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生脉胶囊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11-30贺松坡黄毅平
贺松坡,黄毅平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许昌 461000)
主题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灯盏生脉胶囊 生活质量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因头部运动或身体体位变化至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是一种具有短暂性和自限性的前庭周围性疾病,常伴发眼震颤和自主神经症状[1]。按照其累及半规管的不同部位分为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前半规管及多半规管BPPV,其中后半规管BPPV是最常见的类型,约为85%~90%左右[2]。耳石复位是目前BPPV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经治疗后仍有30%的患者遗留一定程度的植物神经症状,且远期复发甚至治疗无效[3]。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并指出眩晕者中“虚者居其八九”,眩者“髓海不足”“上气不足”,因此,虚证与眩晕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医辩证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本研究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32例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8例;年龄28~74(49.2±6.3)岁;病程1~6(2.5±0.8)年。观察组:6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41例;年龄30~78(51.4±6.9)岁;病程1~8(2.8±0.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匹配较好,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4]关于PC-BPPV诊断标准:当躺下、后仰、后延或坐起等体位改变时可诱发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60s,伴或不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Roll-Test试验(+),但Dix-Hallpike试验中可诱发典型的眼球震颤。中医辩证分型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气阴两虚证”,主症:头晕目眩,呕心呕吐,面色淡白;次症:神疲乏力,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心悸少寐;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排除其他半规管结石、嵴顶结石及混合性结石,低血糖、高血压、心脏病、严重的颈椎病等诱发的眩晕,中耳炎、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肝、肾等障碍功能障碍,脑肿瘤,脑梗死。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治疗方法:取坐位,头朝患侧成45°,嘱患者平躺病床上,保持头悬空30°;嘱患者将头转向健侧45°;保持头与身体夹角不变,将身体继续向健侧转动,直至脸朝下与矢状面呈45°;保持原头位及体位坐起,头恢复正位后向前低头20°。上述每种头位皆保持2 min,待病人眼震、眩晕症状消失或减轻后停止,Epley耳石复位每周进行3次,共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灯盏生脉胶囊(国药准字Z20026439,规格:0.18 g×6粒×5 板/盒),用法:2粒/次,3次/d,疗程4周。
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评估:痊愈患者治疗后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消失,Roll-Test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均呈现阴性;有效:患者治疗后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患者治疗后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6]。生活质量指标,头晕的治疗疗效评估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汉化的眩晕障碍量表(DHI)[7]实施评定。该量表涉及躯体、情感、功能3个方面,包含25个问题,每个问题设置为3个选项,分值为0-4分,DHI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随访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复发情况,复发定义为病人于同一体位,或另一不同体位再次发生眩晕。
讨 论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1周后、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80.3%,观察组以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的比较[例(%)]
2 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和1个月后DHI量表比较 两组治疗前DHI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周、1个月后的DHI量表中的功能、情感、躯体各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功能、情感、躯体各项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周和1个月后DHI量表比较(分)
3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治愈39例,对照组治愈33例,对两组治愈病例进行随访(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6、12个月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并未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总复发率方面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愈患者治疗6、12个月后复发率比较[例(%)]
讨 论
祖国医学中并无本病的专有疾病名称,但依据本病特征将其归属为中医 “眩晕”的范畴,古医学文献《内经》中则称之为“目徇”“徇蒙尤”“眩转”等。现代中医学家则指出此类患者眼目昏花,眼前晃动飘渺、星光闪烁、头衡欲倾、头昏旋转,并认为该病发病部位在脑,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则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标实则为瘀、痰、火、凤等,且相互交织转化,最终引起脑窍失养而发病[8]。关于该病的中医辨证调查显示,“气阴两虚证”是其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针对以上病机和中医辨证类型,本研究采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该药成分主要为灯盏花、生地黄、人参、麦冬。该药之前主要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当中,近些年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辅助治疗中,亦能帮助控制眩晕症状的发作[9]。该药成分中灯盏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生地黄养阴生津;人参养血生津,补气固脱,宁心益智;麦冬强阴益精,润肺清心。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健脑,益气养阴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人参、麦冬等具有镇静功效,还能够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提高认知功能[10]。亦能够改善内耳循环,促进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尤其对“气血两虚”眩晕具有良好的疗效[9]。
现代医学对BPPV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知和解释,目前“半规管结石”“内耳循环障碍”假说是目前较公认的病理生理机制[11-12]。其中“半规管结石”假说中指出,当椭圆囊中含有的碳酸钙结晶滑脱入半规管后,一旦患者头位出现变化,碳酸钙结晶在重力作用下压迫内淋巴,导致内淋巴在短时间内出现移位,患者因此而发生眩晕及眼震,当患者头部稳定后,碳酸钙结晶与内淋巴则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患者眼震及眩晕则迅速消失[13]。而内耳循环障碍则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引起眩晕。目前Epley耳石复位法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的主要机制为以一定的顺序改变患者头位,之后在重力效应下将病人后半规管中内耳石复位至椭圆囊内,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实用强、价钱低廉,目前被认为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措施。该方法疗效较好,尤其适合于老年人群,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复发率较高,不仅增加患者的医疗成本,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Epley耳石复位治疗的患者仍常遗留头晕昏沉、恶心呕吐、心悸汗出等植物神经症状。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预防复发,目前在其基础上采用中医药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