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2019-01-23陈竹林李科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皮化生符合率胃炎

陈竹林 李科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主要病理表现为胃黏膜损伤萎缩,后期可能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1]。CAG的发生原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年龄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2]。CAG是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若患者的炎症未能及时诊治,病情长期迁延,会大大增加患者罹患胃癌的风险[3]。报道统计,CAG患者每年的癌变恶化率可达到0.5%~1%[4]。因此,及时诊断及治疗对于有效控制CAG的病情进展,降低癌变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检查在胃肠道等消化科疾病的筛查和术前诊断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5-6]。内镜检查也是CAG初诊的常用方法,但临床数据发现CAG内镜初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差[7]。为了帮助医师更好地认识CAG内镜下的表现特征,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CAG的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CAG的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2.6±4.7)岁;胃肠不适持续时间3~38 d,平均持续时间(17.5±3.1)d。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并持续数天以上。经内镜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疾病分会制定的关于CAG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患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疾病等其他胃部疾病及接受过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内镜检查 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的CV-250型电子胃镜和GIF-XQ-260电子肠镜进行检查。检查前患者应禁食禁水8 h以上。经食道缓慢置入胃镜,仔细全面探查胃壁、胃脘、胃窦、胃黏膜以及肠道壁等部位并摄片,由两位临床医师共同进行结果判读,并记录镜检结果,如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结节状或颗粒状,胃壁黏膜变薄,血管透明可见、黏膜以白相为主等。对于内镜检查初诊为CAG的患者,在黏膜粗糙、变薄及呈现白相处的病变组织处钳取2~3块样本组织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活检诊断。

1.2.2 病理检查 内镜下取得的样本组织采用10%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HE染色,然后由两位具有丰富经验的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细致观察样本组织的结构及细胞学形态等情况,根据201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提出的CAG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8]。

1.3 观察指标 将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经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内镜下不同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诊断符合率越高,表示内镜诊断的准确性越高,同时表现出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关系越密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一般情况及诊断符合率 89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CAG的67例,其中同时伴随异型增生的有22例、伴随肠上皮化生31例,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5.28%(67/89)。

2.2 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内镜下呈现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的有41例,呈现为胃黏膜粗糙的有13例,呈现为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的有35例。三种内镜下表现经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63.41%、69.23%、94.29%。其中呈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的表象患者的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 (P<0.05,χ2=6.982),而呈现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与呈现为胃黏膜粗糙的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χ2=2.032,表1)。

表1 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n(%)]

2.3 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诊断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的差异 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诊断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诊断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的差异[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CAG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9]。CAG的发病机制复杂,具有迁延性、难治性的特点,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为腹胀、恶心反胃、食欲消退、胃脘隐痛、疲劳消瘦等症状。而CAG又是临床公认的胃癌前病变之一[10]。目前胃癌病变的多阶段模式已被临床认可,其具体过程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胃癌,因此,加强CAG的早期诊断,及早进行有效诊治,对于预防CAG患者癌变,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1]。病理学检查是CAG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对病灶组织的细胞学特征、显微结构的观察,从而准确全面的判断病理类型,但是病理学检查毕竟属于有创性操作,在临床应用时受到限制,无法要求患者全部进行病理性活检[11]。而影像学和生化诊断方法仅能揭示CAG的病灶位置、体积以及异常指标等,无法作为CAG的最终确诊依据。而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器械的不断更新,内镜检查的清晰度明显提高,也成为消化科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但不少学者发现内镜下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诊断的一致性较差[12]。本次研究中内镜初诊为CAG的89例患者中,病理确诊67例,诊断符合率为75.28%,与李军等人[13]研究中的诊断符合率73.8%相近。分析造成内镜检查CAG诊断符合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CAG具有多灶性、局灶性的特点,在取活检时获得的病灶局部组织不在内镜的观察范围、活检样本组织在钳取时未达到黏膜肌层、病理切片观察时未切取到病变位置有关。另外可能也与内镜检查时胃内充气,或者内镜医师人为扩大CAG的诊断标准,造成过度诊断[14]。CAG在内镜检查下的呈现主要分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胃黏膜粗糙;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三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呈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的表象患者的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项,与谭婷等[15]的研究结论一致,提示呈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的表象患者为CAG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可采取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内镜检查时医师应熟练掌握CAG的临床特征,规范诊断标准,避免胃肠充气过量,对观察到疑似异常组织活检时应多点采集并深达肌层,保证足够的活检组织数量和体积,并规范病理检查操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漏诊或误诊[16]。

综上所述,内镜检查表现以胃黏膜变薄、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的CAG患者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但内镜检查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过度诊断,因此,临床可应用病理学检查与内镜检查相结合,以提高CAG的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皮化生符合率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胃虚寒痰湿瘀阻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效果研究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肠上皮化生怎样检查治疗
胃宁和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