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李琦
李琦
关键词:微课堂;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073-01
现如今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微课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二者都是信息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衍生物,而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目前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翻转课堂教学为背景,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主流,对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也有重要的作用。
1.微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的分析
(1) 微课堂
微课堂,简单来说,就是指以精简的视频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视频为基础,针对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或者重点内容而制定教学视频,微课实质上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视频,其中也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课件的选择、课后的总结等等,总的来说微课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而创新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倡导的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碎片时间来通过网站或者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课堂上再由教师为学生讲述遇见的难点或者不能理解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就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2.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中的使用价值
(1) 学生能够自由的掌握学习进度
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中应用微课,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自由的掌握学习的进度。由于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不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对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
(2) 能够有效的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的使用,让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不仅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有效的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微课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还能够有效的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连续不断的知识讲解,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的应用,不仅节省了课堂中的时间,而且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
3.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 概念教学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往往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无法掌握,通常都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这些概念性的问题,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概念性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数学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概念性的数学问题,而且也便于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时候,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这个概念,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合理的利用微课来为学生制作视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增添一些诙谐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 重难点解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难点和重点问题也时有出现,对于这些问题,尽管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一定的例题和解题方法,但是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困难。由于无法学习和掌握重难点知识,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而利用微课则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解析,将概念的讲解以及实践练习等方面都合理的进行设计,并将视频提前给学生使其进行自主预习,最后课上再由教师总结和说明。
(3) 巩固复习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复习,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微课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巩固和复习,比如在复习“三角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制作微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巩固和复习,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的便利。
总之,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出现能够为翻转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翻转教学中要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微课的优势,来不断的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尤田.微課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
[2]袁慧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美育教学[J].教育信息技术,2014(4)
[3]庞敬文.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