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答”更名为“在行一点”

2018-05-17谢雨虹

财税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知识付费

谢雨虹

摘 要 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趋向于依赖网络平台来获取知识,信息交互、知识共享的难度日益降低,知识变现产业也随之兴起。而“分答”——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在知识付费的元年迅速发展壮大,却在632天后改名为“在行一点”,那个叫“分答”的知识付费先行者,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正是以“分答”为缩影,探究知识付费平台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并试图寻求使其未来发展能够得以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分答”;知识变现;知识付费

一、“分答”的知识变现模式

“分答”,由“在行”团队孵化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延续了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分享方式,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对象,请求其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上线后短时间内,从王思聪到“国资小新”,越来越多的各色“大V”涌入“分答”。

简要来说,“分答”有三个角色设定:回答者、提问者和偷听者。回答者只需要说明自己擅长的领域,然后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感兴趣的用户可以付费后对回答者进行≤50字的文字提问,最后,答主通过≤60秒的语音来回答问题。在此过程中,用户还能付费1元钱来“偷听”其他人提出问题得到的答案。被“偷听”一次,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可以得到0.5元。

二、“问答”发生变革的原因

仅仅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对于回答者来说,答主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自由选择问题,只要多劳,便会多得。对于提问者来说,若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也可赚取“偷听费”。而对“偷听者”来说,只需花费1元钱就可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跟各行各业的大咖近距离接触,性价比较高。“分答”看似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却为何会一再大起大落呢?

1.简短的语音问答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在短短60秒内对问题作出回答,要求答案必须精简凝练的同时,却也使得答案不能完美地容纳所有的关键点,降低了问答的有效性。虽然“分答”设置了免费追问的功能,但也不能弥补语音问答所带来的局限。简短的语音问答只能在部分场景下有效,针对一些有特定答案的、简单的或专业反馈的问题,而对此类繁杂的、结论需要大量理论依据推导而出的问题并不适用,无法满足多场景下所有用户的需求。

2.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并不持久

就其本质而言,“分答”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在于其形式而非内容,知识付费形式使得名人和大V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满足了自身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让普通用户能够有象征性的近距离与名人接触的机会,满足自己与明星答主交流的心理需要。一段热潮过后,普通用户丧失了问答交流的新鲜感,而名人在获得一定成就感后参与度也逐渐降低,甚至当他们感觉到在该平台上的关注度不如“微博”“贴吧”等其他平台,便会舍弃“分答”。如网红Papi酱,入驻两个月后便在她的“分答”社区发布了停更声明,原因是付费用户太少难以形成粉丝经济。

3.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将“分答”与知乎对比,知乎是用户放出问题和答案,但遮盖答案,感兴趣的人需要付费刮开。而“分答”是由提问者抛出问题,被问到的人选择是否回答,回答则费用入账。在提问之前,答案是否符合预期,能够真实有效的解决自身问题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提问者无从而知。而偷听者在偷听之前,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答主给出的答案符合客观事实的标准,具有科学依据,提问者难以证实。待交易完成后,即便提问者对这60秒的回答不满意也无能为力。在这种知识付费模式下,提问者既是消费者也是需要被保护的弱势群体。

三、“在行一点”——对知识付费平台的的进一步探索

在产品和商业模式升级后,“分答”以改名的方式重生。“在行一点”在“分答”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多场景的知识付费体系。“分答”和在行是同一个团队的产品,创始人姬十三表示用两个品牌做同一件事情越来越别扭,于是改名统一旗下知识服务。

1.线上线下全包围

“在行”负责线下的部分,针对一对一、一对多的约见场景,提供1小时颗粒度的深度咨询。“在行一点”则负责提供线上的知识服务,包括1分钟、30分钟、1个月乃至半年的知识服务;

除去简单形式的一对一问答,“在行一点”还提供了“讲”“课”“班”三种知识服务形态,这也是团队在“分答”两年时间的经营下摸索出来的。其中,“讲”为30分钟左右,针对特定场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例如如何谈薪、如何理财等;“课”为3-6个月跟随名校教授等,系统化学习每个人都应该熟悉的通识知识与能力方法,例如,经济学思维课、管理思维课等;“班”为20天到一个月的时长,1个讲师搭配4-5人助教团队进行每日10 - 15分钟的知识点输出,组织讨论、布置作业,强调用户与讲师、用户之间的深度互动,例如,知识管理训练营、理财学堂等。

2.持续引入各行业专家

在2018年2月6日的发布会上,创始人姬十三发布了“行家孵化计划”,宣布在行平台将在2018年内签约至少100名行家长期入驻,实现共赢。在行表示会帮助各行業的专家学者打造完整的成长链条,他们也正在尽力寻找和签约有潜力的行家,最终帮助他们塑造独具特色的个人品牌。

3.推出知识对战小程序

近来知识答题、直播答题引发了一阵热潮,“在行”也顺应了当下的趋势,宣布将推出一款基于小程序的游戏化学习产品——“我最在行”知识对战,设置十余个主题擂台,并分别提供奖金,用户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普及知识,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现阶段而言,知识答题这一领域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流量成长速度快。

四、“在行一点”发展面临的困境

1.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

知识经济正在走向成熟,并在不久的将来引来一波巨大的人口红利,会不断有同质化产品涌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硬核是新教育和新学习公司,就在行现状而言,其作为线上线下全包围式知识服务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必然会面临许多的困境,不仅会有来自线上各类网课平台如MOOC的竞争,也会受到线下实体大学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冲击。

2.知识付费的形式未被广泛接受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网民们似乎习惯于知识和经验的无偿分享,习惯于通过开放的问答平台或者通讯工具、浏览器来及时获取信息,并且,往往是不付出任何费用的,于是理所当然的认为知识共享不应付费,对知识付费平台有所抵触,或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此类媒介平台中,这也与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息息相关。

3.内容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早在2016年,“分答”就因为内容安全问题一度被限流,第二轮打击接踵而至,“分答”内容全部下线,在48天后才得以回归,这对于一个处于鼎盛期的互联网产品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此前,与“我最在行”相似的“头脑王者”小程序因题目不严谨而下线,因此在知识对战小程序的设计中,也必须进行严格审核,切记前车之鉴。知识收费平台的经营依托互联网,就必须符合网络安全规范,严谨对待知识产权及内容安全问题。

五、关于知识付费平台的建议

1.个人层面:积极向上 做文明网民

在言论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也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文明用语,坚持正确导向,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舆论氛围,同时应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学会用实践检验真理,不能被一味跟风,被社会舆论蒙蔽双眼。

2.运营方层面: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和监管审核制度

为避免问答平台信息虚假化、低俗化、泛娱乐化,提高信息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用户对知识付费平台的认同感,平台运营方应建立监管制度,定期对平台的内容安全性进行监察,维护平台的公信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可对所有用户设置信誉等级,在问答交易完成后,相关用户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并且可以通过举报、投诉的方式,实现共同监管,维护和谐的网络环境。

3.国家层面: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为创新原动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已经连续多年登上政府报告,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赖于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知识产权局的监督管理作用,将侵权行为处理结果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档案,同时加强对社会团体的诚信建设,培养人们积极维权的主观意识。

六、结语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也日新月异,在现如今的竞争环境中,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来改变生活、拓宽视野,知识经济将会引起一场巨大的变革,知识付费平台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产物。从“分答”到“在行一点”,知识付费先行者在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不论未来的市场前景如何,其對知识变现产业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孟建、孙翔飞.数字知识传播:创造、生产、消费、边界——关于互联网时代认知盈余与知识变现问题的学术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7(05)

[2]张慧.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的传播机制分析[J].传媒观察,2016(12)

[3]李蕾.内容付费及知识变现——移动互联时代专业媒体转型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7(13)

猜你喜欢

知识付费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知识付费用户行为机理研究
知识付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探究
社群时代下知识付费平台的用户留存困境
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音频风口来临传统广播转型路径分析
信息碎片化时代体育媒体“知识付费”平台的构建
“知识付费”当前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探析
“吴晓波频道”社群运营之道及对图书社群营销的启示
“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知识付费”是否需要新法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