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导萌探究
2016-07-12黄婉灵
黄婉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口腔科,福建 泉州 362000)
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导萌探究
黄婉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口腔科,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目的 通过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导萌治疗,探讨正畸导萌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 固定正畸结合外科导萌治疗40例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结果 40例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通过正畸导萌均排入牙列,牙髓正常,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其余35例牙周附着正常,牙龈无退缩。结论 固定正畸结合外科导萌治疗效果好。准确定位、减少手术创伤、避免炎症、支抗控制、牵引力大小、牵引方向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埋伏牙;正畸;导萌
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易导致牙列不齐、牙间隙过大,邻牙倾斜等多种错合畸形,甚至影响正常乳恒牙替换,严重影响口腔颌面的功能和美观[1]。将埋伏阻生牙牵引出牙龈排入正常位置,保留自然牙齿,恢复牙列的完整和整齐,可以避免以前将埋伏牙拔除行义齿修复的遗憾。埋伏牙在颌骨内变异较大,治疗手段多样[2],本文通过介绍40例43颗较为复杂的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利用固定正畸与外科切开导萌术相结合的治疗过程、结果和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近年来在我科治疗的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40例43颗,其中男18例20颗,女22例23颗,年龄8~16岁。本组病例选择标准:具有保留和使用价值的、缺乏自然萌出能力的、牙体形态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埋伏情况复杂的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其阻生的具体原因、阻生方向及牙位分布见表1。
表1 43颗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的阻生原因及牙位分布(n=43)
表2 43颗上前牙区埋伏牙的阻生方向(n=43)
1.2 治疗方法
1.2.1 定位:常规取模照相后,对埋伏阻生牙除常规X线检查(根尖片、全景片、头颅定位侧位片、咬合片)外,大多需进一步行CT、螺旋CT或口腔锥形束CT等检查,确定埋伏牙的具体位置、牙根情况以及与邻牙组织的关系。
1.2.2 固定正畸开拓局部间隙及支抗预备:本文40例患者均伴其他错合,经综合分析设计后,均采用固定正畸技术逐步排齐牙列,至主弓丝用0.018''×0.022''不锈钢方丝,并在埋伏牙两侧邻牙托槽间置镍钛螺旋推簧扩展间隙至足够埋伏牙的宽度并保持,然后行外科开窗牵引导萌。
1.2.3 外科开窗:常规消毒,局麻,经牙槽嵴顶向唇侧或腭侧做弧形或梯形切口,翻瓣,开窗,暴露牙冠,止血,黏贴正畸牵引附件,向牙槽嵴顶牵出牵引丝,缝合切口,牙周塞治剂覆盖。
1.2.4 正畸牵引:利用埋伏牙冠上牵出的牵引丝,用弹力线、链状橡皮、剪开的橡皮圈、拉簧或镍钛辅弓等方式,根据需要的方向对埋伏牙进行牵引。50~60 g力为宜,每3周复查一次,当埋伏牙牙冠大部分萌出后更换托槽,继续用固定正畸技术将埋伏牙逐渐纳入牙弓并排列整齐。
2 结 果
40例43颗前牙区埋伏阻生牙治疗后均纳入牙弓,排列整齐,与邻牙接触良好,牙髓活力正常,无松动。其中5例6颗牙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临床牙冠偏长,其余35例37颗牙牙周附着正常,牙龈无退缩。破龈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4个月,平均3.2个月。矫治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22个月,平均15个月。
3 体 会
3.2 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制定合理方案是埋伏阻生牙正畸导萌成功的首要条件。埋伏牙的位置通常变化较大,通过口内检查、模型分析、X线摄片,可以初步了解埋伏牙的存在和大概位置,但不能清楚显示牙轴方向、牙齿形态、牙在颌骨内的具体位置,尤其离开唇腭侧骨皮质的距离。故一般需进一步行CT或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较精确地了解埋伏牙在牙槽骨内的高度、唇舌向位置、牙轴倾斜方向、牙根长度、牙根发育情况、牙根吸收情况、牙根弯曲度以及与邻近牙齿、牙槽骨的关系[4],但是,CT和螺旋CT放射剂量较大,操作时间长,对儿童患者的检查也不是太理想的选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锥形束CT,放射剂量较低,扫描时间较短,能更准确、直观、全面、多方位地显示埋伏阻生牙的上述情况,并能测出准确数值[5,6,2],对我们的诊断、适应证的选择以及手术开窗、牵引方向起到更有力的指导作用,是目前埋伏牙检查更为理想的选择。根据检查定位结果,综合考虑牙颌面错合的整体情况,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对埋伏牙的治疗大概有五种办法:①助萌矫治,②牵引导萌,③拔出再植,④观察,⑤拔除[7]。关于助萌矫治,只适合牙齿形态、位置基本正常,间隙足够或经矫治拓隙足够,牙根发育未完成具有萌出能力的,只是萌出道上黏膜较厚形成阻力的埋伏牙。而对于牙齿形态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埋伏位置较深,埋伏方向较复杂的埋伏牙,如果有保留价值,则大部分采用牵引导萌术治疗,如本组资料所述。对于牙弓排列中不需要的序列埋伏牙或埋伏多生牙或严重畸形的埋伏牙,当然考虑拔除。对牙齿形态正常,牙弓排列需要但异位埋伏,牵引导萌困难者,可考虑拔出再植。如果因多生牙、乳牙滞留或牙瘤等致埋伏阻生者,拔除多生牙、乳牙、牙瘤后观察。
3.3 支抗的保护和间隙准备是埋伏阻生牙正畸导萌的一个重要环节。术前正畸除了兼顾前牙间的位置关系、牙弓宽度和牙弓形态、上下颌合关系外,还要特别注意支抗的保护,由于埋伏阻生牙的发现与治疗常在替牙期或恒牙早期进行,此时支抗牙刚萌出不久,不宜承受过大力,我们按固定正畸弓丝应用原则由细丝到粗丝、由圆丝到方丝、由弹性到刚性逐渐更换弓丝直至主弓丝为较硬的不锈钢方丝(0.018'' ×0.022''),再进行牵引导萌,以便将支抗力分散至整个牙弓,必要时还可应用腭托、腭弓,甚至对合牙增强支抗,避免邻近牙齿受力过大出现倾斜、压低;如果牙列中多数牙龋坏或脱落无法装固定矫治器者,也可用活动矫治器作为牵引装置。另外,足够的空间位置是埋伏牙顺利萌出的必备条件,开窗牵引导萌前,应拔除多生牙、滞留乳牙和需减数的第一前磨牙,对于间隙不足者用镍钛推簧局部扩展并维持间隙。
3.4 外科开窗的操作中尽量减少创伤对埋伏阻生牙正畸导萌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作用。外科开窗术有多种,包括横切法(助萌法)、环切法和翻瓣法,各有其适应证。前两种操作较简单且适应证不同这里不赘述。本组病例的埋伏牙都较深,全部采用翻瓣法,因其与牙齿正常萌出很相似,符合牙周组织的生长附着环境,治疗完成后牙龈外形与牙槽骨等牙周组织附着较好,明显优于环切导萌的方法。具体操作中应注意:手术切口及牵引丝经过牙槽嵴顶,以确保牙齿通过牙槽嵴顶方向经过龈区接近自然萌出,形成较为自然的牙周附着和牙龈形态。去骨范围尽量少,以能满足牵引附件黏贴即可,尤其牙槽嵴顶的颊腭侧缘骨板应尽量保留,助于萌出后建立良好牙周组织附着;同时,因牙囊壁产生牙骨质和牙周韧带,如破坏过大,会影响牙根发育,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生长,造成牙周附着不良,故牙囊壁的打开也应尽量少,同去骨一样以能满足牵引附件黏贴即可。牵引附件的黏贴尽量采用术中一次性完成,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此时隔湿、彻底止血很关键,确保附件黏贴牢固,避免附件脱落行二次手术创伤。一般可用肾上腺素局部压迫止血,如出血较多也可用台式多离子电刀止血;有些患者埋伏牙位置较深,出血较明显,一次性黏贴困难者,可采用二次法黏贴,即窗口用碘仿纱条填赛1~2周后再贴托牵引附件。牵引附件尽量选用棱角较少且薄的材料,比如Begg托槽或舌侧扣,磨去多余的棱角,避免形成扣洞现象,也可减少萌出阻力[8]。
3.5 炎症发生和菌斑堆积,可能造成牙龈退缩和骨丧失,故炎症的控制也是埋伏阻生牙正畸导萌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们采取手术切口缝合,加用牙周塞治剂保护创面,术后注意漱口刷牙等措施来减少炎症发生和菌斑堆积。
3.6 埋伏阻生牙根周牙本质较疏松,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牵引力都应弱而持续,牵引力不得超过60 g,以免引起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刺激牙髓组织,或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致牙龈退缩,上皮迁移和骨丧失。牵引速度不宜过快,以利于牙周组织的改建及纤维束的重新排列,从而获得稳定的疗效。牵引方向应将埋伏牙向备好的间隙处引导并经过牙槽嵴,使牙尽量在附着龈区萌出。待牙齿大部分萌出后,更换托槽,固定正畸技术继续排齐牙列,调整合关系,固定保持2~3个月后换活动保持器保持[9]。
总之,上前牙区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导萌治疗效果好,准确定位、合理设计、减少手术创伤、彻底止血,避免炎症发生、支抗控制、牵引力大小、牵引方向的调节都是正畸导萌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汪隼,冯希平,曹慧珍.锥形束CT在治疗上颌前牙区埋伏牙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 2011,20(4):417-419.
[2] 曾宪涛.埋伏阻生前牙的正畸牵引治疗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2):77.
[3] 汪隼,樊林峰.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技术和根尖定位片在埋伏阻生牙定位中的应用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05,14(2):134-136.
[4] 周亚丽.锥形束CT与传统影像学检查在埋伏牙定位诊断上的对比分析[J].国际口腔医学,2012,39(2):202-207.
[5] 白东辉.埋伏阻生上前牙矫治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4):36-37.
[6] 汪隼,束陈斌,樊林峰,等.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正畸知28例报道[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4):437-440.
[7] 张隆,王佛汉.埋伏阻生牙的外科导萌治疗[J].口腔医学从横,2000,16(1):22-24.
[8] 李兴军.埋伏牙的正畸手术治疗探讨[J].吉林医学,2010,31(34): 6299.
[9] 杨建浩,孔卫东.固定正畸技术矫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16例[J].河南医学研究,2005,14(3):261-262.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2-0064-02