确。面对如此状况,执教老师沉着冷静,没有很快肯定或否定,而是征求学生的意见:“大家算一算这两种综合算式的得数,好吗?”学生仔细算了算,算式①的得数是81,算式②的得数是20。执教者继续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辨析一下,好吗?”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七嘴八舌,终于“拨开了迷雾,见到了晴天”。在全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成果时,有的学习小组回报:“我们组认为,900÷20+900÷25是错误的,因為甲乙两队的工作时间应该是工作总量除以甲乙两队的工效和,而不是甲队的工作时间与乙队的工作时间相加。”有的学习小组回报:“我们组认为,900÷20+900÷25不可以利用分配律转化成900÷(20+25)。”有的学习小组回报:“我们组认为,甲队单独修是900÷20=45(天),乙队单独修是900÷25=36(天),甲乙两队共同修反而是81天,岂不是大笑话吗?两队合修的天数不会超过任何一个队单独修的天数。”
上述教学片段中,执教者对待学生的出错,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征求学生的意见:“大家算一算这两种综合算式的得数,好吗?”当出现了得数不同的时候,又继续征求学生的意见:“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辨析一下,好吗?”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辨析后,便知道了出错的个中缘由。
总而言之,应正确看待、巧妙利用、耐心审视、精准辨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努力变“出错”为“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